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节 西贡(1/1)

回到明末当军阀 !十来个锦衣卫,护送着一个穿着黄袍的人,沮丧的在雨中缓慢前进,后面的追兵已经甩开了。

为首一人穿着黄袍,自然是皇帝朱慈焕。

就在刚才,他从梧州逃亡南宁的途中,经过浔州时,被庆国公陈邦傅的军队突然袭击,所有携带着家眷跟随朱慈焕一起逃亡的大臣都糟了难,所有的财物、宫女甚至朱慈焕在广东选的妃子都被劫持了。

要不是朱慈焕天生对危险敏感,又有大雨掩护,他骑着马一冲而过,否则他也遭难了。

朱慈焕后悔了,他跟他哥哥朱慈烺一样后悔了,后悔不该把杨潮当成眼中钉,杨潮专权又如何,是曹操又如何,当年汉献帝在曹操手里起码还可以荣华富贵。

可是他朱慈焕呢,一次次逃跑,一次次以丧家之犬的身份逃遁。

平心而论,朱慈焕心里其实并不觉得杨潮有多么专权,在南京的时候,他哥哥朱慈烺似乎并没有被杨潮如何挟制,甚至在很多时候,他哥哥对杨潮都很不客气,可是杨潮却没有反抗过,虽然以不上朝躲避,可始终没有用手里的兵力威胁皇帝,威胁朝廷。

朱慈焕不由幻想了一下,要是他当初不是去了福建,而是在南京登基,杨潮是不是也会像对待他哥哥那样对待他,让他做一个完完整整的皇帝。

如果有杨潮在,他这个皇帝当得才痛快啊,起码他不用到处跑。

但是朱慈焕手下的那些大臣们,却没有一个给杨潮说好话,原来忌惮杨潮的并不是他这个皇帝。而是那些大臣啊!

朱慈焕想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他看到了援兵,坐镇南宁的兵部尚书瞿式耜派南宁总兵焦琏来迎接朱慈焕了。

瞿式耜这个人还是忠心耿耿的,朱慈焕第一次逃到广西的时候,就是在瞿式耜的支持下才安稳下来。后来王得仁反正后,一帮立下大功的广东人把他迎接回了广东,瞿式耜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坐镇广西,声言要替朝廷镇守此地。

实际上是因为内斗,瞿式耜到了广东不会有好结果,果然朱慈焕回到肇庆后。这里很快就结成一党,借助王得仁兵力的广东派官员丁魁楚等人,不断的弹劾瞿式耜,因为他们在广西的时候,可是没少收到瞿式耜的气。现在风水轮流转他们自然是有仇报仇有怨抱怨了。

不过那已经是过去式了,争权夺利的那批人大概永远也没有机会再斗了,现在就只剩下瞿式耜一党了。

南京。

杨潮可比朱慈焕淡定多了。

他手握重兵自然有更多的辗转腾挪的空间。

只是手里的兵力似乎还不太够。

那就召集预备兵。

早在去年杨潮就给各县派了练兵官,南直隶、江西、浙江和山东四地,大大小小三百多州县,每一县都设置练兵官一员,负责招兵训练,平时剿匪安民。一年多时间,已经让这些士兵完成了各种训练,补充进部队立刻就能作战。

三百州县一个县是一个把总队的兵额四百人。抽调三百人总共就有十万人。

“招募十万人从军,同时再次编练二十万人,山东、河南有那么多难民需要安置,从中招募二十万轻而易举。”

杨潮立刻行动起来,这次清军四面出击,让杨潮依然感觉到兵力不足。相比清军来说,杨潮拥兵五十万不占优势。清军编练了三十万八旗新丁,加上统合八旗势力。多尔衮还能抽出十万满汉蒙八旗老兵,总共四十万八旗兵。洪承畴手里的湖广绿营不下十万,这次又受降了广东的十多万降兵,三顺王和吴三桂等人手里的汉军精锐也有近十万人。

清军兵力加起来,不下八十万。

既然清军跟杨潮玩暴兵,那么拥有人力物力优势的杨潮没必要比他们少,自己也组建八十万大军,如果因此刺激的满清根自己玩军备竞赛,杨潮巴不得呢。

只是征兵容易,选将却难,兵法曰选兵先选将,杨潮手里恰恰没有富裕的合格将领。

王璞、赵康这些人能做到总兵都有矮子里面选将军之嫌,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勉强合格的也就是一个李五六,一个许多男了,其他人的战略眼光还是差了不少。

不过赵康这次攻打大名府的战略倒是不错,询问了一下,才知道主要是他手下的副将李元胤在出谋划策。

这个李元胤自小跟着高杰南征北战,战斗经验比王璞等人多多了,最关键的是,李元胤还是一个读书人,理论知识虽然没有文人吹的那么厉害,但也都是成百上千年的老前辈总结出来的战争精华,对文人或许没用,但是如果一个将领既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又能结合兵法理论的话,那很容易就能培养出战略眼光了。

一个将领只有丰富的作战经验,那只是一个勇将,既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有能结合兵法理论,那才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帅才,杨潮自大一些人为,自己勉强算是入了这个门了,但是手下那些勉强能够读书识字的总兵,就实在是不太乐观。

“战术上经验重要,战略上离不开理论啊!”

