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1/1)

高俅不踢球 !明面上高俅是回到了营帐之中歇息,缓解自己这一路上的疲劳去了,不过实际上他却是回去好好思考自己接下来该如何的行事了。

找个替身代替自己去麟州城,这个方法不是不行,可是高俅却是担心会出现什么问题,所以他肯定是要亲自去麟州城的,可是如何行进,却是需要好好的想一下的,反正不能直接前去麟州城,不然的话,西夏兵虽然会重视麟州城,可是却一定不会猛攻麟州城了,而西夏兵不能猛攻麟州城,高俅水淹麟州城的计划就不会获得巨大的成功。

思来想去,高俅觉得,只能是在连谷指导他们完成‘水库’的修建,然后亲自去外面转悠一圈的。就算是不能引着数十万西夏兵到麟州城,至少也要让西夏兵注意到自己这么一个‘大宋的大人物’的存在,那如此一来,李乾顺肯定是要拼命拿下麟州城的。

虽然说现在的高俅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同知枢密院事,看起来李乾顺其实是没有必要为了一个高俅而拼命攻打麟州城的,毕竟西夏的兵将俘虏的大宋官员官位再高,只要不是皇帝,在身份上李乾顺也是不对等的,而且李乾顺身为西夏国的国主,又不是那些需要战功来谋求荣华富贵的将领,看起来实在是没有必要为了高俅而大动干戈。

不过这里有一个很现实的情况,那就是西夏国的国主,虽然听起来也是一国之主,跟大宋的皇帝能够平起平坐,可是实际上却是根本就不是什么多么有地位的人物。之所以这样说,倒不是在刻意的贬低李乾顺,而是很简单的陈述事实,最为直接的证据,便是这百十年来西夏跟大宋之间发生的战争了。

百十年来的争斗,虽然说听起来像是西夏跟大宋之间发生的战争,可是实际上却只是大宋西北边境的几个州府在跟西夏进行作战罢了,如此不但能够说明西夏的国力实在是衰微,再一个也是说明了大宋是真的没有将西夏的威胁放在心上,不然的话也不至于西北边陲年年打仗,东京汴梁却是一直歌舞升平了。

由此一来,高俅就很是可以想象,西夏国的国主李乾顺虽然说身份确实是不低,可是将他放到了大宋之后,却未必要比那些南方富庶州府的知州强了,当然因为考虑到李乾顺的身份,可以将他提高几个等级来看,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却也是很难跟大宋朝堂之上的那些王公贵族们去相比了,而高俅这个同知枢密院事,其实已经勉强跟李乾顺是对等的了。

当然,像是高俅这样的高官一般来说是不可能出现在危险的地方的,可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一旦高俅出现了,并且让西夏国的国主李乾顺觉得有机可趁,那他基本上是不会有任何的犹豫,而是会直接挥兵前来擒拿高俅的。

只要拿下了高俅,那西北的战事肯定就没得打了,就算是折可适不再有任何的留手,可是总也需要顾忌高俅的生命安危,所以之前在高俅说要亲自去往麟州城的时候,折可适和刘仲武等人才会那般一致的开口反对了。

对于李乾顺,又或者是历来的西夏国掌权者来说,不管掌权者的身份是国主还是权臣,也不管那掌权者是男是女,跟大宋打仗并不是目的,掌权者的诉求,只不过是想要利益而已。

西夏国所处的那方土地上虽然说也还算是可以,但是跟大宋比起来,却是远远不如的,甚至于比之大宋所掌控的江南地区,都是比不上的。可是西夏却是在知道自己却是打不过大宋的情况下依旧‘顽强’的坚持跟大宋争斗了上百年,说白了其实就是为了将利益诉求达成。

当然了,西夏的掌权者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也并不是真的就是希望通过战争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毕竟百多年的战争打了下来,他们肯定也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支持他们这样坚持的唯一原因,其实还是要着落到辽国的身上。

每当西夏被大宋打得隐隐露出亡国之相的时候,辽国便会站出来,或者是派出使者好言相劝,又或者是之间陈兵大宋的边境,以此来迫使大宋停止对西夏的进攻。

辽国维护西夏的本意自然不是说觉得西夏可怜,所以在关键时刻伸出援助之手,毕竟看起来十分可怜的西夏其实还是十分可恨的。之所以这么长的时间以来辽国都像是在‘护犊子’一样的维护着西夏,其实还是为了对付大宋,一来是分散大宋的注意力,而来也是有恶心大宋的意思——这样一个像是跳梁小丑一般的存在,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蹿下跳,可是大宋偏偏就不能真的拿他怎么样,这对于大宋来说,实在是要多糟心就有多糟心。

也正是因为看明白了辽国的意图,所以西夏这么些年来都一直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吃亏的时候找辽国帮忙,要占大宋便宜的时候依旧是找辽国帮忙。

如果真的能够抓住大宋一个重要人物来的话,西夏或许并不敢真的将抓获的大宋官员如何,可是却能够将之送到辽国,然后借助辽国的手来从大宋弄到一些利益。即使是到时候辽国得到的利益远远超过了西夏得到的利益,可是这依旧是西夏能够接受的,因为如果让他们自己来处理的话,别说是从大宋的身上得到什么,不直接被大宋打残了就是大宋的仁慈了。

