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便是秋气,秋食沦阴,也就是日落后留下的残阳气息,也称赤黄。
衡福凝重道:“这赤黄气相当于太极里的两个点,虽然有些许残阳,但更多已经转化为太阴,一个不小心就要出差错。”秦天点着头若有所思,秋气和阴阳暗合,但内里却是储蓄阳气过冬的意思更多,他将这一层藏匿的赤黄气尽数吞噬,随即缓慢转化,得到的荒古灵元意外地强大,而且精
纯程度远胜其他。
这些荒古灵元如果能充蕴体内,作用会被放大到极其恐怖的程度,甚至能让秦天现在的力量翻倍。可惜秋气有限,这种极度精纯的力量也不可能量产。
“可惜了,秋气毕竟不能吞噬太多!我要进入第六层了!”冬饮沆瀣,沆瀣也就是半夜最冷的一股气息,冬气的根本和天钺星的作用大同小异,在燃烧力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没有这种气息就很难镇定下来,也算得上是避免误入
心魔的一颗定心丹!
好冷的一层!
秦天不惧天雷,不惧阴火,但这刺骨的冷还是让人有些头皮发麻。
他顶着浑身的鸡皮疙瘩将冬气吞噬到体内,随即触发天钺星的寒气,与其相结合,终于将浑身的气息彻底冷却下来。
秦天一身的体温都随之迅速降低,最终整个肉身都僵直了!
衡福见到这一幕,也是慌了:“天帝,你在做什么!”
这一切发生在神识之中,然而外界的秦天,肉身的确是真的冻僵了。
秦天的神识一同僵住,连衡福都有些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一道残影走了出来,他绕着秦天来回打量,似乎有些捉摸不定。
衡福自然不认识此人,只能藏匿起来。
但秦天却不可能忘了他,此人便是当初几乎将整个凡界的秩序毁灭的半神,通幽散人!
“通幽在食六气法的第七层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秦天心中暗惊,如果不是这次试探,他还不会发现有这么个东西坐镇在第七层之中。
食六气法有七层宝塔,他不可能对第七层的存在不感兴趣。
但这也存在着风险,那就是通幽散人的存在。
通幽留下的一缕神魄,拥有自己的神智,他在秦天灵体的四周转悠,见他的一切都被冬气反噬,这才放下心来:“终于找到宿主,可以反噬了!”
他一下子跃入秦天的神识内部,跟衡福撞了个满怀,顺便也一头栽进了西皇母宫殿遗迹之中!
而在外界,一股灼热的气息倒涌而出,天魁星的力量加上太阳真火,融化了一切的冰冻。
秦天迅速结印,武曲、天相、天魁、天钺、七杀,五道法印被打入西皇母宫殿遗迹之中,将通幽散人的神魄封到了宫殿遗迹的深处。
在通幽散人神魄惊恐的目光之中,一个身影走了出来。
遗迹的守护者!
“外来者,入侵者,杀!”
守护者将手中的石剑举起,在那一瞬间爆发出令人难以理解的力量!
通幽散人的神魄,直接被一剑斩断,烟消云散!
这时,秦天才敢踏入宝塔的第七层。
食六气法的精髓所在!
映入眼帘的乃是两个大字。
“通神。”
食六气法的通神篇,正是通幽散人突破造化境桎梏的关键所在!这一层原本被通幽散人精心留下的一缕神魄镇守,贸然闯入者不仅死无葬身之地,甚至还可能会被反噬。好在秦天留了一个心眼,将这个棘手的对象交给西皇母宫殿遗迹
的守护者去解决,天知道那个守护者的真是实力有多强!
衡福依然惊恐不已:“那个神魄的本体,肯定已经超越了帝境!”
秦天点点头:“没错,通幽散人是个半神,可惜已经陨落,所以不必担心!”
随即他将目光放在了这一层。
六气的混合,也就是玄黄春夏秋冬,这些元素构成了一整个世界,与秦天的混沌大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这第七层,并没有气息存在,而是留下了一种道则。
“万法源根!”
天地出现,需要有法则来支持,食六气法提供了一个途径,所以通幽散人就跳脱出了帝境这个领域。
秦天托着腮沉吟半晌,这才将万法源根这一法则领悟。如果他达到帝境的话,的确可以尝试用这个方法去突破帝境的桎梏,毕竟通幽散人确确实实成功率,离开了三界。
但是同样的,通幽散人被困在了神隐界,上不去下不来,十分尴尬。
“模仿他的话,我就真的只有死路一条了!要是去到神隐界有用,焚天就不会回来,也不会有现在的我了!”
秦天在这个道理上捋得一清二楚,他只能走一条路,而那条路绝不可能是老路,因为这个世界目前来看并没有成功脱离帝境的道法先例,起码后人并没有找到。
所以他只能自己去开辟,食六气法注定要沦为陪衬!
从这座宝塔离开后,秦天决定要开辟紫微斗数的第六颗大星。
他双目之中呈现出一片星域,而他的神识灵体也自然而然地被一颗大星所吸引。
苍黄、萧瑟的大星。
见到这一颗星辰,秦天沉默了。
破军星,主宰孤军作战,破而后立。
天帝之所以会陨落,这颗大星的影响很大!
“当年我跟妖族大军殊死一战,大有破而后立的意愿,后来进入妖界,成为妖尊再突破,这种破而后立的确是存在的!”
秦天进入此星,这里就和记忆之中一样萧瑟残破,同样有很多灵体在飘荡。
不同的是,他们是来自各个时代的英豪,陨落之后来到了此地!
秦天曾经以剑与其中某位用剑的高手决斗,却发现对方的剑术高明得难以理解,连巅峰时期的天帝,也无法在剑道上超越他。
甚至还有使用星辰之力的鬼才,他把自己的肉身炼成了一颗大星,几乎成道,最终还是陨落了,十分可惜。但秦天如果跟这样的怪物比星辰之力,一定会吃大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