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战争和阴谋(1/1)

1906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年份。

一个男子跌跌撞撞的撞开了办公室的门。

“哈里,你该敲门的。”美国大使很不高兴的道。

哈里大叫:“清人屠杀了英国领事馆!”

“什么!”美国大使震惊了。

上海的租界只有那么两块,法租界,公共租界,稍有风吹草动,谁不知道谁啊。英国领事馆被屠杀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上海租界,并且化作电报,飞快的涌向全世界。

“确定这是清国干的?”唐宁街,首相困惑的问。

根据目击者报告,大约只有百来人,就血洗了英国领事馆,使用的还都是先进的德国枪械,这有点不太寻常。

“袭击者没有辫子?”又是一个内阁成员怀疑的问。

清人都是梳着辫子,缩着脑袋,笼着手的鸦(片)鬼。

“这或许是个阴谋。”有内阁成员道。

被大英帝国打趴下的清国,敢血洗英国领事馆,瞎编也不带这样的。几万清军和几十万义和团,洋枪火炮,刀枪不入,都没能打下东交民巷区区几百条枪,百来个清人就能轻易的干掉数百人的英国大使馆了?

更重要的是,一艘英国(军)舰□□掉了。

海军大臣用名誉保证,在上海的欧美国家的军舰,绝对没有实力干掉英国(军)舰。

那艘尾随的德国(军)舰?就那小身板,让它一只手都打翻它。

清国(军)舰干的?开什么国际玩笑。

内阁大臣们点头,很好,事情清楚了,绝对不是清国人干的,他们没这个实力。

有可能是德国人干的,也可能是美国人。

或者是日本人。

爱尔兰人也有嫌疑。

或许,就是德国人美国人日本人爱尔兰人联合起来干的。

总之,不会是清国人。

那么,这次屠杀事件,目的是什么呢?

一定是想要挑起大英帝国和清国的战争。

英国首相冷笑,大英帝国揍清国,根本不费吹灰之力,谁要是打着什么算盘,肯定是脑子进水了。

大英帝国有胆量有实力挑战全世界。

秘书进来,低声向英国首相汇报。

“你确定?”首相有些惊讶。

秘书点头。

“好吧,各位先生们,有一个好消息。”英国首相道。

“我们已经确认敌人是谁了,领事馆确实是愚蠢的清国人干的,有人拍下了照片,并且认出了带头的是……”英国首相皱眉,清人的名字可不太好记,“哦,胡灵珊,那个德国超级战士。”

“德国人参与了没有?”立刻有内阁成员提问。

“暂时没有德国人参与的证据。”首相耸耸肩,但肯定是是德国人指使的,清国人没胆量挑衅德国。

而且,胡灵珊似乎也不怎么听清国政府的话,和德国人倒是非常的亲密。

“看来德国人不怎么老实了。”内阁成员们冷笑。

小小一个清国女市长,就算是第一个国际电影明星,也没什么了不起,随便就捏死了,但是德国就不同了。

“我们该警告一下威廉二世了,搞小动作,可不怎么聪明。”

内阁成员们微笑,这就是国际政治,小动作无所谓,敢明目张胆的挑衅,就该干掉。

“需要向清国宣战吗?”

开什么玩笑!

世界第一的大英帝国向弱小的亚洲国家清国宣战,丢人不?

随便派一支军队,直接干掉胡灵珊就可以了。

当然,需要重新派个大使,训儿子一样训斥清国,拿些银子拿些地盘做补偿,也就够了。

大英帝国是讲理的。

“汤姆,你有新大使的人选吗?”首相漫不经心的问着。

海军大臣则开始思考,是不是该把哪个好友的儿子派到清国去,官n代打一场一定能赢的局部战争镀镀金,还是很有必要的。

……

德国国防部。

“胡灵珊比我们想象的冲动。”某个元帅说道。

众人都点头。

屠杀英国领事馆,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一点都不符合政治规则。

但是,这样的结果,未必对德国没有好处。

要是大英帝国对清国宣战,或者,只是出兵对付胡灵珊,都可以让英国人在遥远的东方欢快的流血。

“胡灵珊的军队训练的怎么样了?”某个元帅皱眉问。

要是被英国人随便一下就干掉了,可没什么意思。

“勉强能达到美国(军)队水平。”某人回到。

1906的美国(军)队,就是一支垃圾部队,充其量是欧洲3流。

靠这样的军队,对抗英国(军)队,根本是不可能的。

“把我们最先进的武器都给胡灵珊,库存不够就从现役军队仓库里拿。”某元帅道,“告诉胡灵珊,钱可以先欠着。”

