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终生难忘(1/1)

嘉靖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是今年春闱新科会士们终生难忘的日子。

因为今天大家要进皇城参加殿试。

今天这场殿试相当于给大家排名次,一旦名次排好。一甲头三自然毫无例外地进翰林院。另外,过得九日,还得朝考决出六十六个庶吉士人选。

进翰林院的也就六十九人,其他三百余人也都是陪太子读书,走个过场而已。因为会试成绩在其中占决定性因素,因此,除了派名靠前的百余人外,其他人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就算后面两场考试考砸了,也不失为进士之位。

依旧是卯时,天将亮未亮的时候,三百多新人在礼部官员的率领下,由今科头名案首会元申时行打头鱼贯进入午门。

不,未来的翰林院编修内阁首辅申时行现在还叫徐时行。

在这里,历史好象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改变。据周楠所知,申时行在今年的春闱中并没有中会元,只不过是在殿试之后被皇帝钦点了状元。至于真正的会元是谁,史料上因为没有记载,周楠也无从知晓。

这个申时行还好乡试的时候没有拿第一,否则,那就是继成化年首辅商相公之后又一个大三元了,那又是何等的荣耀。

今日殿试对朝廷百官来说是一件好事,这地方已经被会士们占领了,大伙儿自然也不用过来上早朝,天气尚凉,在家睡懒觉多痛快。

“看来,今年的状元人选已经定了。”在周楠身边,一个考生低声说。

周楠心中好奇:“定了吗,谁呀?”

“还能是谁,自然是走在最前头的徐汝默。”那人看了看申时行,眼神且羡且嫉。

其实,殿试入场顺序并不是说会元就得走在最前头。有的时候是按照姓氏笔画顺序,有的时候则是按照省份一省一省的新人顺序进入。

今日申时行被安排在最前面领头,显然朝廷已经认可了他是一众会士之首。

又有一人插嘴,小声道:“徐汝默敦厚君子,又拿了第一,朝廷点他为状元,难道不可以的吗?”

“也是,徐时行本就是苏州名士,得状元也没有什么话好讲,谁叫咱们技不如人呢?”那人叹息一声:“今日是个欢喜的日子,可我们这些走在中间两头不靠,最是恼火。”

“是啊!”身边的人都低低叹息。

听他这么一说,周楠立即明白。其实,今天这一群会士总体来说分为四个档次。最高档次自然是以申时行、王锡爵他们为代表的可以竞争一甲前三的精英中的精英。二等则是前一百名有望考进翰林院做庶吉士的人。你也别小看庶吉士,将来可是有资格做宰辅的,比如大名鼎鼎的张居正。

最差一挡就是拍在后一百名的像徐养大那样,翰林无望,估计考完这两场就要派去六部观政三年。实习期满,直接下到地方做个七品知县。至于将来的在仕途上能够走多远,全凭造化。但因为没有翰林身份,头上始终横亘着一张透明天花板,一个知府到头。运气好,或许可以当一两任没多少权力的省布政使然后退休。

这群人今天就来是开开眼界的,无欲无求,当做一次旅行。毕竟,以他们将来的成就,将来能够进皇城见到天子的机会估计也不多。

最尴尬的就是周楠他们这种夹在中间的考生,努力一把或许能考中庶吉士。但有更大可能是滑到最下面一档去。

几个人小心地议论起来,惊动了礼部的官员。

他们回头看了一眼,想要呵斥,可看了看周楠,却闭上了嘴巴。

礼部是徐阶的基本盘,里面大多是徐首辅的门生故吏。现在的礼部尚书严讷好象和周楠关系密切,周大人倒是不好惹。

哎,周大人啊,你就不能小声些吗,不要让咱们为难啊!

走在前面的徐时行回过头来,责备地看了正在说话的同年一眼。

几个进士不痛快了,狠狠地盯回去,口中小声嘀咕:“神气什么呀,这不是还没点状元吗?”

申时行是个老实人,顿时脸一红,将头转开。

见他拿大家没办法,众人小声地笑起来,越发放肆起来。

一边慢慢地朝前走着,大家一边低低地讨论起今科殿试的题目。

“对了,你们可知道殿试的考题?”

“国家纶才大典何等要紧,如何能够提前知道,李年兄你是在开玩笑吗?”

那个叫李年兄的人翻了个白眼,心道,你装什么装,有意思吗?

