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号:   默认

第一百九十二章:心生考校意(1/1)

尚书左已经是次宰相一等的官职,而且在尚书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韦济究竟是如何手眼通天,竟能由一个官场失意的中级官吏,一跃而成了炙手可热的官场红人呢?一系列莫名其妙的变化使得杜甫内心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与难以置信。

但是,这些难以理解的奇事多了,杜甫反而不再纠结于其背后的因由,他的注意力很快就转到了为官一任究竟能做出些什么不负初心的事情上。这背后有人在运作也好,自己交了好运也罢,现在最重要的是,他已经得偿十载以来难以达成的夙愿,便为此也不能空耗了此等千载难逢的机会。

不过,尚书省的吏部郎中虽然品秩不低,但在官吏多如牛毛的长安城里,也直如沧海一粟,杜甫想要有所作为,却并不易。首先,他的头上还有侍郎和尚书,再往上还有尚书省的一干大吏,乃至整个尚书省还有听凭政事堂的规划。

也就是,留给他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多,所谓为官一任要有所作为,也只能是在诸多的条条框框里做好上面派下的差事。然则,现在的朝廷,虽然内外危机重重,但整体的风气却是人浮于事。

诺大的公署中,肯于埋头干事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只在吏部闷坐了三日,杜甫便觉得压抑不已,透不过气来,且对公署中的同僚们也都不假辞色,若有不妥处被他看见,也必然规劝一番。虽然他是好意,但在那些官场老油条的来看,却成了一种冒犯。

只因为尚书省上下都在疯传,杜甫能够从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跃而为吏部郎中,全赖宰相魏方进助力。也就是,魏方进很可能是杜甫在吏部的后台,是以官员们虽然都将杜甫看作一类,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公然为难他。

......

“听那个杜子美在吏部才三日功夫,就已经落了个万人躲的名声,不知中郎将看上了他什么?此人在郎中的位置上,老夫已经替他担了不少风言风语,若想再进一步,只怕不易啊。”

秦晋平素低调的很,很少到政事堂中露头,今日乃》-》-》-》-,是奉了公事才不得已前来。只这一来,就难免要与宰相多几句话,尤其是门下侍中魏方进。老家伙虽然位居宰相,但却在秦晋的面前从不拿捏架子。

别看秦晋只是个从四品的中郎将,但他硬是扳倒了如日中天,威慑朝野的杨国忠,致使新近入政事堂的宰相们都对他颇为忌惮,魏方进自然也不能例外。更何况,他收了秦晋的重礼,正所谓拿人手短,更是要对之客客气气了。

魏方进不明白,像杜甫这种脾气秉性又臭又硬的人,在长安城多了去了,为什么秦晋就看中了此人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今日正好秦晋到正是堂来交涉公文,此时又没有外人,便直言相问了。

秦晋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合适,毕竟他初时的起意,仅仅是改变杜甫求官不成,落魄至死的惨况。现在魏方进问了出来,秦晋便也要自我审视一番了,诚然,杜甫在后世盛名广播的大诗人,更有诗圣的美誉。然则,作诗与施政必然是两回事,比如奸相李林甫,此人不学无术,却有着极强的施政能力,而杜甫到现在为止只在作诗上见长于世人,那么他的能力呢?能不能担负起目下官职,以及更进一步的责任?

这些都是未知数,在经过了最初的冲动以后,现在又经过魏方进的提醒,秦晋觉得有必要将他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加以历练考验,便如烈火试金一般,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很快,秦晋就有了主意,他在政事堂交割公事完毕以后,又去见了同在政事堂的太子。李隆基终于一改此前的作风,不但让太子李亨与闻军国事,还会让他负责一些无关兵事大政的差使。

比如现在秦晋请准太子的这桩差使,便完全在太子李亨的与闻范围之内。

当秦晋出现在太子李亨所在的公堂之上时,太子李亨惊得下巴都快掉落下来,甚至于在他的眸子里还有一丝恐惧划过。当然,这也许是多年来屡屡被天子打压猜忌所致,但凡有掌兵的大臣与之亲近,便会如坐针毡,生怕一个不慎害人害己。

但李亨毕竟已经是做了十几年太子的人,他很快就淡定如初,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秦晋,看着这个他十分看好的年轻人。

“臣秦晋拜见太子殿下!”

