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钱江大学一贯是理工科强校。这一点从前朝,甚至前清的时候起就是如此,一百多年没变过。
文史政法也好,医科也好,农科也好,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高校大扩招的时候,兼并了省内其余三所大学带进来的。说句门户之见的话,那些专业在钱江大学的待遇,就有点儿像不是亲生的。
这种历史遗留的门户之见,在近二十年里形成了一个惯例:那就是校长基本上都是出自学校最嫡系、学术实力最强大的数科院或者物科院;不是搞计算机的,就是搞力学的。偶尔有一任校长不是这些院慢慢爬上来的,也除非是北大清华空降来的。
潘校长就是一个典型,人家八十年代就是校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九十年代初做到数科院院长,后来再一步步到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潘校长当年在数科院做院长的时候,如今的蔡院长还只是他手下的一名系主任呢,所以两人也算是嫡系的交情了。
校长也是搞数学和计算机出身,在这种场合下自然和邱院士、蔡院长共同语言比较多,话题比较融洽。一行人一路边走边闲聊,走出候机楼的时候,就俨然已经形成了小圈子,说的都是些非数学类专业的人根本听不懂的话题了。
校方派来接邱院士的车,是一辆加长版的轿车,不是SUV,但是也有前中后三排座;潘校长很自然就把邱院士往后排的客位上让,他自己和蔡院长坐中排,前头副驾驶则留给了邱院士一个随身的白人保镖。
车子绝尘而去,其他一行接机的院长教授们一看这架势:得,跑了一趟,就捞着一个握手合影的机会,从头到尾没聊满三句话。罢了,各人坐各人的车,跟在后头呗。
……
邱院士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区区一点后进晚辈的小成果。等闲不放在他眼里。
别说只是几篇《IEEE人工智能》上第三作者的署名,哪怕是第一作者,同级期刊全世界范围内一年也有几千篇论文,邱院士的精力最多也就关注到其中最牛逼的百分之几而已。
多伦多的杰夫辛顿教授虽然和邱院士有过一点小交情。邱院士也不可能一直追着人家的论文出一篇看一篇,所以尽管已经出来一周多了,邱院士还不知道此事。
车一路开着,蔡院长和邱院士融洽的交流着,也没提到“初音输入法对人工智能中深度学习算法的贡献”这个话题。免得被邱院士觉得他们院自卖自夸,只是挑些嫡系的学术成果说说。幸好钱江大学数科院本就是干货十足,非常有料的,不怕没有谈资。
然而,蔡院长终究是做足了功课的。他今天来的时候,随身包包里就带了两本《IEEE人工智能》的期刊,上车的时候故意把公文包拉开,摊出来半截。坐在他旁边的潘校长一眼就瞅到了,趁着蔡院长和邱院士探讨学术前沿成果的当口,潘校长就顺手扯过来翻了一下。
期刊里头。有几页铜版纸被打了褶皱,似乎是起书签的效果,潘校长一翻,自然就翻到了那几篇论文的位置。
“QianJiang-University”的署名人后缀,马上引起了潘校长的注意。潘校长八十年代的时候做过校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对这一块的成果是很亲切的。趁着蔡院长和邱院士某个话题中断的当口,就发问了。
“小蔡,你们院现在在人工智能这块也做得不错么?这个……顾莫杰,是小钱那里新招来的学者?怎么和多伦多大学的深度算法课题组搭上关系的?”
潘校长嘴里提到的小钱,是如今人工智能研究所的所长。比蔡院长低半级。以潘校长的思维惯性,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成果,肯定是对口研究所的贡献呗。
“多伦多大学”、“深度学习算法课题组”,这两个词蹦进邱院士耳朵里。总算是提醒了他。还没等蔡院长回答潘校长的问题,邱院士就插到了话题中去:“是杰夫辛顿教授的课题么?”
潘校长一看名字,笑问:“没错,怎么,邱院士也和杰夫辛顿教授熟么?”
