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包三黑 !包拯和张龙在校场试验新制造的火枪,包拯当然对火枪有信心,因为这是已经被历史证实了的东西。
而张龙对于新事物真没什么信心。包拯拿着火枪向张龙解释道:“这火枪做为武器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在军中要训练一个合格的弓箭手一般要用好几年的时间,而这火枪只要是身体健全的人经过简单的训练,用不了几天的时间就能上阵杀敌。到时候真的会出现久经沙场的老将被一名新兵打死的情况。”
“这还真有可能。”张龙用手把玩着包拯拿给他的铅弹,总觉得这么小的弹丸无影无踪的飞过来再大的本事也难以防范,从被打出洞的靶子看盔甲也很难防住这东西。
“其实这火枪还有个优点,咱们来个连续射击你就知道了。”包拯命人将靶子重新摆回到原来的位置。
“这火枪的优点还一个接一个了。”张龙还是很不相信火枪会比神臂弓强,包拯说要连续射击就连续射击好了。
为了看出效果这次摆了两个靶子,包拯和张龙分别向自己的靶子射击。
张龙毫不客气的拉开弓弩不断的将箭射出去。一开始他每射出一箭要比包拯快的多。但人的体力毕竟有限,几箭过后张龙的射速明显的慢了下来。而包拯还在那里有板有眼的一枪接着一枪射击着。
旁边的士兵都在那里为张龙加油鼓劲,在他们看来能把弓弩用到张龙这种程度已经是很神武了。
而包拯那里除了阵阵的响声就是一团浓密的烟雾。人们已经看不清包拯的动作,靶子摆在远处,小小的铅弹是否打在靶子上人们也看不清楚。
在射出了二十几支箭后张龙实在是拉不开弓弦了,只好停下手来。包拯的枪声还在那里一声声的响起。
包拯又打了几枪发现张龙不再射了就也停了下来。
“有什么感受?”包拯问道。
“累死我了。”张龙活动着胳膊说道。
“这就对了,这是火枪的又一个优点,能够让士兵连续作战而不会因为体力不支而失去战斗力。”包拯虽然脸被火药熏的更黑了,看样子还是有力量继续开枪的。
“这个优点很有用。”张龙亲身经历过战事,知道一般的弓箭手还达不到他的射击次数。想要持续的对敌人进行打击是很困难的。
这时士兵将两人的靶子抬了过来,张龙还是有真功夫的,虽然最后体力不支,那十多只箭还是插在了靶子之上。靶子被射成了一个刺猬。而包拯的靶子从远处看不出什么,放到近处就可以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弹洞。包拯的射击水平不用说,那每一颗子弹的威力不减这点就很厉害了。木板上的弹洞的深浅几乎没什么变化。
“这要是打在人身上说什么也活不成了。”张龙看着快要被打烂了的靶心说道。
“你先挑选出一百名士兵出来,组成一支火枪队,这火枪手好用不好用还得看实战。”火枪虽然厉害可还要会用,这用火枪的经验需要一点点积累。
包拯命人将被火枪打过的靶子拿给士兵们去看,士兵们自然知道人的身体肯定没有木板结实,这包大人又弄出了一款厉害的武器。
组成火枪队的一百名士兵挑选了出来。有了兵火枪却没有生产出足够的数量。包拯也有办法,他命工匠先做了一百支形状差不多的木枪。包拯每天亲自带着他们练习队列的变化。
十几天过去了,包拯所带领的火枪队的士兵已经明白了作战时自己所处的位置,能够自由的在三段射击时变换自己的位置。这时工厂已制造出来了几十只的火枪,包拯这才让士兵用真枪进行装药射击训练。
虽然装药和射击的动作已经训练了千百次,可用真枪射击还是令士兵们感到十分恐惧。他们对于火枪发出的巨响很不适应。以前的战场是喊杀声和惨叫声连成一片,而这火枪却震的人耳朵发聋,浓浓的烟雾让人有时连靶子都看不清。
包拯为了让士兵尽快适应火枪也是下了本钱,那火枪像不要钱一样,让士兵轮流的不断进行实弹射击。逐渐的士兵们适应了这种新的战场环境,能够自如的使用火枪了。
其实这还要得力于包拯能够对火枪的各项指标了然于胸,枪管达到射击次数后就被替换掉。在这么大强度的训练之下,火枪没有发生炸膛事故。
为了加快装弹速度包拯还对弹药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改进,他将称量好的火药和铅弹一起装在一个小纸筒中。士兵在射击时用牙咬下裹在最上面的铅弹,然后将纸筒内的火药倒入枪口,再将铅弹塞入,用枪上的通条压实,就可以进行射击了。这样既提高了射击的速度,而且还保证了每次加入枪膛的火药重量是一样的。火枪的枪膛承受的压力不变,避免了在作战时由于紧张而向枪膛加多了火药的事情。
包拯正在带着火枪队紧张训练的时候公孙策从开封返回了,与他同来的还有一大批工匠。
包家被袭击的生意中工匠和伙计都被公孙安置妥当了,公孙策对伤亡人员进行了抚恤,其他愿意留在开封的公孙策给他们发了遣散费,愿意追随包拯的全都被带了过来。包拯在开封的生意差不多都关了门。
这一切来的快去的也快,包拯在一年的时间里将这些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却又突然间关门了事了。
关于发动袭击的人目前还没有什么线索,展昭被留在了开封召募人员,继续展开调查。
一路劳顿的公孙策没怎么休息就开始忙碌了起来。这一万多人需要处理的事务还是很多的。而且人一多那么每日的消耗也是十分巨大的。公孙策对每一笔支出都要精打细算,特别是粮食问题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包大人,咱们现有的存粮加上开荒预计的收成给这一万多人吃到明年应该没有问题。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人都用在开荒上,兵部的补给根本指望不上。我们必须想出办法,否则明年大家就会挨饿了。”公孙策经过计算之后觉得有必要给包拯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