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初唐 !人,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孩子?因为惧怕孤独?为了延续种族?可种族延不延续,对于当下的个体有什么影响呢?尤其在这样的时代,成亲生子竟然都有统治者制定的条文规定,结婚生孩子竟然不完全是自己的意愿,还要考虑外部的强制条件!不过,说起来,即便是在号称个性解放的现代,结婚生子也不完全是两个人的事情,多少人顶不住周围的议论,选择了违背本心的决定。可不考虑外在因素呢,只问本心,人到底为何非得成亲生子?是惧怕孤独,是胆怯未来,是为了规避风险,还是为了爱情?
爱情,爱情又是什么?如果说亲情是因为长时间的相处,而产生的依赖、依恋、不舍、包容等远大于负面情绪的复杂联系,是长期付出而隐晦期望未来得到回报的长远投资,那,爱情呢?人,为么会对另一个完全陌生的个体产生占有的情绪,以至于为了达到目的,而不得不先进行关怀、讨好、照顾等先期投资。是因为对方长相美好,财力雄厚,能力出众,身具特长?可为什么有人会说这人的爱情不纯粹,那人的爱情有目的?既然都是因为对方的某一特质,而产生出独占的心思,那到底什么样的理由算是纯粹?
又或者熟人之间产生爱情,那这种爱纯粹么?因为习惯了对方的陪伴,因为得到了对方的照顾,因为与对方相处轻松?有那么多因为,其目的是否还算单纯?
如果说,无论爱情、亲情、友情,不过是个体存在于天地间,想要舒适生活而不得已做出的选择,那男女成亲就水到渠成了。只有男女结合,才能产生人类后代,这样,个体先天与之牵连的关系人物就更加多,抵御自然非自然的风险能力也随之增强。而不成亲,或是不交合,仅与同性合作,或是与其他生物、物品搭伴,显然天然与异性结合团体存在巨大差距。
但是,当一个人不惧怕孤独,不害怕生死,有足够的能力在天地间生活,是否就可以不用费心去经营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了呢?又或者说,一个足够本事的人,满不在乎的行走在天地间,到底是为了什么?好吧,归根结底,人到底为什么活着?
张小四已经走了,带着二十七斤六两三钱的冻青。同行的还有张屠户以及田大山,为的是把买得的铜钱安全带回。从寻找冻青小分队进山开始,村里人就全晓得。那么多条汉子,不在地里忙活,而是神神秘秘的进山,大家都有猜测。不过,里正统一放出的风声是,张四郎的军府让他在山里寻些特产,但具体特产是什么,却闭口不言,说是军府的长官不让乱说。并且,小分队每次所得,都有做好隐蔽工作,最后全部藏在田里正家,使得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乱猜。
好在,进山的男人都经过精挑细选,哪怕家里的长辈、婆姨询问,嘴巴俱都闭得严紧,只等村里的短工全部撤离,才会说与他们知晓。
二十七斤六两三钱呐,那得换多少钱?村里最有学问的赵家大郎可是说了,少说也得二十贯!二十贯呐!才七八天的功夫,干什么活能赚这么多?
心里头开心,还不能乱说,憋得这帮汉子每每碰面都要露出一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笑容,另偶然见到的围观群众浑身难受。。。
石河子古怪的气氛也就持续一阵儿,因为麦收已经正式开始。全村的人,无论老少男女,全部力所能及的投入进去。
从贞观三年秋开始,一直到贞观四年五月底,整个大唐可谓是风调雨顺。不论是南方的早稻,还是北方的冬麦,全部大丰收。大江南北的田野里到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在挥洒汗水,挥洒喜悦,挥洒期盼,挥洒满足。
赵家门前的空地,被仔细平整收拾过,此刻铺满了一层麦子。陆方平赶着黑脸,来回拉着磟碡碾压麦粒。
这磟碡还是去年的那个,是从张屠户家借的。今年风调雨顺,按例需得缴税。村里人家都忙着用连枷,用麦桶进行脱粒。
连枷、麦桶脱粒,既耗力气,又没有磟碡快速,没条件的人家也就罢了,张屠户这样有条件的,自己不用却把“利器”借给苟超,是要助人为乐、发扬风格?
其实不止张家,田家、周家等几户有磟碡的坐地户,也都是先放着不用,忙着用麦桶脱出缴税的麦子。究其原因,是磟碡在脱粒的过程中,往往脱的太干净,很多麦壳都被脱了下来。
缴税的麦子是不需脱壳的,要是用磟碡,脱的太干净便不合算。村里人过日子,惯常精打细算,是故,脱交租麦时,便不约而同的用起连枷、麦桶来。
“县尊对大郎可真好啊,这许多麦子全归自个儿,都不用上缴!”
包着头巾在一旁捡麦粒的韩阿婆,笑眯眯地反复念叨。
“阿兄,才十七呢,明年就得交啦。”
被韩阿婆包了同系头巾的二蛋,再次解释。
“晓得,晓得!”
