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章 小小柴扉(1/1)

英国公说,等尚书令的酒醒了,便失了先机!

李元婴去也不能去、留也留不安心,想了想终于说道,“好吧,还真是这么个理儿。但李大人,你的人可一定要去助力,不然,仅凭着本王手底下这几块料,断然不成。”

三人议定,在永宁坊关闭坊门之前,两边人在街口汇合,给高峻来个措手不及,抢了人便走。

只要王府的人证——法曹陈蕃和典签崔简一出了高府,估计着高峻早上再入朝,也就无处发力了。

到时,李元婴带人速离长安回福州,什么事也不会有。难道高峻还能追到福州去?

事不宜迟,英国公和雷州刺史李志恩马上起身,两方面人手集齐了,要各到永宁坊街口汇合,抢了人再撤出。

在王府大门外,福王动情动色,对李志恩说道,“刺史大人的高义,本王只要今日脱了困境,是不会忘记的。”

李志恩道,王爷不必这样,我们君臣还不都是让高峻逼的!

“对!都是让他逼的!”李元婴咬着牙说。

英国公李士勣和雷州刺史李志恩匆匆走后,务本坊街口又来了一驾车。

车外是六、七骑护送着,为首的竟然是一位女子。

李元婴站在那里瞧着,马车渐渐到了近前,停在了滕王府外。

此时天色已不早了,马上安排人去永宁坊正是当时,可是不早不晚,来的是什么人呢?

李元婴打量为首的女子,先吓了一大跳,她不到二十岁的年纪,模样居然有些像郑曼,她跳下马来冲李元婴万福了一下,说道,

“奴婢是永宁坊高府管家的妻子,雪莲。有事见福王殿下。”

“找本王什么事?”李元婴疑惑不定。

“我们老爷说,今晨上朝时,恰巧有福王府两位王官到访,一个是法曹参军陈大人,一个是典签崔大人……”

“高大人要怎么说?!”

雪莲道,“高大人具酒待客,不想三人都喝多了,直到此时两位王官还人事不醒。但再晚了,坊门便要关闭,尚书令怕王爷担心,让奴婢先将他们送回府上来。”

李元婴将信交将疑,不知她说的是真是假。

而对方已经勾勾手,随来的几位护卫,从车上抬下了两人。

陈蕃和崔典签醉得像两只死狗,李元婴也不说令手下接一接,他们只好一边一个,将两位王官横摆在福王的脚前。

“你们高大人可真好客,为了我两名王府官到访,连朝都不上了,真够给本王面子。”

管家夫人说,“高大人感谢王爷美意,拿些酒出来不算什么,而且他还有一件要事,务必让奴婢转告王爷。”

李元婴看这位高府的管家婆,在这样的暗淡光线下仍是难掩清秀之姿,越看越像那个崔简的夫人郑曼。

王爷伸手请道,“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不然显得本王失礼了,雪莲夫人可入我府中说话。”

雪莲道,“王爷,不必了,高大人所说之事十万火急,让奴婢就在这里说与王爷听。”

她说,福王在子午峪、箭射金焕铭一事,想来陛下及太子殿下都已知道,但尚书令在有司并未看到福王入京的宣诏。

李元婴有些吃惊,永宁坊的事情刚刚有了眉目,这件事就显得急迫了。

一位亲王兼任的刺史,私离辖地福州、千里迢迢地跑到长安来射箭凑闷子、连朝中大臣都知道了,陛下那里总得有个严厉的说法。

“尚书令有什么话说呢?”李元婴急切地问道。

雪莲道,“我家高大人说,王爷此行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王爷如不速速拿出计议来,恐怕不大好说啊。”

李元婴额上立刻就见了汗,要依雪莲之言,总有几句真话是出自尚书令之口,那么自己要怎么应对?

不过高峻打发着她送人回来,便是表明了不与滕王府为难的意思。李元婴问,“高大人可有什么良策么?”

雪莲道,“王爷可连夜赶往献陵。”

献陵,是高祖的陵寝,位于渭南荆山西部。李元婴当时便明白了对方的意思。而且这的确是个好法子。

李元婴去献陵,那是去祭祀父亲,如此的仁孝之举,即便私入长安是逾制而动,但脸面上和情理上就好看多了,皇帝总不致冲他吹胡子瞪眼。

福王李元婴点了点头,“嗯,替本王谢谢你家高大人,真是一招妙策!那么本王这就连夜准备一下,明天一早,便起身前往。”

雪莲说,“王爷不妥,高大人说王爷最好连夜走,明天一早陛下可能会问到王爷,但那是最迟的了。但极有可能、马上便会有宫人来问王爷呢!”

