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一章你猜猜(1/1)

尽管很多人都私下里在抱怨做官很苦。又很累,但正如路静适才所说的那样,在如今的太平天国政府的官员队伍之中,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像韩慕岳那样,宁愿一直坚守着自己认为是最合适自己的岗位上,禁得住“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金钱”的吸引,还有那能够令人“光宗耀祖”的高官的诱惑。

在中国,自从有了“官”的这个历史之后,无论是在哪个朝代,多少年以来,不管是只知道埋头苦读、自视才高的“有文化者们”还是整日里脸朝黄土背朝天、大字也不识一个的所谓的“碌碌之人”可以这么说,所有的中国人,如果你叫他在三百六十五行中选择一个他最喜欢的职业,那么答案肯定就只有一个一当官。

可国人为什么偏偏这么喜欢当官的这个职业呢?

有人说,国人之所以会那么的喜欢当官,或者说是愿意从政的理由,是因为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当官者的权力高度集中。虽然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其本身并不可能给自己创造巨大的财富,但是,在很多的时候,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却是可以直接参与到资源以及财富的分配之中去的。也就是说,官当的越大,手中的权力越集中,好处和实惠也就会随之而增值。

另外,当官或者从政,在国人的眼中,历来就是一种摔不破、砸不烂的铁饭碗。用后来的更现代的话来说,那就是缺少一个良性的退出机制。这也就造成了许多的人,除了会做动嘴儿的官之外,再叫他干别的,那可是就什么都不会。

也就是说,中国人喜欢当官,一是因为当官后可以靠权力腐败发财,二是因为实在没有其它的本事了,这才会选择去当官。

其实,这样的论断似乎并不完全。

官的这个职业,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充满无限美丽的大众情人 并非都是因为当官可以腐败,或者是拼命也要去当官的人实在是没本事。

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隐藏在丰华文化之中,繁衍了千百年的那些泛着极度腐恶臭气的文化糟粕。

这就是多少年来一直都在强烈地影响着国人的生活定位的所谓“官本位”文化。

“圣人”曾云:学而优则仕。而到了宋代,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则更是堂而皇之地出现了影响极为广泛的少儿启蒙读物之中,就更明确地指明了一个人在其人生的路途中,所应该走上的那条“光明坦途”

人要读书,而读书人十年寒窗,所为的,就是最终要求得一个功名,要出人头地,只有成为了官,你才能有真正的社会地位。

在眼下的太平天国政府,虽然已经制定和采取了不少的很是严酷的举措和手段,以防止官员们走向腐败和堕落,以至于不少的官员“怨声载道”但千百年的文化积淀,还是或多或少地要存在和影响着其中的一部分人。

与不愿为官者相反,这些人依然对做官、做更大的官痴迷若狂。因为他们在他们的心里,始终有着这样的一种的念想,之所以他们现在感到很苦,也很累,还很是像个“孙子”可绝非是由于当官的职业不好,而是因为自己的官当的还不足够大。

于是,这就又引出了另外的一个问题,在国人的官员们之中,他们最喜爱的职位是什么?

对,是要当那种上面无人管,下面却可以任由自己随便管的官。当然,类似这样的官也只一个”那就是皇帝。

不要以为他们都是要去争着抢着地要当一个国家的中兴之主的,更不会像那个到霉蛋儿皇帝崇祯那样,纵然自己的确无能,却总还会整日里苦着自己,去搞什么注定是一事无成的励精图治,最后把孤零零地悬挂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很有一把子骨气地去为大明的江山殉葬。

这些梦里都想当皇帝的主儿,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去追求超人的高待遇,还有赶都赶不走的高福利。这些个东西,都是有了碗里的,还要再想锅里的,怀揣着银子,还想去换金子”总之一点,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才可以。

当然,这些物儿,也有他们这么去想的道理,既然当官真的那么不好,那你天朝政府在选拔官员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奖勤罚懒,为什么论功行赏?

既然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念头,又感觉自己在工作中实在是没有几把刷子,整不出“惊天动地”的大功绩,来为自己的升迁铺路搭桥。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只有了一个吧结上官,尤其是要能巴结上“手眼通天”或者本来就是“一片天”的大上官,那才是一劳永逸。

然而,在太平天国政府,这样的机会似乎并不多。别的不说。就说这无论是哪一级的地方政府的财政,都不准设立接待费用支出的这一项,就要了那些想巴结上官的东西们的命。

好不容易盼到了上官的到来,却没法儿用公款服侍上官。

有人或需要为这些人之路了,你傻啊。难道你的脑袋被驴踢了不成,你不会自掏腰包?

这个也难。因为天朝政府在此之外,另还附加了一项明文规定,甭管你的官多大,走到哪里都得自己管自己,根本就不能吃请、收礼。

当然,聪明的人还会说。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上有政策,咱们就给它来个下有对策,只要有人在,啥变通的方法就都能想出来,要知道,咱们的国人,那可不是一般的聪明的人。

可问题是,在天朝若是举报官员贪腐,那是有真金白银的奖励的,这就麻烦大了。

你当官的可以为贪小便宜,吃点儿,拿点儿,难道你敢保证你周围的人就没有也想“贪点儿小便宜”把你出卖了去换奖?

谁都知道,十个。指头有长短,不会一般齐。在天朝政府的这类规定最初颁布之后,总还是有几个“聪明人”会“愿意”去以身试法的。

比如某位官员在下“基层”公干的时候,据说是曾经“很为难地”去吃了“盛情难却”的下属官员,自费安排的一顿“绝对谈不上是很像样的便饭”

当然,据说是在吃完了之后,下属官员还一再叮嘱当时作陪的几个。同僚,对外千万要说,这顿饭是上官学习林委员长和郑总理的样子,自掏腰包请的他们,不过就是对他们的工作以资鼓励而已。

但没想到的是,就因为这么一点儿的“小事”结果是,吃请的官员轰然落马倒地,请客的官员又咬着牙从腰包里再掏出十倍的饭钱,变成了当地内务部的反贪基金,继而又进了举报者的口袋里。

你猜猜,这个举报者会是谁?

打死你也想不出来。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