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神大军阀 !在如今的华兰国内,赵守宏对抗洋人的事迹早已广为流传,他的声望如日中天。只要由中川广播电台加以解释,相信没有人会认为他迎娶外国公主是通敌叛国的罪行。
毕竟赵守宏曾经数次打败罗刹帝国,还侵吞了其大片土地。这个时候罗刹皇帝将两个女儿给他做妾,大家只会认为这是如戏文里说的纳顺表,以女儿被质和亲,这是示弱的表示。
一个月之后,赵守宏在蜀都隆重的举行了订婚仪式。仪式上两位罗刹公主打扮得花枝招展,犹如婚礼上的服饰一般。订婚之后,两位女大公都会入住总领府,等待三年后再行完婚,实际上等于是已经嫁入总领府了。在乌拉尔地区,宋哲元也低调的与玛利亚女大公也举行了订婚仪式,只不过他们没有声张,除了一些好友之外,只有赵守宏和几位军方大员派人送上了一份贺礼。
早在订婚开始准备之时,来自特区的物资就源源不断地进入了罗刹帝国境内。刚刚被从后勤部抽调出来,升任罗刹军总指挥的布鲁希洛夫对此相当高兴,在整合了如今东部战线的所有罗刹军之后,他终于有了胜利的把握。
布罗西洛夫以进攻著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防守。实际上作为世界大战中数得着的名将,布鲁西洛夫的防守别有心得。他很快在古比雪夫和喀山一线构筑防线,有利阻挡住了伏龙芝军队的进攻势头。
红罗军与罗刹军在阵线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昔日袍泽一旦站在不同的阵营中,立刻犹如杀父仇人一般。相同的进攻战术与战斗习惯,双方都很清楚对方下一步要做什么。原本战斗中应该出现诡诈险谋,因为双方指挥官的滴水不流,以及军官士兵们的互相熟悉而无法施为。这场战争变成了正面对抗的消耗战,比拼谁能比谁支撑更久的战斗。
“乌拉。”随着红罗军指挥员的呼喝声,那些衣着简陋武器陈旧的红罗军士兵越出战壕,向着罗刹军的方向发起了全面冲锋。被以布党乌托邦思想武装起来的士兵,成了完全藐视死亡的军队。他们的冲锋虽然损失惨重,却能够在武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得战果。
此时的伏龙芝将军站立在堑壕中,冷静的看着正在发起集群冲锋的红罗军战士。看着大片大片的战士被射杀,幸存者却毫不犹豫的继续冲锋,五十米、二十米、十米,当红罗军的战士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冲到罗刹军阵地前十米的时候,对面也是高喊一声乌拉,全都冲出了战壕。
双方的战士绞击在一起,丝毫不留任何余地,他们心中所想的只是刺刀见红,是如何将自己的刺刀捅入敌人的身体。至于自己是否能够活下来,他们似乎并不在意。
伏龙芝冷静的看着这一切,直到后续兵力不足的红罗军冲锋队伍被消灭在阵地前,他才长出了一口气。这一次的进攻又失败了,但却绞杀了不少罗刹军的士兵,这就是一个不小的胜利。
原本伏龙芝在对付高尔察克的时候,往往以计谋取胜,红罗军的损失很少却能取得极大战果。但是高尔察克毕竟是个海军上将,他对陆战并不精通,当善战的布鲁西洛夫指挥战斗之后,一切情况都发生了逆转。
罗刹军开始有组织的在三个要点城市组织防御战线,抵挡住了红罗军的攻势。布鲁西洛夫选择的位置极好,这三个城市呈品字形分布,防御部队可以相互呼应,一旦进攻其中一城,另外两城都可以向红罗军后方迂回包抄。如果红罗军放弃三城,直接进攻后方的乌法,任意城市都能切断其退路和补给线,这让伏龙芝找不到丝毫空隙。
罗刹军训练有素武器精良,红罗军唯一的优势就是人数众多。面对这样的情况,即使以伏龙芝之能,唯一能做的就是将队伍分为三个部分,同时进攻三个城市,与罗刹军打起了艰难的阵地战。
好在身为布宁的绝对心腹,伏龙芝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援助,大量刚刚应征入伍的新兵源源不断的送到前线。他们都是被布党宣传而愿意豁出性命来拼的底层农民。
对他们来说罗刹政府的高压政策让他完全心向布党,尽管如今红色罗刹境内的瘟疫依然没有结束,生活水平甚至更低,但听信了宣传的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罗刹帝国的错误。
是尼古拉二世选择加入世界大战,让底层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他们的巧取豪夺与经济物资封锁,让红色罗刹得不到救治流感的特效药,所以为了保卫亲人保卫将来的好日子,也为了保卫伟大的乌托邦主义,他们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
被乌托邦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是最强悍的军队,这一点在此时还没有多少人清楚,布鲁西洛夫也是如此。正因为对形势估计不足,罗刹军的防守显得相当吃力,他们不得不利用西部特区支援的火炮与机枪,利用弹药的极速倾泻来对抗敌军的无畏勇气。
一队队红罗军前赴后继,短短五天之内死于三座城市之外的红罗军人就超过了二十万,而拜坚固工事与充足弹药所赐,罗刹军的伤亡刚满三万。此时的红罗军和罗刹军就是在拼消耗,是在比拼谁的血先流干。
在这样激烈的战斗中双方的指挥员却始终保持着冷静,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他们手中始终掌握着充足的预备队,等到对方出现任何破绽。这两位目光敏锐的指挥者都很清楚,对面是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一旦出现任何破绽双方都是不死不休的。
这样的单纯消耗战双方都很无奈,但死伤更加严重的一方,持久力会更低。当攻防战进行了五天之后,红罗军终于出现了一丝疲态。布鲁西洛夫等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他立刻挥兵东进,直取伏尔加河畔的察里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