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正文完结(1/1)

话说贾瑛在及笄之年十里红妆嫁入郡王府,婚后的日子出乎意料的舒心。婆母自觉是个未亡人,身份地位尴尬,平日里深居简出,郡王府一应事宜都交给了两口子。丈夫也不是什么薄情人,对妻子格外敬重,因着贾瑛自己对他以平常心,他也投桃报李,两人越发蜜意情浓。唯一一个小叔子,年纪又小,贾瑛忖度婆母丈夫的意思,亲近程度拿捏的恰到好处,倒也没生出其他事来。

婚后生了孩子,贾瑛越发有底气了,去娘家也勤快了些。周肃和大舅兄关系好,也时常陪同,因府内还有个贾琏,顺手把弟弟周琅也带过去了。谁知一日周琅经过一处亭子,瞥见里边有个人影,对她一见倾心。这人影,正是寄住在荣府的林黛玉。

要说这周琅,和他哥哥的性子截然不同。兴许是幼年遭受大变,又有武王妃特意培养的缘故,周琅性格比较直。他不容易纠结,也很健忘,把不需要记住的事统统忘掉。因此在郡王府等人眼里,他越长越是没心没肺的,很少见他有什么执念。这会竟然看上个姑娘,还非她不可,武王妃乐得立刻着人去打听。待打听到是林家的姑娘,武王妃松了一口气。

幸好不是荣府庶出的二姑娘,不然姐妹同嫁兄弟,像什么话。武王妃也看不上庶出的。若是林家,书香世家出来的,又经过国公夫人的□□,想必差不到哪里去。于是在周琅死皮赖脸的纠缠下,武王妃通过儿媳给亲家母递了话。

刘氏正愁黛玉的亲事呢。

黛玉不是没人求取,相反,看上她的还不少,可在这节骨眼上,贾瑚特地说了,不要和皇子有纠结的人家。私心里,刘氏又不愿黛玉嫁的太远。感情都是处出来的,刘氏心里把黛玉当成女儿疼,哪里舍得她受苦。

周琅这人选叫她眼前一亮。大女儿的生活她也知晓一二,黛玉嫁过去,想必也不会吃亏。周琅也算是在大儿子眼皮子底下长大的。想到这,刘氏忙唤来贾瑚询问。

贾瑚早得知了这事,瞧着两人模样般配,性情正好互补,也觉是一门好亲事。从前他还想过木石前盟,在惊觉宝玉变了个人儿似的,金石良缘成了以后,也歇了这心思。横竖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他们小女儿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是看他们自己的心意。

黛玉没和宝玉一起长大,自然也没有别的心思。舅母为她的一片心意,黛玉记在心里,也相信舅母不会害自己。所以在刘氏试探问起,黛玉只说全凭舅母做主。

隔了几天,赐婚圣旨就下来了。

这让京中诸人不得不感慨荣府深得圣心。圣上一年也难得赐一次婚,荣府一府就得了三桩圣上钦赐的婚事,谁能说荣府不是盛宠不衰。

亲事定在明年三月,周琅也学他哥哥,时不时就送些小玩意儿,或是一纸一笔,或是出去玩摘的颇有野趣的花儿,或是亲自挑选的首饰。有这么一个人,时刻记得你,愿意把他的欢乐都分给你,黛玉心里暖暖的,很难不对他产生好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这阳春三月,灼灼桃花里,黛玉出嫁了。十里红妆,从荣府到郡王府浩浩荡荡一条长龙,直到天黑才收工,让好多人家又是后悔又是羡慕。

黛玉上轿子的时候,是贾瑚作为大表兄把她背上去的。对比贾瑛出嫁那会儿,贾瑚少了伤怀,只殷殷叮嘱:“既是从我们家出嫁的,就不要把我们当外人。在婆家受了委屈,尽管回来说,我和你舅母定会给你做主。”

黛玉含泪应诺,方时,不知从哪里传来一阵清越琴声。弹琴的人约莫是生手,断断续续,曲调甚悲。贾瑚不由皱紧了,满京城都知道今儿荣府嫁女,是谁在这大好的日子里做悲音?

