第六十八章(1/1)

桃李满宫堂 !常乐公主和凌梧的回京,并未对凌蔚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凌梧这次确实伤了元气,再加上南北气候不同,还没搞出什么幺蛾子,就病倒了。他倒是在病中还叮嘱着让凌韫和凌梧多亲近汉王。但显然无论是凌蔚还是凌韫,都没把他的话当回事。

不过凌蔚留了个心眼。渣爹怎么和汉王接上头了?难道说他们之前也有联系?

听了黎膺说起世家的事之后,凌蔚也总算明白,为什么太子地位这么稳固,汉王还是在蹦跶,还是有人支持汉王。

世家强盛的时候,皇帝就是世家手中的提线木偶。每当对皇帝不满意的时候,世家就会出来搞串联。软一点做法,就是在继承人中选一个合适的人。而强硬的做法,就该逼宫了。

当今皇上地位稳固着,世家也不如之前那么强势,自然就想着从继承人中入手。

太子是正统,但正统就代表着他的地位也很稳固,并且受到皇帝陛下的影响最大。别说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估计太子连他们送的花都不屑一顾。

汉王娘家为世家,从出身来说最符合他们的要求。而即使要搞串联,也要扯一张虎皮当大旗。除了太子的“嫡”,就是汉王的“长”最正统。

如果太子被他们拉下水,魏王的年岁又过小,要反对其成为太子有的是借口。甚至,在太子被拉下水的时候,说不准还能把皇后也黑一把。

汉王继位的可能性就是最大的。

他们大概也感觉到了,当今皇上对世家的削弱,想要奋起一把,也是理所当然。

但他们估计目中无人惯了,做事自大嚣张,看不清形势。凌蔚向来是把他们当笑话的看的。

只是若是自家渣爹也掺和进去了,那可就有些郁闷了。

虽然他和大哥都是铁杆的皇党,但这古代的罪可是会牵连的。若是渣爹出了什么祸事,别说凌韫,就是他这个分了家的人,也会遭罪。

凌蔚思来想去,和凌韫密聊了几次。

凌韫道:“二弟不用担心,家中有我在、有母亲在呢。”

凌蔚安下心来。也对,他都看得出来,公主娘那么聪明,怎么会看不出来。现在渣爹身体也越发不好了,即使想要蹦跶,也力不从心吧。

特别是等对缅甸的战争之后,鲁国公府对外非得形象代言人就该换成他大哥了。渣爹就更溅不起什么水花。

.......................................

对缅甸的战争虽然已经拍定。但并不是在朝堂上调兵遣将,马上就可以出发的。

所谓兵未动,粮先行。在打仗之前,粮草等军备物资的筹备和运输、军队的整合和初步的训练、军械等的筹备,都是花时间的。

而且缅甸地处南方,瘴气重,打仗的时间也需要斟酌。

经过朝堂上几次吵架之后,出军的时间定为冬季。

冬季北方大雪纷飞,但是南方却温度适宜。而且这时候缅甸恰好少雨,瘴气也没那么重。对于中原地区的士兵而言,估计是最舒适的季节。

距离出兵的时间还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作为后勤总负责人,凌蔚整天忙的跟陀螺似的。

而黎膺作为总指挥,自然也一样的忙。

两人小别重逢,还没来得及温存多久,就都忙碌起来。黎膺差不多是常驻兵营,而凌蔚也为了视察监督筹备军资的事,时常往外跑。两人见面时间并不多。

只是两人都太忙,又隔得近,想念了也不是很难见面,倒没有像之前那么想念。

凌蔚忙得晕头转向,顿感人手不够,然后响起了曾经那十分能干的“助手”,海着胆子跟皇帝陛下死皮赖脸的要人。

黎隶听了凌蔚的请求,脸上表情变换了好一阵子,跟川剧变脸似的。

凌蔚梗着脖子:“臣累啊,熬不动了啊,臣需要人手,求人手,求帮忙。”

黎隶古怪道:“人手不够向朕要人的不少,但要启辰帮忙的,你还是第一个。”

凌蔚一脸理所当然:“那是因为太子殿下之前还小,现在太子殿下为人处世已经颇有陛下风范,多历练一下挺好的。”

“啪!”黎隶一巴掌扇在凌蔚脑袋顶上,“得,就你胆大包天。启辰正跟着老幺在兵营学习,你去跟老幺要人吧。”

凌蔚立刻堆起谄媚的笑容:“这仗还没打呢,有什么可学的。太子殿下要熟悉打仗,就应该从后勤到前线都学一学嘛。”