秦晋一丝不苟的做足了礼数,然后才在李亨的相请下起身就坐。

“臣此番前来,有一份计划请太子殿下批示。”

李亨心下觉得奇怪,他有资格能够批示的范围很是狭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方面。而秦晋则是领兵的将军,所经手的也都是与军国重事息息相关的,而今让其亲请批示的究竟是什么,他也很好奇。

然则李亨沉得住气,多年来的太子生涯已经将他练得城府似海,轻易不会再人前露出自己的本心。

秦晋没能让李亨猜测多久,在经过简单的寒暄后,便直入正题。

听了秦晋简明扼要的讲述,李亨既恍然,又大惑不解。

“挖洞?还要掩人耳目?”

秦晋正色答道:

“正是!”

“能给我一个理由吗?”

秦晋只了四个字。

“以备不时之需!”

闻听此言,李亨骤然色变,连袍服内的手都不易为人察觉的哆嗦了一下。难道以秦晋的看法,竟好像长安城即将不保一样。不过,他还是忍住了浓烈的好奇心,对此仍旧无比淡然的回应。

“这个理由服不了我,又遑论圣人?”

李亨在大臣们面前,与所有人一样,都是张口闭口圣人。

秦晋又岂能看不出来,太子李亨在装蒜,但他也不揭破,而是将所想和盘托出。

“既然太子殿下有此一问,臣也就不再讳言,但凡战事,未虑胜而先虑败,潼关防线看似无懈可击,但安贼叛军也不是易与之辈,万一哥舒老相公有个闪失,总要有所筹谋才是。”

李亨默然不语,心下却更为震动。秦晋又接着道:“长安百年积蓄,岂是一朝一夕能够转移的?万一真有那么一天,可都便宜了逆贼。”

“住口,此等理由又如何与圣人听?再换一个!”

李亨有些失态,急急的喝住了秦晋的话头。但是,他的内心里对这种法也是有些赞同的,于是只能让秦晋换个理由再。

秦晋苦笑道:“道理是这个道理,太子殿下婉转进言,圣人会明白的。”

堂屋中仿佛连苦笑都会传染,李亨也跟着一脸的苦笑,继而又笑出了声音,指着秦晋道:“好你个秦晋,倒将难题都撇给了我。”

秦晋做了个无奈的表情。

“以臣的身份地位与立场如此建言天子只能是适得其反。只有太子殿下才是最合适的!”

秦晋的这种顾虑没有错,就算天子再打压排挤太子,太子仍旧还是储君,是天子百年后要继承万里江山的最佳人选。因此,也只有太子设身处地的为天子,为李家天下设谋,天子才会有所醒悟。

面对李亨的犹豫,秦晋则继续鼓励和逼迫着他。

“太子殿下,现在的时间不多了,眼看着夏季就要到来,上秋时大战一定会进入白热化,到那时一切便有可能尘埃落定,然则再想后悔却是已经晚了。”

“晚了,晚了?”

尽管李亨对秦晋的建言十分赞同,但他还是难以相信如此煌煌盛世,竟会有彻底坍塌的一天。

“真就到了这种地步吗?”

在李亨看来,大唐虽然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但应该还远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而秦晋今日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个梦幻泡影打破,将李亨彻底从沉湎于盛世余风的假象中唤醒。

秦晋这并非是杞人忧天,虽然现在的情形与原本的历史进程已经截然不同,但最基本的一却没有半分改变。那就是天子的老迈昏聩,与朝廷上下勾心斗角的党同伐异。

杨国忠、哥舒翰、韦见素、魏方进、高力士、边令诚等等这些人,哪个又是省油的灯了?

尤其是杨国忠与哥舒翰,只要天子一日不下决心将杨国忠赶出长安城,长安乃至大唐的天下就一日不得安宁。再者来,就算没有杨国忠,朝廷上的争斗与党同伐异也从来未休止过。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该由谁来为朝廷上争斗不休的局面负责呢?毫无疑问,自然应该是天子。

正是大唐天子李隆基一手造成了这种局面。作为一个御极天下四十余年的太平天子,他深谙为天子之道,若想皇位长期安稳,最好的办法就是平衡之策。

让一股势力去牵制另一股势力,而天子本人则尽可以从旁坐山观虎斗。

比如李林甫,比如杨国忠都是天子为了限制太子的势力发展而故意使其坐大。事实上,这两个大奸臣也的确没有李隆基的信任与重用,他们前仆后继对打压太子的势力上不遗余力。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