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的摸金校尉 !“地狱之门?”黄国珍问。
“是的,地狱之门。”王岩说。
“什么是地狱之门?”晴儿问。
“就是关押魔鬼的地方。”王岩说。
“魔鬼?”黄国珍自语说。
“不错就是魔鬼。”船老大说。
“梁孝王这么大的人物选陵的时候这么会选择一个有魔鬼的地方?”我问。
“也许这里的风水是绝好的。”王岩说。
羊胜的墓室是在死眼的位置,也许这个死眼的位置是个绝佳封印魔鬼的地方。
“这里究竟能是一个什么样的魔鬼?”黄国珍问。
“我经常在黄河上跑船,听到这么一个传说,也不知道在上面时候,在黄河里突然出现了一只潜蛟,也就是俗语说的土虺。”船老大说。
“什么是潜蛟?”黄国珍问。
“就像大蟒蛇一样,也像龙,能一口吞下一只水牛。”船老大说。
“这么大的东西,在黄河里。”黄桂珍简直不敢相信。
于是船老大说出一个很老的故事来:
那一年是
百年难得一见的大旱,在村子下游一里地的有段水域几乎完全干涸了,断了水源,里面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就冒了出来。
当时,十里八乡的人都被惊动了,一个个都来凑热闹,人们赤着脚在沉淀了几百年的河泥中捞,打捞出许多东西!有脸盆大小的,刻着篆字花纹的青铜镜,有不知道什么东西的骷髅架子,有玉石板,有零散的铜钱,有古代打仗用的长矛、青铜剑、盔甲,只不过大部分东西都已经锈迹斑斑,腐蚀得厉害。
尤其是在整条河道最中心的位置上的河床上,那片区域干涸后,一面巨大的,足有三四米高的古碑就露了出来。几个胆大的人,蹚了过去,剔掉上面的污泥,发现在石碑的正面上刻着几个古老的大字,歪歪扭扭的,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那时候,生产力低下,住在黄河岸边的老渔民都是靠天吃饭,有时候连肚子都填不饱,又有几个能识字的?但是架不住众人的好奇心,就有好事者把字拓印了下来,找到了几里地外的一个教私塾的老学究辨认。老学究鼓弄了大半天,又翻书,又临摹的,最后才确定,说这是几千年前的古篆文。
石碑上刻着的那四个古老的大字是:永镇河底!
“永镇河底?!什么东西会被永镇在黄河的河底呢?”
开始的时候,所有的村民都认为这是天降神碑,保佑两岸风调雨顺,以确保黄河水患不再反复。所以,自石碑从黄河的河床上显露开始,每日都会有十里八村的信徒前来烧香礼拜。
只是,随着干涸越来越严重,情形似乎也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逆转,在石碑的背面似乎也出现了一些刻痕,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没人认识,只是中间的刻图讲的似乎是一个人被五马分尸……村民们虽然不清楚那究竟代表着什么,但也知道那不是什么好的兆头,所以一个个也就不敢再祭拜了。
果然就在石碑自黄河河心显露的第七天,一个被十八根铁链锁在河床深处的青铜巨棺逐渐露出水面一二公分,那棺椁极其巨大,足有四五米,被泥沙覆盖着,看得并不太真切。所有的村民都认为那是不详的征兆,一个个的再也不敢靠的
近。直到半个月之后,原本干燥的大旱天却突然急转直下,连下了三天暴雨,黄河水域河水暴涨,那永镇黄河的石碑,连同那巨大的被锁链锁着的青铜巨棺再次沉入河底,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又有有心人潜入江底寻找,甚至雇佣了渔船打捞,一连几个月都没有任何的收获。似乎就在那场暴雨之后,就在当年相同的位置上,一种神秘的力量已经将所有的一切都给掩盖,再也不复存在于人间。
就在我们这些个知青还在为那遥远的年代,永远沉入了江底的永镇石碑和青铜古棺内的秘密而感到不胜唏嘘的时候,那坐在树荫下乘凉的老人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过了好久才说了一句话。
他只是淡淡地说:“沉了就沉了,没了更好。”
后来来了一个游方的道士,在村落里找了一个脚底板上生了三颗痣的年轻人,让这个年轻人手里抓了一把干枯的百草,朝河中间走去,道士利用分水之术将黄河从中劈开一条道路。
河水分开,就露出了铁索缠绕的在河底的青铜巨棺,这个年轻人走到青铜棺的跟前,说来也怪,那些缠绕的铁索竟忽然从中断裂了,断的一段一段的,年轻人将青铜棺头部的一颗很大的夜明珠橇来下来,上了岸,交给道士,道士付给了他很多的金子。
后来,被捆在青铜棺材里的潜蛟就被放了出来,有去河里打鱼的船,遇到潜蛟便被一口吞了,连人带船都被吃掉了。
这样村落的人再也不敢打鱼,过着很贫困的日子,知道很多年以后,又来了一个道士,这个道士对村子里的人说,他能制服了水里的怪物。
村里的人都将自己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请道士帮忙收了这个妖怪。
道士倒是个好人,并没有收村民的钱,只要求村民杀了二十头牛,将这些牛血都洒在河里,那一天整个河面都是红色。
潜蛟在河底闻到了血腥味,就窜了流出来,道士用一条麻绳将潜蛟捆了,囚禁在一座山上的山洞里。
“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这地狱之门后面应该是那条潜蛟。”王岩说。
“很有可能是。”船老大说。
“不管是什么,这地狱之门决不能打开。”我说。
“是啊,还是不要冒无谓的险比较好。”晴儿也说。
这伙人都已经收了不少的明器,不再觊觎地狱之门后面还有什么更好的东西了。
“怪不得这黄河上一只传说这里是死亡禁地,可能说的就是这个地狱之门。”船老大说。
“说的怪瘆的慌,我们还是赶快上去吧。”纪云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