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兵临城下围许京(1/1)

陈乐的军中虽然没甚谋士,但笔墨文官却还不缺,以他如今的身份地位,檄文一事自不用亲自动手。

夜色深,明月高挂,一篇檄文已经写好,崔峰神情庄重拿起来,高声朗读!

大许伪天复二年三月,卯丑,天策上将,安东,安西节度使,西域都护府大都护,冠军侯陈乐,神武大将军李存孝,左卫上将军崔峰,右卫上将军韩擒虎,怀化大将军史敬思等,告州刺史,州别驾,州将军,知州,知府,知县,县丞:

先皇四子,摄政今王,上赵下崇,忤逆玄黄,人神共愤,天地不徉。毒杀天宝皇帝,立太子,为傀儡。夺权势,谋帝位。欺弄天下,歌颂恶行。人神共愤,罄竹难书。

尊任昏贼,信用奸逆,诛杀忠正,轻慢法律,增重赋税,盘剥百姓,农无法耕,商无法贾,民流离失所,皆其逆天所致也!

庆之大许旧臣,公候将军,奉先帝之成业,承大许之厚恩,是以气愤风云,志安社稷,扶天下之正统,顺宇内之民心,举义旗,清逆贼,东至大海,西至荒漠,神骑成群,气冲斗牛,叱咤风云,无坚不摧,以此制贼,何敌不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翌日,陈乐摧毁虎牢关防御工事,炸毁城墙,捣烂城门,将千斤闸丢进护城河,携带虎牢关所有军需粮草,官库金银,全部人马,兵发许京!

陈乐的大军进入京州地界后一路破竹,罚许檄文传遍天下,而当日和天宝皇帝的密诏密信也泄露出来,京州的郡县无不开城投降,而西域都护府也开始兵发许京,却在半路之上和赵承乾的兵马展开了大战。

离开虎牢的十日后,陈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了许京的范围,大军一路秋毫无犯,直接兵临许京城下!

再一次看见这座雄关,陈乐不禁无限感慨。

昔年初入京,庆之犹少年,一夜去杀贼,斩首八百六!

当年豪情待追忆,当年的人儿烟消散!

陈乐长叹一声:“安营扎寨,将许京给我团团围住!”

此刻他的大军已经超过了二百万,虎牢关被他弃掉,跟随他来此的足足多了二十万秦军,加上进入京州后,一路投降收复的降军,他大军的数量已经直逼三百万!

而陈乐在兵发许京之时,楚国竟然发兵秦国,从而牵制住秦国的动作,让齐燕一地能够自保。

攻打许京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这座城高大无比,面积庞大,里面不但有禁军,更有大量常规军队!

陈乐兵临城下之时,许京城外的几路人马在战败之后便遁入城中,让许京城内的兵马突破了百万!

许京城内的粮草可以维持数年,城防乃是天下最强大最坚固的防御,虽然陈乐拥有三百万兵马,但想打下许京,却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将许京围住之后,陈乐的第一个命令便是打造各种工事,摆出了一个持久战的姿态。

待各种防御工事弄好之后,他又开始命令搭建桥梁,因为许京距离京山很近,所以树木很好砍伐,在许京的护城河上搭出数条桥梁也没用多长时间。

这一切弄好之后,陈乐开始命令士兵向城内射箭,箭上绑的自然是檄文和天宝皇帝被害的一些佐证。

对于这种大城,自然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陈乐深得其中三味,也不急于攻城,除了射箭散布消息之外,就是派士兵每天扯开嗓子大喊,喊当前的大许朝廷不是正统,喊天复皇帝的母亲,如今的太后是银妇荡娃,暗通摄政王赵崇,害死天宝皇帝,喊满朝文武一半都是奸逆,伙同赵崇想要谋反!

这种喊骂,几乎每一天都在不停歇地进行,三天之后,哪怕是许京城内的聋子,都知道了太后的丑事,知道了她私通赵崇,害死了天宝皇帝!

五天之后,这些话语开始向天下各处传播,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天下就会尽知此事!所谓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就算这些事情都是捕风捉影,暂时陈乐还拿不出真凭实据,但是禁不住这种颇能吸引人眼球的消息传播速度快,不管真假,人们都爱听这种宫廷秘闻啊!

许京城内,摄政王府中,赵崇脸色苍白地坐在桌案之后,他的两旁都是朝中实权大臣,只不过这些大臣已不是当年陈乐在朝中的那一批,换了许多陌生的面孔。

赵崇这时苦笑一声道:“本王从未料到这陈庆之竟然如此厉害,竟然能打穿秦地那么长的国土,来到许京城下!”

下面有一名大臣说道:“臣以为他也未见得多厉害,我大许的赵承乾将军,不也打开了西域都护府和我大许的通道了吗!”

另有大臣道:“这就是你短视了,陈庆之要想打开那条通道早就打开了,何况齐地距许京何其遥远,岂是那条通道可以相比?”

又有大臣道:“你们不必争了,不提西域都护府还好,西域都护府此刻已经举了全部五十万大军,竟然放弃了都护府的地盘,向许京赶来!”

再一个大臣道:“哼,还说什么西域都护府最是忠心,三十年不改旗易帜,怎么这陈庆之一声令下,就直接反叛来攻击我们大许!”

这名大臣说完之后,满堂顿时不语,赵崇脸色阴沉地看向这名大臣,这名大臣自知说错了话,急忙低下头去!

西域都护府前来攻打,不就因为他们认为当今这个朝廷不是正统吗?否则又怎会前来攻打!

片刻后,赵崇深吸了口气道:“我从父皇在世之时,便一直掌管黄金楼,手中并非无钱,差的只是兵将,只是如今天下三分,又哪里有那么多兵将来解许京之围!”

这时一名皓首老臣道:“王爷,我这里倒是有一计,可解许京之围。”

赵崇道:“杨太尉,快请说来听听。”

这名老臣乃是新任命的当朝太尉,乃是杨皇后的父亲,只听他道:“摄政王,我杨家与匈奴有来往已经不是什么秘事,若是摄政王能付出足够金银,我不妨豁出这张老脸前去匈奴借兵!”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