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5章 郑成功气势如虹,路线选择引发历朝皇帝大争论(1/1)

郑成功气势如虹。

满清江宁巡抚蒋国柱、提督管效忠派来的援军并未全部进城,而是派出大约四千兵马在城外的银山扎营,和镇江城呈掎角之势。

郑成功果断下令。

“先打银山之敌!”

郑军开始登陆。

密密麻麻的郑军犹如潮水一般,朝着镇江城外的银山而去。

大明的旗帜,在张煌言等人发动长江之役三年之后,又一次踏上了江南的土地!

银山上驻扎的清军也做好了准备,疯狂发射各种远程武器,想要压制郑军。

但这支郑军,可是武装到了骨子里的郑军!

他们凭借着身上的铁甲,举着手中的藤牌,化解了清军的攻势。

很快,郑军就逼近了银山清军大营。

上百门火炮此时也从船上拆卸下来,被推到了山下。

“开炮!”

伴随着郑军指挥官们的怒吼,上百门火炮先后发射。

炮弹持续不断地落入清军营地之中,将清军将士砸得七零八落。

临时铺设的营地木栅栏,在这样猛烈的火炮面前就如同纸糊一般,被迅速摧毁。

郑军一波波攻势如潮,很快就杀入了银山清军营地之中。

数以万计的郑军挥舞着手中各种各样的武器,朝着清军杀了过去。

“光复大明!”

“杀鞑子!”

激烈的战斗,引发了镇江城内城外许多民众远远地围观。

许多人表情激动,不断叫嚷。

“大明的兵马杀上去了!”

“旗帜,你们看,大明的旗帜升起来了!”

当银山清军大营中升起大明旗帜的那一刻,镇江城内城外,许多人都爆发出了欢呼。

这里的百姓,当年也曾经英勇地抵抗过满清入侵。

许多成年人,就是在一场场抵抗清军的战斗中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如今,大明的军队打回来了。

为他们的亲人报仇了!

有人又跳又叫,泪流满面。

“阿公,你看到了吗?”

“大明王师回来了,来给你们报仇了!”

泪水滴滴落在地上,有悲伤,更有大仇得报的喜悦。

银山大营上,清军已经彻底溃败。

许多清军噗通跪地,瑟瑟发抖,举起手中武器。

“别杀我,我们愿意投降!”

“我是汉人,大家都是同族的,别杀我,我投降了!”

很快,银山大营中的清军俘虏就排成一排,被神气活现的郑军士兵们手持武器押送,垂头丧气地朝着山下走去。

【银山之战,郑成功仅用半天时间,全歼城外银山大营中四千清军!】

历朝皇帝看到这里,都震惊了。

【汉武帝刘彻:好家伙,这还是朕认识的那个郑成功吗?】

【秦始皇嬴政:郑成功竟然有这么强的实力?】

【宋太祖赵匡胤:真是活见鬼了,如果郑成功当真这么强的话,怎么会一直被满清压制在几个岛屿上呢?】

【明太祖朱元璋:这也太神奇了,朕都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了。】

历朝历代的绝大部分皇帝当然都是支持郑成功光复大明的。

只不过,郑成功展现出来的实力,比他们想象之中的要强大太多了。

这种实力,感觉上甚至都已经超过了孙可望、李定国率领的南明精锐!

