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走私1859 !当新的官僚体系被正式的公开推行的时候,大多数翘首以盼的知识分子大都目瞪口呆,完全摸不透这个新官制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
如果不是有九品十八级当对应,再加上一份详细的古今官职对照表,恐怕他们大多数人根本弄不清楚什么是司长,什么是处长,更不知道这些玩意儿的真实含义。
反倒是公务员跟内务员这些身份比较好理解,他们很快就理解成不是太监的阉党,以及文官的文党。
在大家看来,公务员是为国务院、法院之类的文官机构效力,是天子外臣,内务员则是直接为皇帝的内务府效力,是天子内臣。至于各地的委派总管,不过是类似明代的皇家特务体系,比如锦衣卫,东厂之类的。
在过去,因为内臣中官大都是宦官掌握,大家还多少有些心理不自在,但现在新的中华帝国完全取消太监制度,这样大家的抵触心理也就少了不少,所以希望进入内臣体系的人就多了起来。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是传统的内外相制,内臣体系权力是大,但容易招人恨,恐怕最后不得善终,未必就比外臣体系好,因此也有不少人希望进入外臣体系,当公务员,捞个名臣当当。
之所以有不少人想当名臣,也跟官员收入; wc+的公开表有关。
根据新的官制规定,公务员也好,内务员也好,工资实行双轨制,也就是基本工资加职务津贴制度。
简单说,基本工资是对照品级来算,不管你是啥官职,是内务员也好,是公务员也罢,只要到了那个品级。就发那个品级的基本工资,享受那个品级的基本待遇。
至于职务津贴,则是根据岗位的重要程度不同加的额外补助,补助的比例是根据财政支出比例,以及所在单位的创收能力,可以理解为小金库。
职务津贴的数目是不公开的,但品级待遇却是公开的,别的不说,那一系列明码标价一般的品级待遇,一下就让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淡定了。
很简单。职务津贴先不提,光那个品级待遇,就比清朝高了太多。有不少懂行的人算过,同样是七品,上面的待遇比清朝的七品官待遇,要高整整三倍!
如果待遇真的能高三倍,那不贪污也能过的不错,何况还有所谓职务津贴呢,这是真正的高薪养廉啊!
其实。李永吉的本意还真不是高薪养廉,他只不过是希望用这些公务员去花纸币罢了,换言之,是让这些人去刺激消费。
银元李永吉不愁。但正如李永昌所说,纸钞这东西,普通老百姓还是有些犹豫,不好强行推广。这样的话,干脆给手下公务员、内务员还有军人都发纸币好了。
只要粮食啊,茶叶啊。衣服啊之类的都可以用纸币支付,且跟普通银子一样有效,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些官员就会习惯用纸钞。而官员依然是被称呼为大人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权威,老百姓一看官老爷都用的没事儿,自然也就乐意接受纸钞了。
历史上元朝明朝也发行纸钞,之所以完蛋,那是透支了信用,根本没有准备金,但李永吉有大量的白银当准备金,本身又不缺钱,所以跟明初的情况完全不同。
但这些想着当官的知识分子可不知道这一茬,他们还以为那多少多少元,就是等值一两银子的华元银币呢,那华元早就小批量流通了,而且实际价值也早就超过一两银子了,他们一看都是华元当薪水,当然乐意。
但不管是要想进入内臣体系,还是进入外臣体系,都要先经过所谓的高中考试,成为干部身份,然后还得再去考公务员考试以及内务员考试,反正就是有一系列的考试等着,这就让几家欢喜几家愁。
欢喜的人,自然是那些知识分子,不过主要是年轻一辈的,他们对考试其实不算很抵触,毕竟他们觉得自己年轻,更有机会。
发愁的,也是知识分子,但却是那些旧官僚跟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他们大都年老力衰,而且熟悉的是老一套,再去考试,先不说脑子跟上跟不上,跟一群年轻人一起考试,面子也过不去啊。
如果说过去,大多数知识分子对精武军,不对,是对中华帝国还比较清高,有些矫情,搞非暴力不合作态度,玩什么不入仕,那么经过了一系列的打击,特别是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新变化之后,大多数知识分子已经在现实面前低头。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中华帝国的皇帝李永吉就北伐清廷,西征太平军,且攻必克,克必果,手下无一合之将,精武军以及李永吉的无敌威名,早就建立起来,很多人都称呼李永吉是武神在世。
强大的军队,再加上强硬的作风,现在除了一些极个别的死硬守旧派,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在旧体制中不得志的秀才童生之类的年轻人,如今都希望进入到中华帝国的体制内,成为新的官员,从此走上美好的康庄大道上。
正因为如此,他们都在努力的学习新的官僚体系以及晋升制度,希望能够抓住新朝初建,政体还不够完善,官员还很少的这个特殊时期,一举进入新的官僚体系,从此翻身做主把歌唱。