黎隶忍不住笑道:“就你贫。”

黎隶本就有让太子跟着凌蔚学习户部的事的意思,只是见凌蔚太过忙碌,一直没找到机会说出来。结果凌蔚自己撞上来了。

黎隶想着,果然还是自家子侄比较贴心。

而太子本来在兵营里被黎膺操练的苦哈哈的,刚熟悉军营的生活,又被他爹打包给凌蔚做苦力。

不过介于太子和凌蔚关系好,有默契,虽说琐事多,但比在军营里对着黎膺那张冷脸,心情还是轻松得多。

因着太子给凌蔚打下手的时候没有一丝一毫的架子,对于繁杂琐事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给周围见着太子“监工”而惶惶不安的其他官员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好印象。

之前有人传太子多嚣张跋扈,连东宫辅臣那么德高望重的名士都指着太子骂。虽说后来皇帝陛下想尽一切办法辟了谣。但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了成效都没多大。

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和太子共事,见着太子确实和传言完全不同之后,其他人才相信了,太子的性格和传言完全是两个人。

看,他这么被胡来喊去,做着普通小吏的活计,天天账本算盘不离手,却从未有过怨言,甚至比小吏的效率还高些。

而太子对凌蔚的态度自不用说,对其他人也十分平和。那种平和,是发自骨子里的平和,而不是表面上端着温文尔雅,实际上一看就知道打心底瞧不起人。

很多人表面上装的好,就以为别人看不出来。实际上人又不是傻子,看得起看不起哪能看不出来?只是那些人本来地位就高,所以看不起人也是理所当然。

但若地位高的人,真正的对人平和,那效果可不是普通屁民谦虚所能达到的。

太子的风评就这么开始好了起来。经过官员们的口口相传,谁都知道太子做事能干且为人谦和。

做事能干就是明君的条件,而为人谦和则是仁君的条件。太子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打个工,之前久攻不破的谣言就这么渐渐散去了。

对凌蔚来说,这是意外之举。但是在皇帝和太子眼中,定是凌蔚早就料到此事。

定是凌蔚见着太子被留言所困然,便借着这个机会给太子正名来着。

为此皇帝陛下龙颜大悦,对着皇后将凌蔚夸了又夸。若不是凌蔚刚得了赏赐升了爵位,他肯定又要给凌蔚加官进爵。

皇帝陛下琢磨着,等缅甸大胜,凌蔚也是有功之臣了,到时候好好的把爵位提一提,封邑加一加。老幺没攒家当的心思,就打仗一个爱好,他给了老幺许多好东西都被荒废着,还是凌蔚接手之后才有了起色。现在多给凌蔚赏些东西,也让这小两口能好好的过日子。

而太子自然对凌蔚更加眷慕,凌蔚估计已经快在他心中成为无所不能的代名词了。

当太子把心情告诉凌蔚的时候,凌蔚差点笑的肚子疼,直说太子想太多。

有些事,就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已。

或者说,太子人品值够高,普通阴谋诡计近不了他的身。

......................................

或许是看凌蔚过的太顺了,老天爷也要让他绊一下脚。

筹集军备的事,本应没什么问题的。

凌蔚带来了新的高产粮食,又带来了棉种,无论是军粮还是军衣都十分充足。而晏朝以武立国,边疆又一直不稳定,所以军械技术一直比较发达,军械也不用他愁。

虽说事务繁杂了些,但还没到愁人的程度,凌蔚筹集军备物资的速度也不慢。

结果半月之后,却有人狠狠的给他使了绊子。

盐。

这个凌蔚穿越之初惦记着的物品,因为自己没缺过,事情又多,就渐渐忘记了,结果这时候差点让他摔了个大跟头。

凌蔚看着皇帝陛下把桌子上的东西都扔到了地方,默默的往旁边小小移动了一点。

“瑾堂!你说!你说朕是不是已经对他们仁至义尽了!”黎隶暴怒道,“他们居然这么对朕!这么对朕!”

凌蔚忍不住在心中叹口气,道:“人心总是不足的。”

可不是吗,虽然皇帝陛下在逐步削弱世家的权力,但是采取的都是很温和的手段,没有像历史上某些皇帝那样,直接你不服,砍你丫的。皇帝陛下,还没做过杀功臣的事。

当然,这其中也有不能杀的原因。毕竟世家虽然削弱了,但也不是立刻就能拿下的。而黎隶好名,并不想留下嗜杀的暴虐名声。

但总的来说,皇帝陛下对有着不臣之心的一些世家,对跟着世家蹦跶的大皇子汉王殿下,都还算忍着。

千不该,万不该,这些人内斗就内斗,在对外上面,总应该齐心协力吧?这对内矛盾,在面对对外矛盾的时候,总该暂时搁浅吧?这时候出幺蛾子,那就不是权力斗争,而是通敌卖国了。

世家又出了什么鬼主意了?

