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江南征兵忙(1/1)

这种相持和暂时的平静,让人们误以为战争,已经凝固在华北的一九三七年八月初,只有唐秋离和已经到了北平的日军大本营总参谋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以及有名无实的华北派遣军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心里明白。

表面的平静,是为了孕育更猛烈、更致命的一击,双方已经是斗红了眼,獠牙已经沾满了对手鲜血的狼,绝无罢手的可能,战争之门一旦开启,除非一方倒下,否则,没有关闭的可能,何况,这点儿损失,对于实力雄厚的大日本帝国来说,不过是略伤皮毛而已。

而载仁认为华北首战失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情报渠道不通畅,独立师二十多万人马,就埋伏在北平近郊,我们却一无所知,还以为对手只是支那杂牌部队二十九军,结果吃了大亏,载仁看出了七七事变当夜失利的真正原因,其中虽然不乏为老友香月清司开脱的意思,也是一语道破实情,这个家伙,能做到大本营总参谋长的位置,却非浪得虚名。

随后,他协调大本营情报本部,把日军特务系统之外的“梅、兰、竹、菊”四大特务机关中的“竹”机关总部,由上海秘密迁往北平,建立平行于日本北平特务机关长小林多喜二系统之外的另一套情报系统。

他给“竹”机关现任机关长安倍三的命令是,专注于搜集有关唐秋离和华北独立师的所有情报,我要知道他的一切,破获独立师在华北的情报网络,斩断独立师的情报来源,希望安倍君能成为支那魔鬼唐秋离的命中克星,期待你的好消息。

唐秋离知道日军增兵华北的全部消息,独立师的情报系统,覆盖东北和华北,却不知道,载仁为了对付他,专门安排了一个特务机关来搜集有关自己和部队的情报,这是一条看不见的暗线,迟早会让唐秋离吃个大亏,而他在华北的战绩,也被写入民国战史。

民国战史所称,日人侵华,蓄谋已久,首先挑衅于北平宛平城下,我国不堪忍受,奋起反击,国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唐秋离将军,帅虎贲健儿,华北三战,皆重挫日人,使其损兵三十余万,日酋更是多人丧生,斩日人南侵之野心于平津地区,保黄河以南之国土免于日人涂炭,唐副委员长居功至伟,遂以此战而名动天下。

唐秋离却是有苦自知,华北加上东北鏖战二十余日,独立师所属各部,损兵一个半旅,将近两万人,而且打的都是部队骨干,老战士,独立师的起家部队,包括东指刘铁汉部损失的将近一个多旅,整个独立师系统,有三个半旅的部队,失去了战斗力,元气大伤,不得不调回太行山黄崖洞根据地休整。

反观日军,损失三十多万人,迅速增兵至一百一十多万,还增加了大量的技术兵种,其战争动员能力,使唐秋离深为警戒,日本是蓄谋已久,而国府是仓促应战,光是兵员的素质,就差着一大截,除了独立师所属各部队,武器装备,也远远落后于日本。

再加上日本裕仁天皇无可比拟的号召力和煽动力,日本国民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和武士道精神,日本举国总动员,极为容易,反观今日之民国,蒋委员长名为全国领袖,实际上,各地方实力派,各揣心腹事,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阳奉阴违,都想趁着乱局捞一把,远的不说,山西的阎长官,自己和日军鏖战的时候,也没见他伸手帮一把。

唐秋离是以一家之力,对抗日本举国之力,首战大获全胜,是趁着日本人不了解自己的底细,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便宜,以后的仗,恐怕没有这么容易打了。

扩大部队规模,建立一支能同时应付几面战场的部队,和大量高素质的后备军,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他请示南京蒋委员长,鉴于目前部队的兵力,已经远远落后于华北的日军,而华北各地兵员潜力,以近枯竭,我部拟在全国各地招收新兵,增加与日军抗衡的实力。

所需经费及武器装备,如国府确有实际困难,可由北平军分会自行解决,笑话,在蒋委员长的地盘征兵,等于挖人家的墙角,没有老头子的同意,你能带走几个人,光是戴老板那伙子人,就让你肉不疼心疼。

他也不好意思让老头子出人又掏腰包,解决这些事情,以独立师目前的家底儿,一点儿问题都没有,还有句话他思考再三,没有对蒋委员长提出来,就是山西阎长官哪里,除了三十几万晋军,最起码还有十五万人至二十万人的兵员潜力。

