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42 只愿杀一人(1/1)

经天纬地之才也好,匡世济民之才也罢,逐鹿天下的枭雄英雄们陆陆续续拥有了辅佐自己成就一番伟业的谋主,刘辩不必多说,先后招揽了戏志才、徐庶、程昱等数位一等一的瑚链大才。

袁绍也有战略四大家沮授、板荡郎田丰、屠龙术荀谌等三位顶尖谋士,许攸、辛毗、辛评、审配等稍次一些的名士谋士更是多达十几人,谋士一项独占鳌头了,唯一可惜的一点,时常环绕在袁绍身边的莺莺燕燕一个也没剩下,不过换来这么多的名士名将,也算是不亏了。

曹操麾下的谋士与刘辩大抵相同,荀彧、荀攸、毛玠,三四位熹平之春,还有几名荀彧举荐的稍次一等名士谋士。

孙策家里的光景可就惨淡多了,只有总角之好周瑜一人,不过不打紧,张昭张纮等大江两畔的稷下名士,在周瑜的谋划下翘首以待,正等着这名在西壁垒一战名声大噪的江东第一名将,周瑜书信里的江左第一英主,至于是否效忠孙策,少不了一番试探。

唯有刘备一人在谋臣策士一项,依旧是一穷二白,连一位拿得出手的名士都没有,这也怪不得刘备,良臣择明主而栖,许攸审配这些稍逊一筹的名士谋士都故作姿态的待价而沽,那些个熹平之春佼佼者若是没有个眼高于顶,哪能对得起那一肚子的学识和这么多年的勤学苦功,瞧不上织席贩履之辈那是理所当然。

永寿之春的老国士渐渐迟暮,再有个几年就要凋零的差不多了,大汉王朝的脊梁未来还得靠熹平之春去撑起,熹平之春也着实是千年以降最是繁花似锦的一代。

李儒陈宫两人,由于北方草原崛起一位横跨东西万里疆土的大单于檀石槐,不得不提前入世,一人在西,一人在北,撑起了大汉王朝头疼了一百多年的边塞防线。

不然中原腹地哪里来的歌舞升平河清海晏,早就被控弦百万的檀石槐烧的遍地烽火狼烟了,又要上演一场罄竹难书的神州陆沉。

偏偏因为中原人士由来已久的边疆蛮子偏见,这两位早就应该获得国士美誉的稷下名士,迟迟不见动静。

就连出身于广陵陈氏的陈宫,也因是庶族偏房出身,再加上常年居住在北方边塞算是小半个北蛮子,儒林不仅不对这位为了大国大义抛弃小家的中原名士赞誉有加,反倒是视作中原耻辱的大有人在。

过了这么多年陈宫关于国士一事,早就是看淡了,天下人承不承认不打紧,只要同在稷下学宫求学的同窗好友们承认就行,蛟龙不与泥鳅同池,也不是稷下学士们自傲,有些人的看法实在微不足道。

因为曾经是同窗好友的缘故,李儒和陈宫这么多年来不曾见过一面,两人的权势地位太过于特殊,一旦见了面,保不齐老皇帝怀疑镇守边疆手握二十万铁骑的董卓丁原二人想要谋反。

现在老皇帝已经驾崩,新皇帝又被汝南袁氏广陵陈氏这些世家望族所架空,也就没那么多忌讳了,两人便相约在八百里秦川的一条小河边见上一面。

两人各自骑着一匹精良大马,来的快,去的也快,一人只说了一句话,总共不到十个字。

“何时入京?”

“就快了。”

——————

荀彧与曹操有一番主臣对奏,同为熹平之春佼佼者的周瑜,也少不了为孙策阐述天下大势,还有武庙的震惊寰宇之处。

占尽江东风流的瑾玉郎周公瑾,抬起那张神仙出尘的脸容,静静注视扛着大戟含着野草,情绪却萎靡不振的孙策,似是自言自语:“用不了多久,雒阳将会变成一处吃人不吐骨头的绞肉场,即使伯符你对我心生怨恨,我也不会让你待在雒阳的。”

“说来皇帝陛下对你还是真的不错,册封了六品骁骑将军不说,还让伯符担任了吴郡太守。”

“明知道已经占据了大江以南民心民意的伯符,现在最缺的是高筑墙广积粮两件事,还敢把江东腰膂重地吴郡太守交给伯符,或者是说交给我周瑜,皇帝陛下的这份心胸着实是心怀天下了。”

回头又望了一眼多达五千匹的西凉大马,周瑜蓦地陷入了沉思,难道这些只是说看在兄弟的情义上?还是程昱的阳谋?如果真是阳谋拿,不过吴郡和五千西凉大马来换,就算是被你程昱算计一场也值了。

“驾——”周瑜并未乘坐马车的,而是骑在了一匹白色西凉大马背上,宽博长袖的白色长袍猎猎翻飞,说不出的仙人骑鹿风采:“伯符可知程昱建立武庙的真正意图?”

猛锐冠世的江东小霸王孙策,并不是曹操那种文韬武略兼备的英雄,哪有文人那些花花肠子,即使有也懒得去想。

就如王老剑尊所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不过是一剑的事,而孙策唯有一杆大戟。

知道伯符为何如此萎靡不振的周瑜,也不顾伯符听还是不听,但是有些话总是要说的,开始了一番与荀彧大同小异的长篇大论。

“武庙一事可谓是扼住了天下武将的命脉,那些镇守国门的武将嘴上说不求名不求利,可哪个不想光宗耀祖光耀门楣,进入了武庙,将会享受万民香火,这独一份的荣光比起士大夫服食五石散还要上瘾的多。”

“至于进入神龛的人选,更是大有讲究了。”

“其实这件事的真正作用,要到二十年三十年以后才会体现,程昱阳谋之长远,当真是有些惊世骇俗了。”

........

周瑜蓦地一怔,想起了一事:“当今天下,永寿之春熹平之春两代,看的穿武庙这件事深意的都难有几人,更不要说是开历史之先河了,程昱当得起一句。”

“经天纬地。”

孙策置若罔闻。

过了半个时辰,见公瑾不再说话,扛在肩膀上的大戟,横放在胸前,紧紧握住,‘咯吱’作响。

声音不大的说了一句话,却让在场所有人如同置身于广陵大潮之中。

“公瑾,戏志才在哪里。”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