【唐太宗李世民:感觉这一次郑成功麾下的陆军不但装备精良,而且战术配合上也比之前好了不少。】

【隋文帝杨坚:对了,之前不是有一个台州总兵和一个舟山总兵投降了郑成功吗?或许是他们教会了郑成功陆地战术。】

众人仔细一想,都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但又理所当然。

郑成功的兵马,一直以来在装备和海上作战这方面都是没有问题的,欠缺的就是陆地作战经验。

观察过往战例就能发现,只要是有水师参与的战斗,郑成功无往不利,但缺乏水师发挥的陆战,郑成功就败多胜少。

眼下,郑成功利用招降的清军将领们强化了陆地上的战斗力,自然就能爆发出惊人的实力。

【汉武帝刘彻:朕现在有点明白郑成功的信心是从哪来了。】

【秦始皇嬴政:看来他是真想要拿下南京,直接在江南定居!】

【唐太宗李世民:你还真别说,若是能一鼓作气拿下整个江南,这不就是之前元世祖说的那个“震惊天下的大胜吗?】

【明太祖朱元璋:对啊!若是郑成功攻克南京收复江南,清廷就必须要将在云南的大部分清军调往江南,李定国就还有反扑的机会!】

历朝皇帝顿时振奋起来。

原本以为南明基本上是要完蛋了,但没想到,竟然是郑成功在数千里之外的江南地区,给南明朝廷又一次存续下去的希望!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在歼灭了银山大营的清军后,郑成功派出数万兵马登陆,包围了镇江城。

二十三日,明军持续不断,猛攻镇江。

二十四日清晨,明军正打算继续攻城,却见镇江城内突然自动开启。

城内的清军在总兵高谦的率领下,出城投降。

“咦,这么不中用?”

郑成功不免颇为惊讶。

就这样,在两天的围攻后,郑成功顺利夺取了此次战役的第一座江南重镇——镇江。

镇江距离南京,以水路来说,只需一天便能抵达,是真正的近在咫尺!

【直到此时,整个局面对郑成功来说无疑是巨大利好。】

【但接下来,局势的走向开始不对劲了。】

六月二十四日攻克镇江之后,郑成功进入城池之中,安抚百姓。

他首先让投降的镇江知府戴可进依旧负责署理城中事务,并严厉要求所有部下对镇江百姓秋毫无犯。

二十五日,郑成功在镇江北门外的甘露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

一队队,一列列明军昂首挺胸,手中举着各种火铳、鸟枪,身上披着锃亮盔甲,看起来极为精神。

前来围观的诸多江南百姓,不断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

“大明威武!”

“大明王师万岁!”

在这些围观的人群中,许多人目光深邃,若有所思。

他们都是附近城池的江南官员、士绅集团派来的探子。

郑成功满意地看着面前的诸多精锐部下,对着一旁的几名幕僚道:

“某些人应该很快就能得知这些场面,派往附近招抚的使者们可以出动了。”

郑成功这一次带了数以万计的家眷过来,那可是要在江南这边定居的。

招抚江南,是郑成功心中最重要的事情。

只要江南能群起归顺,那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郑成功招抚江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短短数日之内,句容、仪真、滁州、六合等城池相继归附。】

【在招抚的同时,郑成功也并没有忘记对南京的攻略。】

【在占领镇江两天后,六月二十六日张煌言率领上百艘船只、三千兵马作为先锋抵达南京附近进行侦查,为大军开路。】

【六月二十八日,镇江地区尽数归顺,郑成功也召开会议,商讨对南京的作战事宜。】

郑成功笑容满面,对着面前的众将开口道:

“眼下攻克镇江,我军进军南京的线路又多了一条。”

“尔等都来说说,是从水路还是从陆路进取南京呢?”

南京在被满清占据后,已经改名为江宁府。

但对大明这边来说,南京自然还是大明南京!

忠靖伯陈辉开口道:

“国姓爷,咱们一直以来都是水路作战,这一次自然也应该走水路。”

但另外一名郑成功麾下的大将,中提督甘辉却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意见,道:

“古人有云,兵贵神速。”

“乘此大胜,当由陆路长驱直入,昼夜兼程,逼取南京。”

“倘敌竟敢迎战,则以破竹之势,一鼓而收。”

“若敌不迎战,则围攻其城,以绝援兵。再分兵破周围郡县,则南京孤城不攻自下。”

“若由水而进,如今正是西风之时,我等又逆流而上,必然导致时日多加迁延。”

“倘因此拖延时日导致敌援兵抵达南京,则我等岂非又多费许多功夫?”

郑成功摸着胡须,认真地听完了甘辉的话,缓缓点头。

“有道理。”

但甘辉的话,却遭到了陈辉和其他绝大部分将领的反对。

“国姓爷,咱们一直以来都是擅长水路作战,倘若此番陆地进攻,岂不是以我之短,击敌之长?”