大约是感觉气氛被刚才着人搞得没意思,一个贡士笑道:“还能是什么,听说是关于理财和赋税的,这事朝堂诸公都知道,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是听说过,小生也准备了一阵子。”

“如何准备的?”

“还能如何准备,好好作文,反复修改。”

“呵呵。”

“赵年兄你呵呵什么?”

赵年兄:“你这是闭门造车,我问你,文章虽然最要紧?要言之有物,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富国强兵策,你写一堆子曰诗云又有什么意思?在下不才,为了准备这篇文章,通过一个父辈从衙门里借阅了五年的档案细心揣摩。”

“文章终归是文章,讲究的是义理辞藻,你又不是宰辅,如何治过同你又有什么关系?文章取士,关键是你的文章要写的漂亮。”

两人不服气,小声争执起来。

周楠小小地吃了一惊,这殿试还没开始,几乎所有考生都知道要考什么了,这……过分了啊!

也对,这殿试确实不那么要紧。

又走得一段路,正小声骚动的队伍突然安静下来。

原来,不觉中大家已经走到保和殿前广场。只见脚下全是无数的方砖,身边是各式各样吓人石刻的龙、狮子、蛟,皇家和朝廷的威严扑面而来,震得众人战战兢兢。

广场上早摆了二十行矮桌,桌子后面放着锦墩。每行有桌十几张,恰好让考生们坐满。

桌上放着小香炉,燃着一烛贡香。桌左是肉食篮,桌右是文房四宝篮。

不用问,这是殿试考场,还是露天的。

古人作文都用毛笔,书写速度慢。一篇时务策至少八百字,要想将道理说透,怎么也得两千来字。因此,殿试通常会考两三个时辰,午饭就地解决。

周楠抬头看了看天,没有太阳,天阴着的,风有些冷。

等下别落雨才好。

在真实历史上,殿试遇雨的情况也是有的。在清朝的时候,通常会将考场搬去太和殿东西两庑,后来直接设在保和殿中。

不过,明朝的制度更是严格,殿试固定在广场里,风雨无改。

况且,现在是春天,雨水就算落下也就是朦胧细雨,也大不到什么地方去。到时候,大不了给大家发雨伞好了。

忽然,保和殿外鼓乐大作,钦定正科殿试的监试官员列队分两行走了过来。这些官员,都是当朝正二品以上的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戴着黑色的进德冠。为首的正是内阁学士李春芳,后面还跟着严讷,都是老熟人啊!

三声净鞭脆声声响起,就看到保和殿前卷过一股朱红色的风,当朝天子的依仗走了过来。辇上端坐着嘉靖皇帝,向山呼万岁的考生们摆手致意。

帝辇上了保和殿,两列大臣才缓步从殿两侧台级通过,集中到大殿前,又是一阵“万岁”声,嘉靖坐了龙墩,微笑着看着众考生。

鼓乐声中,考生们都激动得浑身发颤,就连一向沉稳的申时行也是满目泪光,紧紧地捏着拳头。

奏乐的那群乐工也都是老熟人,出自神乐观。

周楠心中不觉感叹,这泥马都认识啊,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完全没有惊喜啊!

音乐收。

监试太监陈洪高喊:“读卷大臣奏题喽!”

首席读卷官,吏部尚书天官呈上殿试早已经拟好的殿试题目。

殿试题目一般都由各部尚书、内阁阁臣及翰林学士出,出好之后,临考的时候,皇帝再圈一道。

周楠心中好奇,抬头看去。只见皇帝提起朱笔在上面一圈。

陈洪接过去,转交给吏部尚书。

“读卷大臣拜谢圣恩喽!”

只见走出八个读卷大臣来,在皇帝驾前立定,然后三叩九拜。

“读卷大臣宣誓喽!”

考官们齐声唱读韵文,唱的是什么也听不明白,反正很能唬人。

只听又是一通炮响,监试大臣高呼:“颁题喽!”

就看到一张黄帛拿在一个大臣的手上,黄帛遮住了他的脸,只露着乌纱帽:“时务策一道,夏秋两税正统体要策!”

果然是这道题,不但周楠,就连其他考生面上都露出笑容来。

“今科殿试题目简直就是公开的秘密,不知道是历来如此还是嘉靖有意制造政治热点,或者居多吧?”周楠这么想。

自己去山东的调研正好用上,文章作出来自然是有理有据,数据翔实。

“说不好,庶吉士有了。”周楠心中突然有种难言的激动:“谁说会试名次不行就不能点翰林?如果都这么排名次,还有殿试和后面的朝考做甚?”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