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8章一战中的美国
第1028章一战中的美国
到了4月8日,德国总参谋部向威廉皇帝报告称:“列宁已经顺利回到俄国。他干的确如我们所愿。”7年夏季就有英,法、俄反间谍机构探明这个情况。临时政府掌握了这个动态,但是没能力立即予以处理。
4月16日列宁一回到俄国便发布了其著名的“四月提纲”,其中宣布俄国第一阶段的资产阶级已经结束,现在的任务是立即做好向的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的过度做好准备,也就是要从资产阶级的手中把政权再次夺回来,这就和中国那些黑道上的火并一样,他要来个“黑吃黑”了。
对于德国方面来说,他们少了一个东方的敌人,至少是在一战中,不过那得看他们的代理人如何的表演了,看他能不能真正的把政权拿到自己的手中了。
不过威廉二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代理人不是不喜欢权力,现在他没有拿到手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完蛋的太快了。不过这也不错,既然是“黑吃黑”那就更好说了,让“临时政府”的人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到一起,我们到时再一下子就把给它拿到了自己的手中来了。不过“黑吃黑”也要有水平才行的,那得要让对方把东西放到一起时才能下手的,否则你不是鸭子孵鸡白忙活吗?
列宁积极地准备着他的夺取政权的行动,他手下的一些人也走到了前台来了,像是斯大林、托洛斯基、莫洛托夫等人,也站在他的身边,
现在我们的目光从欧洲越过大西洋看一下美国。始于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年底,交战双方依然势均力敌难分难解。但到了7年,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政府却是改变了立场,直接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同盟国的作战。美国为何会改变“中立”立场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远在欧洲,但对美国南方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战争爆发时,南方经济急转直下,由于英国对中欧列强的封锁,使美国南方的棉花无法进入欧洲大陆市场,南方农业的相对繁荣时期就此告一段落,致使南方人对协约国表示强烈的不满。
甚至在美国即将宣战时,南方的许多知名人士还力谏威尔逊总统保持中立,这种态度并非完全出自地方偏狭主义和对经济的考虑,它还直接反映了南方人强烈的反托拉斯冲动,国会议员克劳德?基钦和参议员詹姆士?瓦尔达曼都认为美国没有必要卷入这场战争。
只有那些大型的商业财团,他们才会急于要发战争财,南方的一些议员反对总统的战备计划,甚至投票反对宣战,瓦尔达曼就是由于抨击战争而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南方人虽然对这场外邦战争持怀疑态度,但最终还是参与了这场战争,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露n理上,南方的白人都与大不列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国就是利用了这种联系,他们从南方购买了大量棉花,为美国的参战作出了一些贡献,从传统上来说南方具有悠久的军事历史,是一个好战的“地区”。7年的战争号角又一次在南方掀起了爱国主义热潮,田纳西州自愿应征入伍的战士阿尔汶?c?约克,他就具体代表了南方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持的态度。
战争初期他从宗教的角度反对战争和要求推迟战争,但后来却成为美国最出色的战斗员,由于南方人传统上对联邦中央集权和大公司经济垄断的不信任,他们想方设法让南方在政治经济方面不受战争的危害。
在基钦的领导下,南方议员们制定了一项税收政策,向高薪阶层课收重税,他们说服联邦政府把大多数军事训练营地建在南方,与海军签署合同,给南方的造船业带来生机,他们还居然在由政府控制商品价格的时代里,使棉花摆脱政府的控制大涨其价,促进了南方经济的暂时繁荣。
联邦政府还出资在南方建造炸咬,化学品厂,硝酸盐厂和堤坝等,间接促进了战后南方水电业和化工业的发展,从而加速改变了南方的经济结构,这种局部的经济繁荣孕育了战时的乐观主义,人们开始对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最贫穷地区的南方刮目相看。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影响到南方的人际关系,数千名南方人离开狄克西到外域服役,数千名外地人来到南方接受训练,这种人员调动虽然削弱了南方的地方偏狭主义,但也造成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种族关系的紧张,战争期间私刑频频发生,大批黑人从南方乡村迁至北方城市,即本世纪著名的黑人大迁移。欧洲移民的中止和兵役制的实行,造成北方工业廉价劳动力短缺,到1920年大约有100万南方黑人移居北方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变迁,南方妇女也在政治上获得了选举权,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后果之一
既然美国的人民反对战争,那美国为什么还要参加战争呢,但是政治家却是为美国参加战争准备了充足的理由,不过总的来说就是以下几点:
首先的理由就是密电事件:7年3月1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布了一份德国外交大臣发给德国驻墨西哥公使的密电,这份密电被英国截获并破译后,转交美国,内容是yin墨西哥参战,如果美国由于潜艇战而对德宣战,墨西哥就与德国结成反美联盟,作为参战的报酬,德国答应帮助墨西哥夺回新墨西哥等三州。密电公布后,美国舆论大哗,反德情绪骤然升温。
其次就是经济利益,自19世纪莫始,美、英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而美、德之间的矛盾则日益增长。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竞争对手。到4年,美国在拉美的投资为17亿美元,德国为9亿美元,直追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