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节 赴任(1/1)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清晨第一缕阳光,从窗外的枝叶中,透过窗格洒进秦府的上房之内,秦浩明缓缓睁开眼,却没有着急起来。

温软的床铺,明亮的阳光,窗外团花锦簇,争红斗艳,不知名的鸟儿在啾啾的叫着,极其悦耳。

空气隐隐传来一阵花香,更有一种乡土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

窗台前俏立着一道身穿紧身纱袍的丽影,背向木雕花床上的秦浩明。

一头乌黑的长发并没有太多的修饰,稍显凌乱的随意垂落到背股处。

清风微拂,发梢就沿着那纤细的腰肢,挺翘的隆股间微微荡漾,配合着阳光闪烁出迷离的光影。

什么叫秀色可餐?什么叫家人如画?

这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一幅充满艺术气息的美人画卷,就此展现在秦浩明眼前。

柳如是一动不动的站立在窗前,那迷人娇躯与绝代芳华,却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罂粟花般的妖异魅力,让人一眼看去就舍不得离开。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秦浩明叹了口气摇摇头,堕落了,已经推迟两天了,今天必须赶赴福州。

“秦郎醒了,妾身服侍您洗漱。”

听到叹息的声音,柳如是转过头嫣然一笑,亲自动手去打水并吩咐柔儿准备开饭。

“秦郎,真的如此狠心,不去见见赵小姐啊?总算……总算……不要动了……跟您讲正经……”

柳如是一边帮秦浩明梳头,一边还为闺蜜叶绍梅再次求情。只是前半段还讲得挺利索,后半段应该是遭到咸猪手骚扰。

“相见不如不见!单是你一人为夫都已经对付不了,今后还有婉儿,想榨干为夫守活寡吗?

知不知道几天没锻炼了,现在还腰膝酸软,也不知道能不能赶得了路?”

这男女间一旦突破了那道关系,说起话来也是十分的亲热,以及各种随意调侃。

“呸呸呸……原形毕露,就知道口花花,没个正经,赶紧吃饭去。”

柳如是脸颊绯红,轻捶秦浩明肩膀,转身率先朝厨房走去。

心里却在长叹,看来叶小姐和秦郎真的有缘无分,抑或让秦郎伤得太深,上次连好马不吃回头草都讲出来。

回来这几天的日子里,除了在军营呆了一整天,就只去了一趟临浦书院,和蕺山先生畅谈一上午,其他人一概不见。

其余时间,不是在书房写写画画,就是缠着自己,说是难得的休沐时间,不容他人打扰。想到这里,俏脸又莫名其妙的红起来。

洁白如玉、饭粒分明、散发着清香的临浦当地小米粥,从最负盛名的九里斋买来的小笼包,味鲜汁浓酥嫩爽口的地道烤鹅,清香素雅味淳的冬笋丝……

量虽不多也不贵重,但胜在种类齐全有乡土味道,皆是当地脍炙人口美食,也是秦浩明多留两天的理由之一。

今日福伯和柔儿却是早早吃完,把时间留给即将离别的小两口。

“娘子,临浦书院竣工后,尽量让大家多学格物、兵科、化学、算学。

其他地方学子可能不方便勉强,但秦家村学子必须硬性规定学习。唔,无非威逼利诱,或者学习优异者有补助。”

“选一些身家清白的当地人家女孩,聘为丫鬟,价格给高点,不差那两个钱。这世道,不容易。”

“十月份大婚,物品可能要你亲自去挑。不要舍不得钱,太过寒碜,丢的可是你家男人面子。”

“戚家小姐从宣大过来,估计现在已经到了义务,具体的不是很清楚,最近没有收到斥候汇报。”

……

临行之际,秦浩明絮絮叨叨交代许多事情,柳如是小口吃着稀饭,频频点头,心中既感动又充满临别前淡淡的惆怅。

“为夫吃饱了,准备启程。不要送了,上次你一送都没走成,怎么又流泪,不是十月份就回来大婚吗?”

秦浩明站起来压住柳如是肩膀,轻轻吻了玉人梨花带雨的俏脸,转身拿起准备好的行囊,硬着心肠步履匆匆离去。

临浦相距福州全程四百余里,闽地多山,道路蜿蜒曲折,许多地段纵横交错,在山林间,在峡谷中,在大川里时隐时现。

这样的地形无疑不适合策马扬鞭高速奔跑,毕竟不是紧急公务,无需冒险。

秦浩明和三百亲卫从临浦辰时出发,一直到日暮时分,足足跑了六七个时辰,方才跑完三百余里,堪堪抵达闽清县城。

这若是在北方,一马平川,扬鞭一天足矣。

闽清距离福州尚有百里,之所以选择夜宿这里,那是因为从狐岭开始,官道始终在山间盘旋。

从江岭向下看,只见层层梯田,曲折的线条,山谷盆地中的小河,四周围绕着青山,构成了一幅极美的农村风光画卷。

秦浩明他们站在山头俯视山下层层梯田,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高低错落,壮丽雄齐。

水面和蓝天交相辉映,如诗如画般在画图里点缀着一小撮粉墙黛瓦,分外可亲。

此等美景,立刻让秦浩明当即决定选择这里作为落脚处。

秦浩明的意外到来,让闽清县衙鸡飞狗跳,县令吴明忠手忙脚乱。

他是有接到福州府衙关于两省总督秦浩明近几天在赴任途中,请当地官府密切留意,并报知行程动态。

可哪里知道如此好运偏偏让自己碰到?

于他而言,任何一次接见上司,都是自己的机会。

闽清是下县,人口不足三万户,平常省级官员赴任基本在较大的延平府逗留,从未有在闽清留宿记录。

一方面让师爷派人连夜火速赶往福州府衙,同时安排食宿酒席,一方面自己小跑着赶往县衙前厅,迎接秦督到来。

应该说见面还是友好融洽的,秦浩明虽然知道大明官场黑暗,但他不愿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再说,他现在也不是带着整治福建官场吏治的目标而来。

要动手,也不会从一个小小的县令开始,那无疑是打草惊蛇,也无故丢了自己的身份。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