“县尊真是大好人啊,这老些麦子呀,全归自己个儿!”
“阿婆,明年俺家一样得交呐!”
“晓得!晓得!”
“这老些麦子啊……”
苟超带着梭子在外围抡连枷,将磟碡碾过的麦秆重新收拾一遍,以防漏网之鱼。听着那一老一小的循环对话,不由哑声失笑。
今年年景属实不错,亩产比去年的粟米多了不少。去年的粟米,按当地的算法,一亩产粮一石左右。
而今年的麦子,那四亩施足底肥的上等田,几乎亩产两石半!其余的六亩多地,平均下来,亩产也差不多两石。
“大郎,俺还没见过这么多粮食呢!”
梭子一边连枷,一边笑的合不拢嘴。飞起的麦芒、尘土扑了满脸满口,依然阻挡不了感慨的热情。
“呵呵,这才哪到哪,且看秋天吧,到时候收得更多!”
去年就种了十亩来地,今年人多,到现在就种好了十五六亩,而丁家、赵家还都在地里忙活,估计到了六月末,各种粮食还能再种个二十来亩,那可就奔四十亩去啦!
按四十亩计算,哪怕秋收的粮食,亩产只能一石,那也能收四十石。再加上二十石的麦子,今年保底就得有六十石的收成!
一个月吃一石粮,一年就能剩将近五十石。哈哈,五十石!
苟超越想越兴奋,不由算起米价来。
斗米四十钱,不,按三十钱算,一石就是三百,五十石可就是一万五千钱!
等等!一万五千钱是多少?折合成贯,应该是,是十五贯?
靠了!辛辛苦苦一整年,还在雇人的情况下,一年我就赚十五贯?!
终于算明白帐的苟超,嘴角再也挂不住,看看满院子的金黄,不由叹出口气。
唉,古往今来,靠种地想要发家致富,看来是真难呐。
******
村里雇得短工们是按天计酬,最累最紧要的麦收一过,便纷纷被付酬清工。工钱,村里的付法差不多,绝大多数付粮食,一小部分付铜钱。
苟超家的短工情况各有不同,陆方平与赵家父子路途遥远,说好做到六月末。
而丁家较近,当初虽也做了承诺,可看着不断走掉的短工,以及丰收的景象,就想早点赶回老家,补种一茬粮食,好好生活。
苟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向来是比较心软的。不仅一半工钱折合成了铜钱,念及相识一场的情分上,还打算送他们到县城,顺便让梭子回趟家。
转眼间,已有二十多天没见过父母,这孩子早间做梦还喊阿娘呢。清早起来的苟超,听得很不是滋味,就想着干脆让他回家住两天,趁此机会,他正好问问粮价,卖粮的时候再吧人接回来。
“多谢大郎的照顾,大郎如此心善、仁义,必受上天眷顾,天上的菩萨定都会保佑大郎!”
丁家人没有进城,而是直接北拐,踏上了回家的路。
“大郎,一会儿俺也同去粮店吧,俺总跟阿娘去买粮,熟的很。”
苟超知道他是不好意思,车上给他家装了半袋粟米,一斗新麦,这孩子心里过意不去。
可梭子才十二岁,自来到石河子,是翻地的活干,拔草的也活干,这回更是跟着收麦、打场,苦活累活拦着不让上都不行,苟超看着心里还不得劲呢。
“可用不着,来来回回总进城,我也熟着呐,你还是回家撅着去吧!”
进城的车马格外多,都一辆一辆的排在门前,打眼看去,装得全是一筐筐的麦子。
冬麦收完,县城附近乡村的里正会带着本村的名册,以及应缴的粮食与村里的壮丁一道来交租,门口的车马大半都是这个缘故。
苟超与梭子边聊边等,慢慢跟着挪动,直到拐进去往林家的巷子,道路才通畅起来。
到林家时,正直午未之交,是一天中最热最难熬的时候。四合院里根本坐不住人,织妇全都躲在门窗大开的屋子里忙碌。
“阿娘,俺回来啦!”
还没到门口,梭子就等不及地跳下牛车要往院子里跑。跑了两步,后知后觉的想起主家还在牛车上坐着,忙又刹住脚回望苟超,一副做错事的样子。
“呆站着干啥,还不快进去!”
“哎!”得到指令的梭子开心的应了一声,不想,却与闻声出来的林家娘子撞满怀。
“臭小子,怎地还毛毛躁躁!”
数落了一番自家儿子,林家娘子忙上前去与苟超打招呼,这时候林二娘亦从屋内迎了出来。
“见过赵郎君。”
三人见过礼,苟超不想多做耽搁,便把粮食拎了下来,就要告辞。
“哎哟,这可使不得,这可使不得!”
“大娘就拿着吧,梭子在我那干活可勤快了,都快赶上壮丁了,要不大娘就把这当是我对梭子的打赏,不妨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