打一个比方,如果大宋是一头猛虎,辽国是另一头猛虎,那西夏就是在旁边不断骚扰大宋的一只癞皮狗。或许这个癞皮狗有可能趁着猛虎不注意的时候将老虎的孩子给抓走,可是抓走了之后,癞皮狗就真的敢将小老虎如何吗?他不敢!所以说,癞皮狗唯一的处理方式,便是将小老虎送给另一头猛虎,虽然说另一头猛虎也不会将小老虎如何,但是却能够以小老虎为谈判的筹码,威胁这头猛虎让几个山头给他,然后顺带着也分给‘立功’了的癞皮狗几个洞穴作为对他的奖励。

如果说辽国是吃肉的那一方,那西夏别说是啃骨头了,喝的汤热乎一点都算是不错的了,不过喝汤跟喝西北风比起来,还是喝汤要好一点,所以说西夏会如何选择自然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了。

高俅带着刘铭和折彦质到了连谷,一路上却是已经将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给盘算好了,大抵就是先看着‘连谷水库’修建完毕,然后他再去西夏兵将的面前溜一圈,当然不会太近,毕竟高俅不会骑马,马车的速度虽然说也是可以很快的,但是跟直接骑马比起来,依旧是远远比不上的。高俅是想要出去引诱西夏一番,可不是想着去送死,所以说溜一圈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真要靠近,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那可不是高俅希望见到的。

不过高俅的这番打算,却是没有告诉任何人,因为他自己也明白,这种以身犯险的行为,若是在不让别人知道的情况下,做了也就做了,可是一旦让别人知道了,那接下来就别想着去做了。

整个连谷大概有六万多人的样子,全都是被刘仲武征调过来的,不过这六万人真正能够算得上战斗力的,也就不过区区的两万人,剩下的那四万人虽然整体素质说比之普通的百姓要强了一些,可是却实在是没有强多少,最好的也不过就是厢军,而最次的,临时征调的百姓也不是没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连谷的防御虽然还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甚至是有富裕,但是要是做最坏的打算的话,在对上了众多的西夏兵将之后,那就肯定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抵御可就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考虑到连谷的安危,两万能战之士高俅只分出来了五千给折彦质,然后剩下的四万人却是拨出了三万人给他,为的就是让折彦质带着人马能够快速的沿着河道去完成他的工作。

三万人负责修缮河道,五千人押运粮草辎重的同时,每次留下修缮河道的人手之后,便留下一部分人,一来是保护这些修缮河道的普通士卒,二来也是对他们有一个监督的作用。按着高俅给折彦质规划的路线,三万人大概有两万会被分散在沿途的河边,剩下的那一万这算是会被折彦质带到麟州城外,快速施工,完成对河道的改建。而那五千人,最后能被折彦质带到麟州的,估计不会超过一百人,不过靠近麟州,到时候就可以让刘仲武派人帮忙,所以倒也不担心会出什么差错。

在河道修缮完毕之后,那些分散在各处的‘维修工’,便会被带着前往麟州,因为这些人虽然做一些苦力活儿还可以,但是之到了行军作战的时候,是指望不上的。而之前提到的监督作用,便是让那些能战之士监督着这些人全部撤走,不让他们被西夏兵捉住。

水淹麟州城,要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稍有些问题,让西夏兵将有所防范,那可能就会导致计划的失败,这是高俅不希望见到的。

安排好了折彦质的事情,接下来自然就要看看连谷这边应该怎么建设了。

筑坝拦水还有‘连谷水库’,两者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儿,虽然说看起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可是高俅却没有打算将连谷当成堤坝,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连谷城的位置不太好,虽然在修建连谷城的时候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城池外面挖了一圈护城河,并且引了两条河的河水灌注其中,但是毕竟是人为修建的,河道跟城池还是有一些距离的。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想要将连谷城当成堤坝的话,首先就要先将连谷城的城墙向外扩建,可是修建‘连谷水库’需要的人手就已经不少了,虽然说‘水库’储水的工作可以和修建、加固的工作同时进行,可若是想要扩将城墙,那就是痴心妄想了,就算是留在连谷城的两万五千人一同施工,想要做到这些没有三、五个月的时间也是想都不要想的,而有那个时间的话,春汛早就过去了,高俅也就可以直接想别的主意了。

当然这两者也不是割裂开来的,高俅已经打算直接在连谷附近筑坝拦水了,不过在筑坝拦水的前期对堤坝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因为需要考虑到‘连谷水库’储水的进程,所以在上游修建的堤坝势必不能够将水拦住,而是要在不妨碍河水流动的前提下,将基本的框架搭起来,然后等着‘连谷水库’的储水工作完成的差不多了,再考虑控制河水流动的问题。

好在现在是正好赶上了春汛,高俅已经询问过守卫连谷的将领,连谷城修建的并不小,可是连谷城外的那两条河在春汛期间的水量也是不小的,要填满整个连谷城的话,估计有个十来天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不过随后筑坝拦水,肯定也是相要有相当大的水量才可以的,因此可能还需要三、五天的时间,细细一合计,总共是需要半个月的时间的。

不过高俅却是却是知道,虽然说计划看起来事如此,不过估计是用不了那么长时间的,不过高俅也不是对连谷城的将士们有信心,而是因为有很多理论上的事情,在现实之中是很难做到的。

比如说让河水填满整个连谷城,虽然说这样的情况是高俅希望见到的,可是高俅却并不认为连谷城真的就能储蓄多少的河水,倒不是因为连谷城年久失修或者是别的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水位根本就达不到连谷城的城墙那么高,毕竟连谷城最初可是当成麟州的府城来修建的,它的的城墙可是足足有三、四丈高的!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