杨潮不由叹道,事实也确实如此,读书认字比较认真,也一直肯下苦功学习的许多男和李五六就比其他人更进步,吕末读书能力最强,但是战阵经验却比不上其他人,但是统兵打仗也比王璞稳妥多了,起码这次如果换成吕末去攻打开封,绝对不会被吴三桂轻易的偷袭。

但是短时间内提高手下的战略意识怕是不现实。

“李元胤!”

这个李元胤不错,在芜湖的时候,他带领骑兵就堵住了豪格,最后才将豪格生擒。他也因此升为副将。

可是让杨潮提拔他当总兵,杨潮却有些不太放心,毕竟这是高杰余部,而高杰手下大多数兵将都作为俘虏做了几年苦功后被送到了湄公河开荒去了,杨潮不敢保证这个人心里没有怨念。

“还是让他留在赵康身边。继续出谋划策也不错。两人搭档起来更为妥帖!”

杨潮心里暗想。

“搭档!一文一武!”

突然杨潮不由有些好笑,感觉这就是后世主官加政委的配置啊。

暗笑一声后,杨潮突然楞了一下,对啊,这种方法自己为什么不能借鉴。

军中理论知识丰富的书生还是有一些的,将这些人组建起来。组成一个参谋团给主官出谋划策岂不是能够互补两全其美。

想到这里,杨潮立刻就行动起来,让黄元组织一次考试,跟上次考练兵官不同,上次考核更侧重军事技能。这次则是靠战略,就出了三道题目:第一道正是王璞两次攻打开封失败的原因分析,并让考生以自己为统帅的位置写出部署来;第二道则是站在吴三桂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攻打我军;第三道是站在杨潮的位置如何部署。

接着糊上名字,打散卷宗,分发到各个军队中,让把总以上的军官来分析优劣。

最后选拔出了一百个公认最优秀的,补充到各个总兵中,给一个没有职衔的参军。专门负责谋划军机,类似后世的参谋部了。

另外还有一些跟李元胤一样表现出类拔萃的人物,杨潮打算重点培养。李元胤算一个,如同能够证明他的忠诚,杨潮不介意提拔他当总兵,还有一个人物叫做吴日生,这人比较特殊,因为他是一个文人。

吴日生本在史可法帐下做幕僚。扬州被围的时候,他突围逃了出去。带着几十艘战船和水兵逃到了瓜州,后来他被杨潮安排到了吕末帐下统领水兵。尚可喜在江西大造战船然后攻打徽州,将吕末帐下的水兵打的大败。

后来这个吴日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打败了尚可喜,他的水兵是从瓜州跟来的,算不上什么精锐,但是水性是不错的,尚可喜攻打徽州,吴日生水军打败几乎是全军覆没,然后这些水兵和战船都被尚可喜扩充到了自己的军队中。

虽然打了败仗,但是吴日生却给尚可喜安插了一些钉子,原来那些投降的水兵中,大多都是他安排好的,后来吕末一反击尚可喜,这些驾船的水手立刻跳进了水里,将船给凿沉,导致尚可喜大败。

吴日生因此也被提拔为副将。很显然他跟杨潮军中的军官不同,杨潮的军官都是一步一步打出来的,而他先是有理论,然后通过实践,殊途同归,显然也是合格的军官。

杨潮不知道的是,这个吴日生在原本的历史上,就组织太湖起义,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大败过清军,在太湖上聚拢了上千条船只,让清军头痛不已。

从吴日生这里,杨潮不由想到文人也有很能打的,比如朱大典在金华。

但是朱大典这人的人品不好,太贪腐了,杨潮可不敢用他,万一侵吞军饷那就坏事了。

不过能打的文人可不止朱大典一个,杨潮脑子里立刻闪念过两个人。

“哎,怎么把这两个人忘了!”

一想到这两个人,杨潮自己都不由有些激动起来,民族英雄啊,一个是阎应元,这毫无争议,“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的江阴典史谁人不知,立刻派人查问,果然阎应元还在江阴,依然默默无闻的做着典史,而县令是另一个典史陈明遇。

马上下文书,将阎应元调往王璞部做参军,希望他能像历史上那样脱颖而出吧。

另一个人则是张煌言,找这个人费了一番事,因为此人先是跟朱慈焕到了福建,后来又去了广东,踪迹一时失踪,过了一个多月他自己冒出来了,原来是躲过清兵,走海路绕路找到了郑成功,主动投了谢飞。

杨潮索性就指示谢飞留下此人,但是因为此人是举人,有功名,一直在兵科和兵部做文官,所以不好给他安插一个军职,就借口请教军略将他挽留在军中,而张煌言则一心想要收复广东,重新迎回朱慈焕,乐得留在军中,还拖郑成功给朱慈焕送去一封信,表示愿意留在谢飞军中做督师。

虽然一时间选拔不少人才,但是还是缺将,尤其是缺能征惯战的主将。

“是时候把宋坤召回来了。把他留在西贡实在是太浪费了。”

杨潮把目光看向了南边。

沿着中国的海岸线往南三千里,哪里有一个宽阔的三角洲,叫做湄公河三角洲,沿着一条叫做安通河的河流而上,一群中国工匠寻找到了一处最佳的建造港口的位置,经过一年的建设,这里已经已经是一座颇具规模的港口了,能够停靠三十艘大船。

杨潮给这个港口起名字叫做西贡。巧合的是这里还真的跟后世的西贡位置接近,而安通河也因为西贡的名字慢慢被叫做西贡河了,而这条河流后世还真的改名字叫做西贡河。(未完待续)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