似乎是看着凌蔚是“□□”立功他们还能忍,毕竟凌梧是他们那方的人。但太子也加入进来,就挑拨了一些人的神经。

其实除了太子,其他皇子也有事做。但他们和太子不同,并未在外历练过,身边也没有一个叫“凌蔚”的人,让他们体现出和平时高傲不同的一面,所以其名声比不过太子。

其他人还罢了,汉王心中就开始警觉。若是军备筹集顺利,若是缅甸攻打成功,虽说太子没上前线,但功劳也不小啊。

不,太子可是还去过军营,也受到不小赞誉。说不准皇帝陛下就会让太子上缅甸战场镀一层金捞些功劳(皇帝陛下确实是如此打算的),到时候太子的声望就更高了。

这能忍吗?

显然不能。

世家之所以是世家,自然祖祖辈辈积累掌握了不少财富资源。

盐就是其中一种最重要的。

没看到那每朝每代的盐商都让朝廷头疼,都是贪污*的重灾区。官商勾结什么的,再正常不过。

因着前朝末期混乱,世家昌盛,大盐商多投靠历经改朝换代屹立不倒的大世家,而大世家为了捞钱,也让手下人从事熬盐的行业。

晏朝现在用的制盐方法还是最原始的熬盐法,其产盐地是海边和川蜀。因着川蜀交通不便,其大规模的调盐都是从海边征调。

这熬盐说起来简单,但要熬出精盐,也是有秘方的。晏朝刚刚建立,先帝并不愿意“与民争利”——其实就是对世家的妥协,并未插手制盐的事,只是采取传统的盐引方法,也就是给盐商贩卖盐的资格。但皇庄本身还没涉及到制盐这一块。

结果这次世家就借着盐的事使绊子了。

朝廷在征盐的时候,大盐商们纷纷拖延,一会儿天灾一会儿*,送来的盐也是杂质非常多的粗盐,里面不知道混杂了些什么。

偏偏江南一带还真遭遇了洪水,盐商们纷纷哭穷,说大水冲走了盐仓里的盐,连制盐工具都冲走了,皇帝陛下还不好当众发怒。

毕竟有一些“仁厚”的读书人简直皇帝陛下发怒,就跳着脚闹腾皇帝陛下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在天灾*的时候,还为难老百姓。

但是一场洪水而已,就真的让盐商们犯难了?怎么可能。

就算遭灾,也轮不到他们这群富得流油的盐商。

而没盐吃就没力气,别看盐填不饱肚子,那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现在粮筹备好了一副筹备好了军械也制造好了,就盐这里短了一块,让皇帝陛下能不气吗?

世家想给负责后勤的凌蔚和太子使绊子,结果最窝火的还是皇帝陛下。

当然,若是最后筹不到盐,即使因着有其他原因,不会给凌蔚和太子定罪,但功劳什么的,肯定也没有了。

世家和汉王都觉得,自己走了一步妙棋。

只有暗地里成为世家“叛徒”的谢荣,气得真的吐了血。

这特么哪是要太子和凌蔚的命,是要他们自己的命啊!这可是皇帝陛下自登基以来,不,应该说是自晏朝建立以来,第一次对外发动的战争,对皇帝陛下,对整个晏朝,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人在这种大事上闹腾,是恨不得把皇帝对他们的忍耐都磨掉。

他们还以为现在是前朝前前朝,皇帝对世家再窝火,也只能忍耐的时代吗?这些人沉浸在往日的荣耀中,真的看不清现在的实际情况吗?

就算这次他们得逞,搅黄或者拖延了出战的时间,大不了凌蔚和太子功劳没了,但也到不了伤筋动骨的程度。但是被搅了事的皇帝陛下肯定对他们恨之入骨。

现在皇帝陛下是看着仁厚,但他当年可是和秦|王一样,是在边疆砍杀,让蛮夷闻风丧胆的主。

真以为他脾气很好吗?