“再派个军官指导团过去。”某元帅提议。

“兴登堡就在那里。”有人回到。

……

西方国家一致认为,大英帝国必定将报复清国,英清之战,即将开始。

当然,这场战争没什么悬念。

不管是1840年的广州,还是之后的天津,北京,圆明园,都证实了清国毫无战斗力。

清国敢向大英帝国挑衅,真是作死。

但考虑到清国曾经勇敢的同时向8个欧美国家宣战,清国脑抽也不是一回两回了,相比之下,单挑英国,还是很有进步的。

和西方国家舆论的理智相比,清国的舆论,热切了很多。

胡灵珊砍死英国领事馆全部人,受到了所有舆论一致的高度赞扬。

被西洋人痛扁了百年的满清辫子们,有一个神奇的逻辑。只要敢杀洋人的,不论是非曲直,一定是民族英雄。

就算这个人强(奸)妇女杀人全家劫掠乡里放火烧城无恶不作吃人肉喝人血,只要杀了洋人,那么,这个人一定必定肯定是大大的民族英雄。

以前被强(奸)的妇女,必须爱上这个人;被杀了全家的,必须毫无条件的原谅,并且忠心耿耿的向这个人效忠;被抢了财物烧了房子的,必须大声夸赞这个人;而这个人吃人肉喝人血无恶不作,只能是爱恨分明,大丈夫所为。

因为杀洋人是最最最最最高的政治正确,任何其他错误都必须为这个最最最最最最高的政治诉求让路。

和洋人的仇恨,是民族仇恨国家仇恨,任何其他私人恩怨,放在这个无以伦比的高尚的大道理面前,必须摇身一变,摇旗呐喊。

任何追究这个人曾经杀人放火抢劫强(奸)之类的小小小小小的小问题的人,都是民族和国家的罪人,必须万夫所指。

在这个全满清都认同都推崇的大道理下,胡灵珊杀人无数又算得了什么?

胡灵珊是杭州知府,是满清第一巴图鲁,哪个满清官员不曾杀过人,胡灵珊不过是杀了稍微多了那么一点点而已,何况杀得都是刁民嘛。必须杀,杀得好。

邪恶的、浑身冒黑气的大反派胡灵珊在舆论之下,忽然背后长出翅膀,脑袋长出光环,全身冒出金光了。

黑变白,邪变正,恶变善,就是这么轻而易举简简单单。

对此,胡灵珊只是冷笑,就因为这个奇妙的大道理,她一定要推翻这个奇妙的世界。

……

天津,某件酒楼。

“这胡家,我最了解了,胡灵珊出生的时候,方圆十里之内,异香扑鼻,鲜花从天而降,隐隐有仙女弹琴唱歌,根本是大大的吉兆啊。”一个带着东北口音的汉子,认真的说着。

“是啊,原来胡灵珊是天上下来的仙女啊,是来拯救我们大清的啊。”一个老人虔诚的说道。

“听说,胡灵珊是大清的格格啊,老佛爷都认了。”又有人道。

“看来大清气数未绝啊。”有人叹息。

“那是,大清朝洪福齐天。”有人忘记自己是汉人,对满清深深的热爱着。

自然也有人理智的认为,胡灵珊挑起清英大战,清国必定血流成河,再次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胡灵珊简直是国家民族的罪人。

这类难得清醒的看法,轻易的被舆论唾骂,淹没,然后消失。

满清官员们出奇的全部沉默着。

前脚收到通电,胡灵珊可能有皇室血统,后脚又收到紧急消息,胡灵珊杀光了英国领事馆的人。

这信息量简直太大了。

眼前最重要的,是搞明白,在大清信息极端延误的情况下,两道消息究竟谁前谁后。

胡灵珊是皇室血脉在前,砍英国人在后,那么,英国领事馆事件就是朝廷有预谋的行为,大清新一轮对外强硬又要开始了。

次序反之,则更有可能是胡灵珊任性妄为,砍洋人闯了大祸,朝廷硬着头皮力挺皇帝的亲妹妹。

这两者的差距,真是大到天边去了。

……

“难道这些人就看不清,就因为胡灵珊,大清又要倒霉了吗?”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愤怒的道。

几个幕僚叹气,p民除了喊口号,还懂什么呢。

“大公子,李大人方去,大局未定,国不可为主,军不可无帅,大公子是不是该……”有幕僚试探着问着。

李鸿章被胡灵珊干掉了,李经方居然一点都不悲哀,真是一点演技都没有。更重要的是,这个关键的时刻,再不出来竖起山头,被人抢了宝座不说,还容易人心涣散。

李经方奇怪的瞅了幕僚一眼,道:“这件事,我自有主张。”