“国姓爷,咱们的大炮、火药各种装备都是在船上,陆路一时半刻间又如何能找到这么多民夫、车马来进行运输?”

“国姓爷,过去那么多场战斗早已证明,陆地作战往往对咱们不利。南京之战乃是最为关键之役,切不可将希望寄托在陆地上啊!”

“现在可是酷暑季节,走陆路还要日夜兼程,将士们怎么受得了?走水路大家还能在船舱里乘凉呢。”

……

除了甘辉之外,竟然没有一个其余将领支持陆地出击!

这也让原本赞同甘辉陆地突袭的郑成功,陷入了长久的迟疑中。

历朝皇帝看到这里,也开始了激烈的争论。

【汉高祖刘邦:朕觉得吧,围攻这种大城是必须要陆地进攻才行的。】

【光武帝刘秀:是这个道理,走水路还是太不靠谱了。】

【吴大帝孙权:你们可别小看水军啊,就算是金幕没出现之前,朕也是用水军在赤壁击溃的曹阿瞒!】

【魏武帝曹操:呵呵,你这辈子也就这件事情能聊了,要不朕让张辽和你谈谈心?】

【秦始皇嬴政:朕也觉得还是陆路靠谱,不过这里可以问专业人士啊,@唐太宗李世民,你怎么看?】

……

大明世界之中,群臣都激动起来,各种表达意见,甚至开始了相互争论。

“陆路进攻最佳!”

“江南水网密布,是水军能最大程度发挥的场所,郑成功水师天下第一,就应该走水路!”

朱元璋沉默良久,看向一直也不说话的朱棣。

“老四,你怎么看?”

朱棣已经当了好些年太子,但老朱一直觉得“老四”这个称呼比较顺耳。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老朱心中的“太子”,始终还是朱标。

不过这个理由就没必要拿出来扎老四的心了。

朱棣认真地思考了一下,道:

“若是从江北进攻南京,自然是水师优先,没水师都过不了江。”

“但从镇江出发,又是在逆风、逆流的情况下,儿臣觉得甘辉陆路突袭的意见才是最正确的。”

朱元璋嗯了一声,并未发表结论。

朱棣旋即有些好奇地开口道:

“父皇,您的想法呢?”

历朝历代皇帝中,论到对水师的指挥,朱元璋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老朱真正意义上的“立国之战”,就是在鄱阳湖水战中以少胜多,干掉陈友谅!

朱元璋哼了一声,淡淡开口。

“水路能走,陆路也能走,兵力又有绝对优势。”

“那水陆并进不就行了?”

朱棣愣住。

这一刻,金幕中正好飘过李世民回答秦始皇的弹幕。

【唐太宗李世民:水路和陆路又不冲突。郑成功十万兵马,可以先派两三万先锋从陆地兼程急进先围住南京,主力和后勤物资走水路慢几天跟上啊。】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郑成功呼出一口气,下定决心。

“既然大家都觉得走水路好,那咱们就明天出发,走水路前往南京吧。”

郑成功平日里治军非常严厉不假,但在关键时刻,他往往也愿意听取大部分人的代表意见。

有不少人也因此批评郑成功,认为他缺少杀伐决断的气质,没办法在关键时刻引领胜利。

这一次,究竟是群体的智慧更优,还是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呢?

时间很快就会给出答案。

翌日,郑成功开始率领主力部队离开镇江,逆流而上,向南京进发。

但事情的走向却如甘辉所言。

由于逆风、逆流两大因素,郑成功麾下的船只,尤其是那些大船,在滔滔江水中完全无法前进。

不得已之下,只能召集大量纤夫,在江边拉着一艘艘大船艰难前进。

纤夫们一个个汗如雨下,但大船的前进速度却如同龟爬一般。

整整用了十天时间,郑成功才终于在七月初九,率领舰队主力抵达了南京城外的江面上。

甘辉对此也是心急如焚,忍不住跺脚长叹。

“十天时间,走陆路怕是都足够将南京攻克两次了!”

不管怎么说,郑成功终究还是抵达了南京城。

这场北伐之战的最关键时刻,即将上演。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