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兰治家族作为尼德兰著名的家族,在整个尼德兰享誉盛名,且前任奥兰治亲王作为泽西、荷兰、乌德勒支三省总督,人脉势力遍及尼德兰,现任的路易.奥兰治对于陛下而言,依旧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财政大臣托马斯.马恩,一字一句地为国王陛下和众位大臣分析着尼德兰总督的竞争人选,其中,奥兰治亲王路易.奥兰治最具有威胁。
爱德华闻言,也不得不沉默起来,虽然说他一直持续地为尼德兰人输血,且信仰新教,在尼德兰贵族间也是比较有威望的。
但北方经济最强大为荷兰省和泽兰省,两者对于目前这个联合自治省合体影响力很大,而奥兰治家族恰恰具有庞大的影响力。
但一个强大的本土竞争者,依旧让他这个外来的国王希望变小。
幸好我之前让威廉.奥兰治死于非命,不然这个位置还真的难以奢望。
北方各省与南部些许城市,成立了“乌特勒支同盟”,作为反抗西班牙统治的联盟。
而这个联盟的总督的职位,得到了许多人争夺,贵族平民,议论纷纷,这让刚刚独立出来的北尼德兰各省,隐隐产生分裂的痕迹。
这时,布鲁塞尔的突然独立,立马冲刷了焦躁不安的北尼德兰地区,喜庆的气息格外的浓厚。
而国不可一日无君,地区不可一日无领导。
在爱德华决定搁置后,其他的尼德兰贵族也选择了搁置,等以后再说。
总督的职位虽然难产了,但需要的领导还是必须的,蛇无头不行。
所以,最后无可奈何之下,北方各省贵族开始建立起特别议会,进行临时的领导工作。
在现在社会,一国领袖与所在国划上等号,但在十六世纪不一样,数十个国家,都有可能拥有同一位君主。
所以,尼德兰此刻的独立,只是相当于脱离了西班牙的控制,但没有想脱离腓力二世的控制。
也就是说,尼德兰独立于西班牙,但名义上依旧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腓力二世依旧属于尼德兰真正的国王。
最后如果爱德华当上了总督,就相当于成为了腓力二世的附庸,或者说,成为了他的臣子。
虽然,这在十六世纪的人们看来,这是一件很稀疏平常的事情。
比如,英格兰国王很长一段时间,作为诺曼底公爵,都是法国国王的附庸,以公爵的身份效忠,法王打仗了,他照样要出兵。
而如果说,要爱德华成为总督后,就要当腓力二世的附庸,那还真是不可能。
而这个总督职位的话,又不能掉到新任奥兰治亲王手里,好不容易将前任亲王弄死,又怎么可能再让回去呢?要是当上了,下来可就难了。
所以,爱德华很是纠结。
于是,议会就出来,暂时性的替代了总督的职能。
如此,争权之事才告一段落。
但,各方势力绝对不可能罢休,这种权利之争,在下个月特别议会开庭之时,开展的更为迅速。
议会这个东西,是平衡各大省份和贵族的最佳工具。
历史上所谓的民主,其实就是贵族共和式的民主,与普通老百姓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当然,它也是制衡君主权利的利器。
当然,之所以成立特别议会,主要是贵族们不想与那些平民们分享权利,不想召开三级会议。
所以,贵族们选择搁置总督,选择联合执政。
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没有君主的国家,在这个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就像是我们无法相像在现代还有奴隶社会一般,只可表达于书本,而不可体会。
于是,总督的选择时间,被规定到了三月二十一号,也是特别议会真正开庭的日子。
而在这一段时间内,爆发了一场报复性活动,就在南尼德兰地区。
布鲁塞尔发生居民叛变,蛇大肆屠杀守军的消息后,驻守南尼德兰的西班牙部队,顿时人心愤慨,激动,害怕,狰狞,不一而足。
安普卫特,作为著名的经济中心,这里的繁荣一直是尼德兰人和外来者津津乐道的,夸赞一直也是它经常遇到的事情。
而这天,为了报复根特协议的签订,也是为了报复和震慑布鲁塞尔叛臣事件的发生,西班牙士兵冲进安特卫普,狂杀滥抢,男女老幼被杀者达七、八千人。
仅仅三天的时间,这个富庶城市一片荒凉,成为了废墟,曾经的繁华如同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如此行动,却丝毫没有震慑住反抗的尼德兰人,反而促使南部尼德兰地区,由几座城市闹事,变成了几乎全体反抗。
怒火席卷整个尼德兰,尼德兰十七省中,就有十六个省宣布独立,反抗西班牙的统治。
并且重申《根特协定》,提出撤走西班牙军队,废除总督的一切法令,重申各城市原有的权利,但是仍旧承认腓力二世的君主权力,
北部各省,基本经营纺织业和船运业,经济发达,资本主义比较盛行。
由于革命的因素,再加上加尔文宗的盛行,北部尼德兰贵族们,依靠着大局,重复英格兰的那一套,没收教会资产,剥夺神父财产进行吞噬。
也就是说,北部尼德兰刚刚落下颓势的天主教,顿时被干脆利落地解决掉了,各个阶层还饱餐了一顿。
且,特别议会还重申,废除天主教的统治地位,加尔文宗得到官方认可,方盛行起来。
而这时,兴起的大批反抗群众,在南方突然地降温起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到底是为什么呢?
“北方各省竟然遵从加尔文宗,肆无忌惮的没收教会财产,性质太恶劣了!”
“况且,他们还制订了税收标准,这该守多少税,都是我们贵族的权利,什么时候轮到别人插手!”
“土地永远是我们的,休想夺走!”
得知北部各省已经开始制定损害贵族旧有权利的事情,南方的贵族们顿时议论纷纷。
对于这种行为,纷纷给予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