自有主张个p!再不出头,手下们都要造反了。幕僚深深鄙视,嘴上恭敬的道:“是。”

安徽某个府衙。

“……你打算怎么回复?”某个人低声的问。

“先看看。”另一个人沉思着。

看看?你白痴啊,李鸿章挂了,李家的几个儿子都不是做老大的料,李鸿章的北洋系显然是要四分五裂了,看看江淮的地图就知道,能投靠的新老板,可没几个人选。

“老兄,你可想清楚了,袁大人看得起我们,可别错过了这尊大佛啊。”

南边是胡灵珊,西边是张之洞,前者是死敌,投靠的风险太大,后者老得不成样子了,估计没几年活头了。

不投靠北边的袁世凯,还能投靠谁?

虽然袁世凯确实也没什么实力,但是,矮子里面拔长子,将就将就吧。

山东。

袁克定大笑着,对着几个好友挥舞着手里的书信。

“看看,我家老头子要我做些什么。”

袁世凯的信里,要求袁克定立刻去拜访段祺瑞。

这还需要说的更明白吗?在北京坐冷板凳的袁世凯耐不住了,决定重出江湖了。

“来人,立刻备下重礼,我要亲自去见段祺瑞。”袁克定打定了主意,老段看不起他,羞辱他,不见他,打他骂他,都不要紧,袁大公子是铁了心要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了。

关键时刻,掌握北洋新军的段祺瑞,对袁世凯的复起有多大作用,袁克定还是看得清楚的。

……

淮军大营。

“大人,这是袁世凯给我的信。”某个淮军将领大笑着,将手里的信递给了一个便服老者。

老者看着信,微笑着:“袁世凯出手还是很大方的嘛。”

只要淮军将领肯投靠袁世凯,要官职有官职,要银子有银子,要美女有美女。

淮军将领大笑:“袁世凯空手套白狼,反正大方的也不是他的东西。”

又是几人大笑着将手里的书信递了上来,桌案上很快就满满的一堆信件。

有袁世凯写的,有许应骙写的,刘树棠写的,王之春写的……

江淮无主,谁捡了就是谁的,各方大佬都热情的伸出了温暖的双手。

“咦,怎么没有胡灵珊的。”老者惊讶。

没有张之洞写的,毫不稀奇,毕竟张之洞知道他的计划,但是,没有胡灵珊的,就有点奇怪了。

看胡灵珊的气度,不像是会因为李鸿章而迁怒其余人的,先前胡灵珊也是招揽过段祺瑞的。

“真是想不到啊,李某死了后,胡灵珊这小魔头,反倒有点节操。”老者惊讶的笑了,果然是人死之后,才知道谁对自己是真,谁对自己是假。

浓眉大眼一脸忠臣的袁世凯就是个例子。

这个二五仔,等着受死吧。

众将哈哈大笑。

有人道:“大人,我们现在是不是该攻打杭州?”

老者沉吟:“不急,胡灵珊的心思,老夫还有一点不明白,且看她如何应对英国。”

就这么放过了胡灵珊?

“胡灵珊这个丫头,凶残成性,毫无礼义廉耻,老夫和她有私仇,而且是死仇,要是老夫年轻十年,今天必然发兵杭州,用她的脑袋,祭祀吾友盛宣怀。

但是,老夫老了,大清,也老了。”

老者没有说出口的话,其他人却懂了。

放眼大清,江河日下,只怕没几年就要被洋人尽数占有,变成如印度一般的殖民地了。能够力挽狂澜,使华夏再度崛起的英雄人物,遍数各方仁人志士各方朝廷大佬,不学无术不重儒教不读经义不讲廉耻的胡灵珊,居然排在第一位。

“要是胡灵珊不做德国人的傀儡,那么,老夫的仇恨又算得了什么。”老者认真的说道。

众人认真的点头,华夏沦落至极,个人的仇恨,当真算不得什么。

被邪恶的胡灵珊所鄙视的、所悲哀的畸形的民族大义人间至理,在江淮军的军营中,用一种无法言表的悲壮心态,淡淡的飘浮在空气中,直到上升到白云红日之间。

信则灵,诚则灵,义者永生。

这片华夏土地上,千万年来,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一边鄙视着畸形的偏执的极端的逼人遵守的大道理,愤怒的斥责着以此为美,以此为真理的,或愚昧,或别有用心的为大道理张目的亿万百姓;一边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更多人的幸福,微笑着,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生命和一切,从容的放上大道理的祭坛。

