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1章(1/1)

人类的心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之所以说它奇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变化多端和不可预测,更是因为它的每一次变化,都有可能带动人们的大脑思维以及外在行为一起变化。

社会学家研究人类的行为,煞费苦心的琢磨着人们在每一个正常情况下所产生的不同行为和反应,其实归根究底就是在研究人们的心理变化,以及它为什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这种本质,和专业的心理学家也算是殊途同归。

所以心理学在教学课程上,一直都被认为是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的一种,同时又游离在医疗学科和刑侦学科的边缘,因为人类的心理有太多的衍生和可能性,所以带动的心理学也随之产生了太多的衍生分类。

比如说,有专门研究人类心理变化的基础心理学,有新型的与医疗教育行业挂钩的应用心理学,也有与人文环境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甚至还有与刑侦法律相关、最常在美剧电影里看到的犯罪心理学……

但不管是哪一种心理学分类,其实研究本质都是殊途同归,归根究底都是人类在不同环境和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心理微妙变化而已。

而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往往又会引发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改变,或是变好或是变坏,犹如魔法一般绚烂斑斓,五彩缤纷却又难以预测,很多时候总是要在心理真正产生变化、并且真实发生之后才能捕捉到痕迹。

这样的神秘与莫测,恰恰就是心理学最吸引人的地方。

如果要用一种恰当的颜色来描绘人类的心理,最合适也最妥帖的,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而是一种深深浅浅的灰。

之所以不是象征纯洁无垢的白色,是因为这个世上,除了还不懂得、甚至都产生出属于自己“内心”的一二岁小孩子或者婴幼儿之外,没有任何人的心理是真正意义上的洁白无瑕。

总会有阴影,甚至是阴暗的存在。

甚至就连大脑发育刚刚完善、初步有了自己的认知和意识的三岁以上的稚嫩儿童,他们的内心都不能说是纯洁无瑕的,至少他们已经懵懵懂懂的明白了,怎样去利用自己的笑容和眼泪。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越是大脑发育快、聪明记事早的小孩,就越早懂得这个俗理。

而当蒙昧不知事的幼年儿童初步明白某一个道理的时候,即使他们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心理和简单思维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变化。

就如同这世上绝不会任何一处只有光明没有黑暗的地方,如果有人认为有,那只能说明那个地方的黑暗没有让你看到而已。

圣人尚且会有私心,会有不敢让人看到、甚至无法表露的内心阴暗,何况是普通人?

真正能做到内心毫无阴影、一片纯白般存在的人,那就不是人了。

是神。

光芒所到之处,必有阴影潜伏。无论是人心还是现实。

这一点其实是不容置疑的。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