黛玉恍恍惚惚,听到这亲声,不知为何,泪珠儿止不住的流了下来,像是要把这一生的眼泪都流光……

下人打听到那人的位置,贾瑚过去一看,竟然是贾宝玉。他在一边高台上弹着琴,看着林妹妹的花轿在大街上渐行渐远,面上满是惆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林妹妹,今日把眼泪都还我了,只盼你日后良人不负,绿树成荫。

贾瑚抬手示意下人不要上前,自个人站在原地听那琴声。花轿渐远,琴声也慢慢释然,转而对花轿里的新娘子满满的祝福,直到看不见了,琴声渐渐风轻云淡,住了。

“大堂哥怎么来了?”宝玉抱着琴转身,脸上挂着恬淡的笑容,问道。

“没什么。”贾瑚审视地看了他一眼,约莫找到了这人性情大变的原因,道,“让下人帮你把琴搬回去吧。”

贾宝玉尴尬的笑笑,作揖道:“今日我出来,对家母说了,去郊外同人饮乐。”

贾瑚淡定的点头,对左右说,“备马车,送堂少爷去郊外。”

说来也怪,黛玉在花轿里一路流泪,花轿刚入郡王府的大门,泪就止了。冥冥中,黛玉只觉一阵轻松,好像她把欠了的债都顺着眼泪还完了似的。可是她欠了谁的呢?

随着拜堂,交杯酒,被翻红浪,黛玉早把它忘在脑后了。

三日后的回门,黛玉是回了荣府。贾瑛不欲喧宾夺主,只黛玉和周琅两个回去了。周琅头一回受到大表兄、二表兄热情的欢迎,受宠若惊下,还不忘回头叮嘱黛玉:“你在里头只管和舅妈说话,黄昏前派个人来叫我即可。”他反反复复的说,“一定要在黄昏前啊。”

众人忍不住都笑了起来。

三日回门在大周也有讲究,在娘家不能超过黄昏。据说过了黄昏,夫妻两个再回婆家,夫妻关系会不顺。周琅强调不要超过黄昏,正说明他希望两个人婚姻美满,难怪其他人个个嘴角都挂着揶揄的笑容。

先是贾瑛,再是迎春,现下又是黛玉,刘氏膝下三个女孩儿都嫁了出去,怪失落的。若不是有贾蔚、贾萱还有贾蕤彩衣娱亲,这会子刘氏也打不起精神来。见黛玉脸色红润,气色不差,便知她在婆家过的不错。

送走了黛玉,刘氏只觉得,这辈子出了小孙子的身体,她再没什么可忧心的了。

不过一二年,在贾蕤身体好转之时,荣国公贾赦突然病了。开始只是受了风寒,除了贾瑚,没人当回事儿。过了没多久,面色青黑,眼见没多少光景了。贾赦像是早有预感,嘴上只说“天注定了的”,谁也不见,只叫来贾瑚,说了一堆话,吩咐他照顾好三个小的,就死了。刘氏一大把年纪经受不住,紧接着就病倒了,全家事都压在怀柔身上。好在贾琏帮衬着,三个小孩子也懂事,不闹腾,一切井井有条。

贾赦病逝,贾瑚不由想起了年少之时,自个儿做了许多众人眼里“离经叛道”之事,贾赦明明知晓,却都掩下不提,还给自己收尾。这些年他在外面搞风搞雨,贾赦从来支持他,为了不让政敌找到荣府的把柄,连外面也少去了,只在府里一心一意玩他的扇子。

父亲病逝,理应丁忧。贾瑚很快就上了折子。承平帝自然是不许的,驳回夺情,只给了他三个月的假期处理丧事。

荣府各处报丧。做了七七四十九日的水陆道场,贾瑚摔丧驾灵,哀哀欲绝。又有承平帝备了祭礼,派内相亲来替他上祭。

大祭做足了排场,大殡亦然。路祭者甚众,头一座是忠顺亲王祭棚,顺下来是和郡王及各个皇子,接着才是四王八公,朝廷重臣。浩浩荡荡,煊煊赫赫。

因贾赦嫌弃铁槛寺不齐整,早两年派人好生整顿修缮了,预备后事。今他灵枢停灵于铁槛寺,又做了十几日的安灵道场。只旁边的馒头庵,因贾瑚甚厌,不欲自家女眷入住。

问明原因,乃是这水月庵的姑子和些寻花问柳的公子不清不楚,怀柔大怒,记在心里。下次水月庵的尼姑再上门打秋风,荣府连门都不开了。后来又把水月庵告了官府,从此水月庵便消失在京郊的土地上了。只可怜智能儿一众女孩子,无处可去,最后依附了他庙,也不知命运如何。

贾赦去后,刘氏病了好长一段时间,到底于次年春天,渐渐好转了。

因贾瑚继承了爵位,成了荣国公,这荣国府自然也是他的了。刘氏病好后,便退居荣庆堂,把荣禧堂让给了贾瑚。贾瑚无所谓,只是公主欲分家,和贾琏携同子女住到公主府去。刘氏定不愿意,除非孙子孙女都留在她身边。