很显然,这个机会其实很多,因为根据新下发的官职对照表以及官员晋升体系,新生的中华帝国看来也有不少官员实缺,只不过是秉承一种宁缺毋滥的姿态而已。
换言之,中华帝国的官员坑位其实很多,只不过以前知识分子大都不乐意加入这个体系,再加上这些坑位的要求比较高,除了少数的幸运儿是直接推荐当官,其他全部都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这个体系,而要是通不过考试呢,中华帝国宁可让这个官位空着,也坚决不随便找人填补空缺。
最后,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决定重新学习。然后成功考试,毕竟就像他们很多人说的那样,一朝天子一朝臣,时代变了,朝代鼎革了,他们也要跟着变,如果不变,就只能成为历史尘埃。
对于知识分子的适应能力,那是一点也不可忽视的。想当年满清灭亡明朝,知识分子都能立马留辫子拍马屁。现在好歹也是汉人当权,心理抵触更低,所以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决定跟随新朝的旨意办事。
毕竟相比其他考评来说,通过考试当官,还算公平,再说也没有脱离科举,身份也依旧很高,比如高中生就可以被称之为大人,所以他们多少还算能接受的了。
比起知识分子的矫情。国债的推行就有些出乎意料的顺利。
第一期的国债,是五年期的国债,推广的形势则是直接四处发布告,布告的形势也都是统一的。
在布告中。不但说明了国债是什么东西,意义在哪里,到底有什么好处,同时也特别点名了一件事。那就是皇帝陛下已经带头认购了一千五百万国债。
按照布告中的说法,国债就是把百姓暂时不用的钱借过来,集中力量办国家大事。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另外呢,过了五年之后,国家经济更好了,有钱了,就可以把这些借来的国债再连本带利还给老百姓,这叫与民同利!
所以说,认购国债,就是支援国家建设,就是忠君爱国,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就是跟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国强则民富,民富则国强,这就是国债的意义!
本身国债的利息其实不低,加上宣传鼓动的文字又都是深入浅出的白话文,大多数老百姓一看就懂,就算第一次不明白,多寻思一次也就明白了。
大家一想也是,国强才能民富,而且国家借钱是以税收当抵押的,连皇帝陛下都认购了那么多,没理由自己也不买吧。
这还是后来的百姓,至于精武军早期起家的既得利益者,像那些大商人,精武军军属,还有早期的工人家属,他们大都因为精武军的崛起而获利不少,而这个时代的中国又很少有什么消费或者投资的地方,所以很多人都有一笔积蓄,但也就是一笔积蓄而已。
现在看到国家发行国债,不但能赚钱,还能支援国家建设,跟皇帝陛下做一样的事情,那自然都是踊跃购买。
实际上,国债是有额度的,一千五百万两而已,如果真的放开了卖,那早就被那些大商号给吞掉了,这还给其他人混什么?
因此,真正的国债,是给各个阶层都留了一部分,争取让各个阶层的人都能买一点,这也让国债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这跟另一个时空红色中国刚开始发行国债的情况完全不同。那时候的红色中国是真正的一穷二白,而在这个时空,虽然普通老百姓依旧穷困潦倒,但一些大商家却是不缺钱的,至少不缺那么几千两银子。
就这样,你认购一百,我认购一千,一千五百万的国债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其中超过七成都是被精武军早期的既得利益者抢去,只有剩下的三成才是给了普通民众。
当然,这不是故意给自己人特权,实际上是普通民众购买力太低,看看实在不行,才重新卖给自己人的。
随着国债的顺利发行,再加上早就储备好的纸钞与银元全部以帝国华元的形式成批量的面世,并通过军队、军属、工人、工人家属还有官员跟官员家属之手,直接进入到流通领域之后,立刻跟李永吉控制下的诸如粮食、食盐、茶叶、布匹、绸缎等大宗商品挂钩,并得到了积极相应。
这样一来,帝国的新货币就跟市面上的商品顺利交接,再加上中华帝国很多部门只认华元,所以金融市场上开始慢慢驱逐其他货币,并让老百姓逐渐习惯使用这种货币。
毫无疑问,只要能继续这样稳定运行,把通货膨胀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假以时日,不但帝国的经济增长可以高速运转,新华元在中国也必然可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统治地位,顺利的完成金融改革!
到了那时,就是经济真正可以实现高速腾飞的时代了!而一旦经济稳定了,经济好转并腾飞了,政体也就自然会跟着适应过去,这就叫经济决定政治!
李永吉相信,有自己强力把关,再加上金手指的加速跟调节,中华帝国的高速腾飞,不过是时间问题。(未完待续……)R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