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一章 挂印归隐(1/1)

苏峻的历阳军伙同淮南军,合计有十万之众,当天夜里有两万被困在沙洲出不来,而第二批两万人渡江时,被秦国赶来的战舰击沉了近三十艘,剩余的船只都趁着大雾四散奔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奇迹般的逃到了远处,竟顺利的过了江,这一部分以韩潜部为主,约有万余人,但也仅此而已,苏峻的过江计划彻底宣告破产!

苏峻虽然急的食不知味,却毫无办法,逃走的船不可能回来,即使再征到船只,也是没法离岸了,另择他处渡江仍然不可行,秦军战舰整天在江里游曳着呢,何况雾天都没法过江,更别提不起雾的天气了,因此,苏峻与剩下的六万多军只能困在历阳动弹不得。

这个时候,包括刘琨在内,没人能救得了他,苏峻仿如大祸即将临头般惶惶不可终日。

而被围困在沙洲上的卫策部,向秦军请降者络绎不绝,没办法,谁都想趁早离开这里,沙洲除了野草与小树,什么都没有,携带的粮草也支持不了几天,留下来只能被活活饿死,》 倒不如赌一下自已的命运究竟如何。

桓温让流民淌入江里,他派小船来接,按云峰的吩咐,凡是统有部曲的流民帅,不论大小,与其所属部众分开,单独关押,等云峰过江再做处理。

至于历阳城中,弥漫着一股颓丧的气息,即便回返寿春,但秦军迟早还是会来,只是徒劳无益,往江南去不了。江北又无容身之处。没有人能看到出路在哪。因此,每天都有人缒城出逃,期望着以后能够老老实实作个农夫算了。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的熬,十天一晃而过,随着天气越来越暧,黄河凌汛终于结束,三月十日。云峰亲率步骑十万开始渡黄河,由于冰雪消融,河水湍急,渡河的速度并不快,十万大军连同装备,最乐观的估计,也要三天的时间才能全部渡完。

而在这一天,江陵城中,陶侃刚刚收到了刘琨命他进军,同时也加官进爵的诏令!

在中规中矩的接了旨。把使者安排去暂歇之后,陶侃面容一变。现出了明显的挣扎之色。

毛宝不由问道:“师尊,如今陛下处境其极不妙,您是否在为此而犹豫不决?”

陶侃把目光望向了屋外,捋须叹道:“并不仅止于此,我荆州北有雍、司,东临司、豫,西接梁州,大江以南,则是江梁二州,江州温太真,也就是为师那师弟,早已秘密降了秦国,恐怕陛下还对其抱有几分期望。

呵呵~~荆州历来为四战之地,如今真成了四面受敌啊,自顾尚且不暇,何来余力攘助陛下?

更何况,陛下为人阴险,手段狠毒,可与之共患难而不可与之共富贵,局势艰难之下,许下高官厚禄不计一切,他日若侥幸退去秦军,必会把为师宣往建康,去除兵权。”

“这....”毛宝咬了咬牙道:“当今天下,大势渐明,陛下却仗着那十来万鲜卑精骑,困兽犹斗不肯缚手请降,孰不知,上至公卿,下至庶民,已悉数背弃于他,败亡只是早晚间事,师尊,咱们不如....也向秦王请降罢?”

陶侃略一迟疑,便苦笑道:“你又不是不知,为师当年由你甘师叔中伏身亡而与秦王及师妹结怨,如没这档子事,降了秦王即便不如温太真,入长安为一闲职亦是唾手可得,可如今,算了,不提也罢!”边说着,边连连摇着头。

毛宝寻思道:“弟子认为,秦王素来有心胸开阔的美称,而且那时也是他理亏,无缘无故出骑兵伏击甘师叔,致使甘师叔含冤身亡,应不会揪住往事不放罢?何况那时韩勇袭取上庸,您也未有太多反应,这不是已经摆明态度了吗?”

陶侃没有答话,脸面的挣扎之色更加明显,没办法,当年为图一时之快,与云峰和荀灌娘对骂,言辞及尽恶毒。

毛宝还要再劝,突然,殿外一阵脚步声传来,师徒二人连忙看了过去。

一名亲随快步迈入殿内,向上施了一礼:“禀使君,有秦王使信求见!”

“哦?”陶侃不由与毛宝对视一眼,急声招呼道:“快!快请他进来!”

“遵命!”亲随施礼离去。

毛宝忍不住猜测道:“师尊,秦王为何派信使前来?莫非是....招降于您?”

陶侃虽然有也这个猜测,却不能肯定,心里七上八下忐忑的很,然而,他强行保持住面容不变,无所谓道:“待他前来,一问便是,无须胡乱猜测。”说完,不急不徐的回到殿首,整了整冠服,这才端端正正的坐了下来。

毛宝看的直摇头,师尊的心思,他当然明白,都这个地步了,还装什么呢?只是身为弟子,也不好点破抹了师尊的脸面,于是跟着侍立在了陶侃身边。

片刻之后,信使迈入殿内,拱了拱手:“末将奉秦王之命,特来给陶使君送上书信一封!”接着从怀里取出信件,递了上前。

毛宝步下接过,转呈给陶侃。

陶侃缓缓打开,细细看去,神色不见任何动容。

毛宝暗暗心焦,禁不住的斜眼看向几案,他想看信上写的什么,陶侃却已经点点头道:“请转告秦王,老夫依言照做便是,江陵暂由毛宝坐镇,待秦国派人前来,自当双手奉上!”

“师尊....”毛宝面色一变,话才脱口,已被陶侃挥手打断,示意过会儿再说。

信使施礼道:“既然如此,末将会如实转告大王,告辞!”随即转身离去。

陶侃怔怔的看着信使的背影,好半天才回过神,把信件递过去,摇头叹道:“秦王允诺即往不究,但为师须挂印归隐,这荆州你暂时看着罢,勿要生出乱子,最多一年半载,秦王会派人前来。”

毛宝愕然道:“师尊,这....怎么会是这样?不就是口角之争,秦王气量怎会如此狭小?依您之才能,坐镇一方绰绰有余,何况秦国已呈席卷天下之势,盛世可期,如此形势之下,谁人敢生出异心?莫非秦王还担心您会心怀不愤?”

陶侃目中现出了一缕深思,接着就苦笑道:“或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也或许是由于为师曾引俚僚洗劫武昌,又或许是对为师刺广州时对百越所采的绥靖安抚手段颇为不满,算了,想那么多做甚?为师今年六十有九,常言说的好,人到七十古来稀,也该歇歇了。”(未完待续。。)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