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玺凤印 !商墨凌在第二日晨朝时宣布了他赐给功臣的封赏,杨慎自不必说,金银细软土地食邑一样不少,群臣也并无异议。而当他宣布加封坤城君为护国公时,朝堂顿时犹如热油锅里滴进冷水一样大哗,群臣议论纷纷,却并无一人上奏驳议。
商墨凌耐心等他们议论完毕,霭声道:“护国公长子,都尉凤文征,赏金五百两,赐左军都尉。”
左军都尉是个散佚,与护国公一样,只是虚衔,并无实权,然而这样的虚衔却让坤城凤氏父子拥有了议政的资格,再进一步,便是实权在握。
有御史觉得不妥,出列奏道:“陛下,臣认为,按祖上规矩,凤氏子弟不得入朝为官。”
商墨凌点头肯定他的话,随即发问:“那依爱卿之见,朕该如何封赏坤城君父子的军功?”
御史道:“陛下可为坤成君加封食邑,赏赐金银。”
商墨凌又道:“好,那么,加封食邑至多少户最好?”
御史在心中粗略盘算,道:“加封至二千二百户最好。”
商墨凌哼笑一声:“坤城君眼下有食邑一千四百户,依汝之见,再封八百户,而国公封邑则为六百户,舍得赐封邑,却不舍得虚名,爱卿觉得,这样比赐爵更合适?”
御史有口难开,并不是不舍得那个虚名,而是不舍得虚名所带来的现实意义。
钱可以给,但权却不能轻易赏赐。
虽然护国公的名号与坤城君一样,仅仅是一个虚名,可坤城君的虚名注定了坤城君不能直接涉足朝政,而护国公却能依仗身份之便,对朝政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个道理,皇帝不会不清楚……
他心里一瞬间过了千万种念头,最后忽然醍醐灌顶:皇帝自然是清楚的,他是商氏皇族的直接利益者,应该比任何人都懂得恪守规矩的重要性。
可他仍然做出了这个决定,为什么?
御史默默退回了朝臣的队伍里,将坤城君参与平叛的因果始末在脑中过了一遍。
皇帝并没有命令坤城君参与平叛,是他自己一意孤行,先斩后奏,人到了靖州,才给皇帝上奏。
所以……脑中的迷雾散开,御史轻轻吐出一口气。
一场自导自演的忠君戏码,皇帝是被胁迫的,他不得不给坤城君分封官职,因为坤城君父子的确有功,这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
御史又吐出一口气,径自在散朝后去了丞相府。
“难为刘大人能想通这一层,”桓杰满脸感慨:“陛下也是身不由己,明明被坤城君逼迫破了规矩,却要自己出来背下这个黑锅,偏偏还有口难言。”
御史问道:“皇太后难道不打算出面吗?”
桓杰黯然:“昨日觐见陛下,听说就连皇后娘娘都打算为坤城凤氏的后妃晋位,你觉得,太后是什么态度呢?”
御史长叹:“国将不国!”
桓杰道:“还不到这么严重的程度,不过是个虚名罢了,既然坤城君想要,便随他去吧。”
御史着急道:“桓大人糊涂!这压根就不是虚名实名的事情,倘若这次遂了坤城君的意,那下次他便能张口索要更多了!”
桓杰看着他,道:“刘大人不糊涂,那你可有什么方法,合情合理地拒绝坤城君的封赏?”
御史胸有成竹道:“坤城君参战时先斩后奏,蒙骗陛下,如今虽有战功,却是功过相抵,不赏不罚。”
桓杰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道:“你能想到的,你以为坤城君想不到?他早在靖州时便已经向陛下请罪,也得陛下的亲口饶恕了!”
御史惊讶地看着他:“这这这……这坤城君竟然如此老奸巨猾!”
桓杰叹了口气:“如今木已成舟,我们除了再谋他路外别无对策,只能日后盯紧了坤城君,尽力阻止他在做什么得寸进尺的事情了。”
御史道:“他如此藐视商氏与凤氏的规矩,其余七脉凤族难道能袖手不管?”
桓杰无奈道:“不论其余七脉是如何看待此事,赞成也好,反对也罢,那都是凤氏的事情,哪里轮得到我们这些外人来指手画脚呢。”
御史紧皱眉心,沉吟片刻,忽然道:“你说……坤城君会不会早已在朝中买通了人脉?不然今日陛下下达那样的诏令,为何只有我一人反对?”
桓杰一怔,犹疑道:“这个……”
御史表情肃穆:“还请大人立刻进宫觐见皇后娘娘,请她延缓晋封坤城妃一事,倘若有朝臣上奏催促,那必为坤城爪牙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