虽然是世家,但是是凭本人意志跟随黎隶,对黎隶较为了解的谢荣简直欲哭无泪。

但是仅凭谢家一家的力量,却不足以弥补这些。甚至谢家心也是不齐的。若只是普通事情,他这个族长自然能挑大头。但有了汉王从中作梗,一些谢家的人已经投靠了汉王,他这个族长说话都不管事了。

他只能尽力争取把自己这一小家庭从这其中摘出来。

而这时候,本应最心急火燎的凌蔚却平静下来。

他手中还捏着大招没放呢。

若不是这次的事,这个大招他都快忘记了。

不就是盐嘛。

有什么可为难的。

还有近两月时间,怎么也够了。

因此凌蔚在暴跳如雷的皇帝陛下和太子殿下面前显得气定神清,胸有成竹,倒是让两人也平静下来。

太子忙问道:“瑾堂可有解决的方法?”

黎隶也压抑了怒气。是啊,这小子看着挺淡定的样子,难道有什么法子解决这个问题。

凌蔚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子,道:“其实臣在海外学过制盐的方法。嗯,比晏朝熬盐的方法要……好,无论是产量、质量还是速度,都要快得多。只需要半月,就能晒好一池子盐。”

“你是说,晒?”黎隶立刻捕捉到了关键词。

凌蔚点头道:“是晒。陛下不愿意与民争利,并未插手制盐的事。但是凡是有轻重缓急,为了保证军资,既然盐商们遭灾了,提供不出来盐,那么陛□□恤民情,不再征调,而是让官兵自己制盐,收为公用,那,嗯,多么仁慈啊。”

黎隶眼珠子一转,若是凌蔚真有那什么晒盐的法子,那么这次他们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他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光明正大堂而皇之的插手盐的事,若产量够高,他甚至能将制盐收为官制。

官制民销,就好管理的多了。

这盐价攥在盐商手中节节攀高,民众叫苦不堪,黎隶本就心生不满。

“你真有法子?成功率多少?”黎隶问道。

凌蔚搜索了一下记忆,晒盐的细则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旅游的时候还曾经参观过实际操作。按照记忆照着葫芦画瓢应该没问题吧?现在虽然不是最炎热的时候,但光照还是很充足的,雨水季节也过去了,也就修建池子需要时间……

嗯,对了,修建池子……可以用水泥啊!这东西他怎么忘记了!

有水泥就很快了嘛。

但毕竟没有实际操作过,凌蔚还是不敢把话说得太满,他沉思了一下:“有七成的把握。若是能寻到一块海边平缓的地方,又恰逢天气干燥阳光充足,那么成功率可以达到八成。”

黎隶皱眉:“八成够了。”

比起现在一筹莫展好太多了。

太子也松了口气,埋怨道:“既然瑾堂有制盐的法子,怎么不早拿出来。”

黎隶也瞪凌蔚。

凌蔚尴尬道:“臣回来之后,没缺过盐,就没想到这件事。”

太子忍不住笑了,黎隶也笑骂道:“真是一点不上心。”

凌蔚也干笑。

事情有了解决的方式,黎隶心中也轻松许多:“地方朕给你找。希望老天爷要帮着朕,别下雨来为难朕。这件事就交给你负责了,现在你手上的事交给其他人。你就专注于这件水。启辰留在京城主持大局,其他物资的筹备别乱了。”

“儿臣遵旨。”

“臣遵旨。”

.......................................

本以为这次能让凌蔚和太子栽一个大跟头,世家和汉王正高兴着,结果凌蔚就带着圣旨出京了。

这京城离海边很近,海边也有皇庄,所以凌蔚晒盐的事并未遇到多少阻拦。

为了办事效率,凌蔚还把刘祺也拉到一起帮忙。

刘祺也是太子正格的表兄,这时候不帮忙什么时候帮忙?别看刘祺读书能干,那办事能力也是不错的。当地方官的时候,把地方豪强也是治理的服服帖帖。有了刘祺干人事管理,凌蔚也能腾出手来做技术方面的事。

凌蔚先是让人在海边挖高低错落的池子,并修建引水的槽渠。自己研究水泥的事。

水泥只要知道配方,很快就试验出来。

刘祺和工匠们就惊恐的看见凌蔚捣鼓出来一堆泥,那一堆泥很快就干了,比石头还硬。

这是变戏法吗?

“瑾堂,这是……”刘祺见几乎一夜之间变出来的“石块”,整个人都傻掉了。

“水泥而已,没什么稀奇的。先修池子,试验制盐的事吧。”毕竟只记得方子,没实际操作过。能一次成功,凌蔚还是挺得意的,忍不住就装了个逼。

刘祺面色古怪的看着凌蔚。这还没什么稀奇?很稀奇好吧?有了这种东西,以后修建官道的时候就不用那么麻烦了。边疆建城也不用那么困难了。你知不知道这有多重要?

好吧,凌蔚真没想起来。毕竟他不是工科生啊。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