人性之恶,人心之丑,人性之美,人心之贵,尽在于这天地与岁月之中。

“能够追随李中堂,是卑职一生的荣幸。”有将领发自肺腑的道。

老者微笑:“李某能与诸位共事,也是李某人生大幸。”

这个老者,正是被胡灵珊以为已经砍死在英国(军)舰中的李鸿章。

老奸巨猾的李鸿章的政治嗅觉,怎么可能连胡灵珊都不如呢,他同样在英国大使的积极态度中感到了异样。

李鸿章毫不犹豫的动用了隐藏了十几年的替身。

虽然在相貌上,其实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但是,看亚洲人都是一张脸,完全靠衣服和胡子辨认的英国大使,以及从来没有见过李鸿章,最多见过李鸿章黑白照片的胡灵珊,绝对不可能有所发觉。

事情很不幸的走向了李鸿章预料的最不堪的方向。

整件事情是个局。

早有准备的李鸿章立刻展开了局中局,诈死。

果然如李鸿章所料的,立刻就有人不安分了。

隐藏在幕后的李鸿章冷笑,只要手握兵权的淮军将领人心稳定,其余人不管怎么蹦跶,不过是跳梁小丑,反掌之间,就飞灰湮灭。

但李鸿章唯一没有想到的是,胡灵珊也太会闹腾了,英国领事馆说屠就屠了。

也罢,让老夫看看,大清没了李鸿章,会是怎么一番模样,而那个莫名其妙的胡灵珊,究竟能不能扛起振兴中华的担子。

……

日本东京。

孙医生把玩着怀中的日本妻子,饮了一口清酒,要论女子的顺服,果然还是要数日本女人啊。

可惜怀里这个,年纪大了点,都18了。

当年初见的时候,11岁的大月薰真是让他心动啊。

唉,要是大月薰能永远保持14岁嫁给他时的柔嫩,该有多好。

“孙医生。”陈其美急急的进屋。

“胡灵珊是满清的格格!”

孙医生一怔,心中大喜,在大月薰身上探寻的手立刻就紧了,大月薰吃痛的皱眉。

“胡灵珊真是满清的格格?”孙医生问着。

“是,一直就有谣言,胡灵珊是慈禧的私生女,前几日,慈禧通电全国,承认胡灵珊有满清血统,电召胡灵珊进紫禁城认亲。”

陈其美远在日本,无权无势,能得到隔海的清国的消息,虽然是片言只语,又迟了些,更缺了最重要的消息,也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大事成矣。”孙医生仰天大笑。

只要现在一回国,大吼一声,“胡灵珊是混入革(命)党的满人奸细”,以及“驱逐鞑虏,还我中华”,收服徐锡麟秋瑾宋教仁黄兴等人,接受杭州基业,问鼎中原,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立刻购买回国的船票。”孙中山道。

陈其美以目示意,大月薰母女呢。

孙中山不悦,不过是一个没背景没财产的老女人而已,天下到处都有。

……

紫禁城。

“这要是打起来,朝廷是不是又要陪银子了。”光绪来回的踱步,心里愤怒已极,胡灵珊这个丫头,真该杀。“不如把胡灵珊交出去,任由英国人处置。”

慈禧悠悠的看了光绪一眼。

这个白痴皇帝。

满清的格格,交给洋人处置,国家尊严皇族尊严什么的,厚厚脸皮也就放下了,但是洋人肯就此罢休?

一国之帝,幼稚若斯,也是无言了。

“要是没有发电文就好了。”光绪又说道,并狠狠的扫了慈禧一眼。都怪这个老妖婆,要是没有通电全国,大可以不承认这个妹妹。区区一个杭州知府和洋人擅动刀兵,砍了脑袋,给洋人寄过去,就往事大吉了。

光绪还是有点理智的,知道电报中虽然还是待验证阶段,但满清立国以来第一次通电全国的沧海遗珠事件,怎么都不可能在英清剑拔弩张的时刻,轻描淡写的说认错人了,瞒混过去的。

慈禧淡淡道:“皇帝,这个事情不简单,我们什么也不做,慢慢的看着就行。”

光绪沉吟,这是要不承认不否认,任由胡灵珊自生自灭了?也好,怎么也比朝廷出头强。

慈禧缓缓的喝了口参汤,心里苦到了极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难道天意果真已经不在大清了吗?不然好好的一石数鸟的计策,忽然就变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呢。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