“原先也就一点点交情。几个月前打过电话,当时也是机缘巧合。注意到目前国内有两款软件在设计思想上好像和他一直追求的那种架构很吻合,提醒他关注一下。【ㄨ】没想到这么快就出成果了,也不知道和我那时候和他说的事儿有没有关联。”
文人讲究“一字师”,哪怕一个人写了一首诗,别人只给他改了一个字,只要改得好,那也是师。邱院士只是一个电话点拨杰夫辛顿、指了个方向,按说不算大事。可潘校长和蔡院长此刻正要捧对方,再小的事情,意义都要往重大里说。
捧哏的活儿自然是不可轻忽。
“怪不得他们这么快就有突破了,原来是邱老点拨了他。不知邱老当时提醒他注意的那两款软件叫什么呢?说不定就对上了。”
“叫初音输入法/初音翻译吧。我也是老了,这方面不太用新东西,几个月前和香港科技的朱校长聊天的时候注意到的。”
蔡院长“那就对了——这两款软件就是一个本校学生开发的,杰夫辛顿教授应该是注意到了之后,主动和他联系了,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所以才给挂了个第三作者。”
邱院士终于有些惊奇了:“怎么?初音输入法就是你们学校的人开发的?还是个学生?这东西著作权不是在一家民营企业的么,和校方应该没关系吧?”
蔡院长赧然一笑,把准备好的套话抛出来:“我们这也是响应校方和教育部门提出来的‘产学研一体成果转化’思路么,有些人才,束缚紧了,不好出成果。既然是可以商用的软件,咱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就好了,剩下的交给市场去解决。何况那个学生也不是我们数科院的,我们只能在技术上给与帮助,别的不好多做啊……”
邱院士兴致终于被调动起来了,斟酌了一下,问道:“这两天和优秀师生代表座谈,会有这人吧?”
潘校长立刻打包票:“有!怎么没有。”
笑话,就算一开始没有安排,邱院士一句话,自然立刻就变成了“这个可以有”。真没有也得有。
邱院士摆摆手:“有就好,不过也别为我特别折腾。既然讲究个‘产学研一体成果转化’,就该实打实地看看,光坐报告厅里听能听出个啥玩意儿?这趟回国内,见到国内这一块还是做得死板了。
在美国,人家斯坦福和UC伯克利,跟硅谷的产业界结合多紧密?回到国内一看,不是校办的同方、紫光,就是依托校方的方正;就没几个真正市场导向、自办起来后和大学紧密合作的。这点上,倒是你们钱江大学走在清华北大前头了。”
潘校长一路听了这么多话,就觉得这句贼特么提气。
……
西溪校区,03级法学院的学生正在上“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大课。
一门法学院所有课程当中,名声最臭、仅次于政治课的存在。
无论什么专业的大学生,大一的时候都有一门公共课,叫做“法律基础”。外专业的学生很多不用心上,往往会把“法律基础”视为和马哲毛概一样的东西。这时候,法学院出去的老师们最常用的一句反击口头禅便是:你特么才是政治课!你们全家都教政治课!
在一个教法律的人看来,被外行人视为“和教政治差不多”是一种奇耻大辱:咱学法好歹是讲逻辑,讲推理,能自洽的。你一个外行人拿来和那种根本狗屁不通只能填鸭硬背的课相提并论?辱人之甚,岂有过于此哉?
有志于学法的人,都是想学一点将来谋生立命的真本事的,自然对那些被********轮过整容过的课没什么兴趣。大一下学期所有课,也就这门“法律思想史”最不被同学们重视。
教这种课的老师,一般也是司法考试考不过的LOSER关系户,实在没有别的赚钱的本事,只能来做知识传-销。
顾莫杰大半个学期下来,原本只上过一次这门课。这周他却是没办法,倒不是怕老师挂他科,而是学校要整肃校风,迎接视察,什么都抓得严。再浪费时间的课,也不得不耐着性子上完。
课只上了一半,院学工处的刘洪操刘主任也不顾打断课堂,就直接冲了进来,走到讲台上对教课的老师低声说了一两句。授课老师面色有些不善,却也无可奈何,转过脸去任由刘洪操施为。
“03级2班顾莫杰,赶紧准备一下,外面有校车等,去紫金港校区。”
顾莫杰一愣,站起身,看了看授课老师。老师别过脸,硬着声音说:“刘主任有正事儿要你去,你就去呗——剩下的同学别起哄,我们继续上课。”
可惜,场子哪里还镇得住?全院学生都知道今天是学校接待邱院士视察的日子,顾莫杰在这个当口被叫走,立刻引来了无数揣测。法律思想史的老师拿着教鞭虚张声势了好久,都没能把窃窃私语的声音压下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