贾琏也不愿意。他在荣府住惯了的,哥哥不嫌弃他,他才不愿吃软饭。无奈,公主只得妥协,住在荣府,供养婆婆,教养子女。

倏忽十年又过,荣国府的大少爷贾蔚考中了秀才,回来时只见一片白幡。贾蔚的弟弟,贾蕤,在熬了十数年,在这个秋天里,去了。

怀柔哭成个泪人儿。

早在生了贾蕤,她身子就坏了,再无一子。她自觉对不起夫家,思及长子迟早要过继给已是荣国公,那丈夫岂不是绝了后么!可这愧疚,不久就在刘氏的话里化作了怨恨。

刘氏因为小孙子去了,一下子也病倒了。只拉着公主,反反复复说不能叫兄弟两个哪一个断了香火。自己生不出来,次子尸骨未寒,在婆婆的催促下,不得不考虑给丈夫纳一门良妾。公主心伤之下,怨恨起了不娶妻的大伯子。

贾瑚思虑良久,眼看刘氏不好了,叫来贾琏商量后,向全家宣布了一个消息:不过继贾蔚。他死后,兄终弟及,由贾琏继承爵位。

贾蕤夭折,最伤心的额莫过于几乎是和弟弟吃同食寝同床的贾蔚。从小到大懂事又同他要好的弟弟去了,母亲只想着娶妾过继一事;为了不影响他的考试,全家人还瞒着弟弟的死讯和祖母的病重,直到他回了府才让他知晓。

贾蔚和家里的人都有了隔阂。

对此,贾瑚专门抽出时间来开导他。

蕤儿早夭,他,蕤儿的父亲、母亲,祖母,心里都很难过。只是小侄子年年都像是熬不过去的样子,棺材都预备了几回了,家里人都有心理准备了。逝者已逝,生者该多为自己考虑。

贾瑚坦诚了自己和忠顺亲王一事,并说归根到底是自己的过错。

“你不要怨恨你的母亲。她是一个母亲,可也是一个妻子。你父亲平生没什么缺点,只好钱好色,让你母亲伤心了不止一两回了。祖母也是为了大伯好,生怕你父亲母亲不愿把你过继给我……”

贾蔚可以说是由大伯和父亲两个一手教养长大的,要他责怪这两人,不可能。内宅里最亲近的祖母又病重在床,他无法怨恨慈爱的祖母。只能把一切推到母亲身上,即使忧心良妾一事,弟弟去了,作为母亲,她却……

可大伯一席话叫他明白,错的不是母亲,也不是父亲,更不是祖母。

因为大伯不愿娶妻,所以没有子嗣;香火不能断绝,所以大伯要过继子嗣;因为母亲只有他一个儿子,所以祖母要让父亲纳良妾;因为他过继后,不再是母亲的儿子,所以母亲日后要靠妾生子养老……

可他无法怨恨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不愿意娶妻的大伯。要恨,只能恨老天,恨他早早收走了弟弟的性命,叫他失去了弟弟,也失去了和睦的家庭。

贾蔚一夜之间好像长大了。

刘氏熬了一两个月,去了。

刘氏平生最牵挂的,便是因为体弱,一直在她膝下养大的贾蕤。贾蕤一去,她也熬不住了。临死前,她拉着两个儿子和孙子、孙女的手,殷殷叮嘱。她这一生也算幸运,一辈子锦衣玉食,没受过什么苦,只因她生了个好儿子。有瑚儿的照料,孙子、孙女定能过的好,刘氏是含笑而去的。

刘氏的丧事同样隆重,在她这个年纪,也算是喜丧了。甚至更隆重的是,皇后亲自来上祭,新皇也派了人来。

没错,十年里,皇位上的人又换了一个人来做,新一轮的夺嫡也开始酝酿了。

贾瑚算是历经三朝的老人了。他也近五十了,越发厌恶朝政,尤其没了承平帝这个老搭档,新皇对他忌惮多过重用。趁这个机会,贾瑚没有请求丁忧,而是直接上了乞骸骨的折子,言说父亲逝世时,他没有守孝,如今母亲也去了,心里想到当初,深觉自己不孝,欲扶灵回金陵,在二老墓前结庐而居。同时自己年纪大了,如今朝廷该是年轻人的天下云云。

新皇做足了姿势,否了贾瑚乞骸骨的折子三次,直到第四次,他的亲叔叔忠顺亲王冲进宫骂了他一顿,方准了。

之后贾瑚一个人回了金陵,忠顺亲王其后诈死脱身,也去了金陵。贾瑚终于实现了他最初的梦想,带着爱人游遍天下。至于周肃?有贾瑚在身边,没有乱七八糟的朝政打扰,他已经心满意足了。

在一处风景秀美,气候温暖的地方,周肃含笑而去。贾瑚给京城去了一封信,也追随他去了。当贾琏带着妻儿过来后,只看到搂在一起好像睡着了一样的两人。信上说两人要合葬。

荣国公贾瑚殁了,举国大哀。皇上茹素三日,以示哀戚。后其位传于其弟贾琏,为荣国侯。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