可那是阎长官手把捂摁的私人地盘,铁打的江山,别人多看几眼,老汉都能拔枪相向,以蒋委员长的高超手腕,呼风唤雨的本事,琢磨了好几年,也没有插进去一脚,好不容易有了中共红军东征渡黄河的机会,八个师的中央军,紧赶慢赶的到了山西地面儿,却被阎长官利用当打手,和中共红军打个你死我活,最后也没能站住脚,白忙活了一回。

自己在他嘴里掏食,先不说阎长官的反应,那不明摆着是让蒋委员长作难吗?而且那老兄的浑身上下都是心眼儿,算盘子扒拉得贼精,一个不慎,别着了他的道儿,还是等日本人发动下一阶段攻势,把这只日本狼引到他的家门口,吃了他的羊,叼走了他的孩子,他该着急了。

那时候,就由不得他了,上门儿求自己帮忙的时候,再提条件也不迟,唐秋离的考虑很正确,阎锡山还没有感受到日本人的切身威胁,有华北独立师在前面挡着,他乐得看热闹,只要日本人不进山西,管他和谁打得地暗天昏,只要别动我老汉的一根柴草就行。

蒋委员长接到唐秋离请求在江南一带征兵的电报,知道他说的是实情,戴笠的军统局也没闲着,有关日军大本营往华北战场大量增加兵力的情报,源源不断的送到他的案头,这里面固然是戴笠军统局的本职业务,也是他为报答唐秋离那一封至关紧要的信,解救他于张学良和杨虎城枪口之下的救命之恩,有渲染的成分在里面,不过,这可是帮了唐秋离的大忙。

军事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蒋委员长拿出唐秋离的电报,征求各位军事委员会成员的意见,没有想到,持反对意见的竟然居多数,他们的理由是,唐副委员长现在所统辖的兵力,已经超过一百五十万人,远超过华北日军的兵力,而且据有黄河天险,再无增兵的必要。

何况,此次征兵的地点,全都在内地,一旦施行,会对内地的兵源潜力,造成影响,将来江浙一带,一旦有大规模战事发生,现在的部队,补充都来不及,唐副委员长的用心,值得商榷?

敢情,这些军事委员会的要员们,把山西阎锡山的晋军部队,山东韩复榘的鲁军部队,都归到唐秋离的名下,这样算起来,可不是一百五十万人之多,蒋委员长却是心如明镜似的,这些军事大员,他们的根都在江南一带,那个人都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唐秋离在江南征兵,无异于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

还有一点儿说不出的小心思,如此年轻的唐秋离,在华北的赫赫战功,让这些自诩为军中宿将,领兵多年,却没有什么辉煌战绩的军中元老们,心生嫉妒,巴不得有机会拆台,说实话,自己也曾经对唐秋离的要求产生过怀疑,要不是戴笠的情报,还真不知道秋离面临的压力。

唐秋离名义上领兵百万之众,一直把军权视为立足之本的蒋委员长,更是深知其中三味,阎锡山和韩复榘的部队,唐秋离指挥得动,就是用不了,那两个人,把兵视为自己的命根子,占地盘的本钱,哪里肯拿出来和日本人拼命。

原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战斗力,也是在那明摆着,唐秋离真正能用得上的,就是独立师的十几万人马,面对一百多万日军,确实是力不从心,提出征兵的要求,也是情理之中,要是唐秋离在华北垮了,一百多万日军,蝗虫一般南下的情景,让蒋委员长不寒而栗,他的立足之本江浙一带,必将不保。

所以,面对各位大员的反对意见,蒋委员长拿出了戴笠的情报,戴笠的情报很详细,连日军每个联队的实力,指挥官的姓名等,都完整的写在上面,数字最有说服力,众位大员们不吭声了,他们心里明白,蒋委员长拿出这份情报的意思,现在的唐秋离,在蒋委员长面前,有求必应,有的时候,不求都主动给,自己再打横炮,得罪的不仅仅是唐秋离,还有蒋委员长。

这次会议之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面对全国发布总动员令,号召有为青年,参加部队,抗击日本军,这也就意味着,这是一次面对日本空前压力的全国战争总动员。

给唐秋离的电报,是蒋委员长亲自拟写的,“秋离,你之处境,我以全部知晓,华北战局,系于你一身,干系重大,各部队现不得征召新兵,唯优先华北独立师,至于所需之军费和装备,我以令财政部长宋子文,军政部长陈诚,先按二十五万人所需准备,可放心,中央一力支持,蒋中正。”

于是,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参军的热潮。

(未完待续)V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