李元婴一看天色,急三火四地招着手对手下道,“还他娘地愣着什么呢!没听雪莲夫人说什么?马上给本王备马,去献陵!”

手下连忙行动,而李元婴不住地催促,“快点、都给本王快一点,再晚了城门便关拢了!”

雪莲暗乐,心说高大人可真行,把一位拿定了主意、到高府找岔子的亲王连夜赶去了城外,而且还像去赴宴,急得像什么似的。

她连忙告辞,带人回永宁坊。

不得不说,高峻的这个主意正是不错,难怪李元婴急成了这样。

他感觉,如果自己此时便已在献陵,那么不但长安之行的什么错处都可能一笔带过,而且还极有可能受到皇兄的勉励。

此时,他便将刚刚离府的李志恩忘到脑后去了,尚书令既然已经表达了充分的善意,谁还会没事找事、要你们去推波助澜?

天色已不早,注定他们不能再有什么摆排场的功夫,李元婴只带了二十名随从,匆匆离府往东边的大道上驰来。

他们要出春明门到城外,只要今夜不被关在城里,那便是有理之人!

到春明门时,城门官已在准备着、吩咐人落锁,李元婴的手下离着大远便喊着,“暂——缓——关——门!王、王——爷——出——城——!!!”随后,二十几骑蜂拥而出。

城门官差点闪了腰,抱怨道,“这是哪位王爷抽风!”

……

永宁坊,雪莲匆匆返回时,坊正正组织着关闭坊门……

荆山,绵亘数十里,与骊山南北相望,陂陀拥护,有如屏障。

东端面有汉太上皇——刘执嘉的万年陵,西端是献陵,两陵之间分布有四十多座藩王、嫔妃的墓葬。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三尊宝鼎于荆山之阳,象征天、地、人。”

《帝王世纪》云:“大禹铸神州九鼎于荆山。”

秦穆公、秦孝公、汉高祖、汉武帝都曾到此祭祖,而强盛的汉唐王朝,根脉都在这里,这是其他任何一座山所无法企及的。

献陵位于长安正北方、偏东位置,有上百里的路程。

李元婴带人从城门缝里挤出来时已经不早了,手下人建议,“王爷,我们已然出了城,不怕让人关在城里了。我们是不是在附近先找家驿馆住下,明天起个大早……”

李元婴瞪眼道,“胡说!与其起大早,本王大晚上的跑城外来做甚么?祭奠先皇帝、要的便是个诚意,岂是做给人看的?!”

福王像个孝子一般、带了二十几人遇店不宿、紧赶慢赶,到达目的地时已经半夜了。

高祖陵,是贞观皇帝依照东汉光武帝原陵的规格修筑的,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四门各有石虎一对,南门外矗立着一对高大的华表和石犀,规模宏大壮观。

负责看守此陵的,是献陵署官员,丞是个从七品下阶、宣义郎。

按着有关的规矩,献陵的外城一到酉时末便关闭了,等福王李元婴赶到时,办公、食宿均在内城、外城之间的这些人,连梦都做过了第二遍。

手下问,“王爷,我们宿在哪里?”

在陵园区是没有客栈的,连野店都没有。

而他们连夜赶来,本是为了表示孝道,那么大半夜的、去砸献陵的城门像什么话!

李元婴此时后悔也不行,吩咐就到左近的山沟里搭个柴棚子、先住下。反正只是半宿的光景,好熬。

二十人建座驿馆不现实,但搭个柴窝棚跟玩似的,半个时辰就好了,而且此处离着目的地不远,一出山沟便到了。

半夜起了山风,刮着光秃秃的树梢像口哨似的,李元婴一缩脖子,钻了进去。

虽然里面地方很小,四面漏风,却只有四个人有幸随王爷到柴棚子里面去睡——还须在外围给福王挡风。

而其他的人只好靠着柴屋外头、在背风的地方倦缩着坐下来。

不好形容啊,总之,见过冬日的寒风下、挤在墙跟底下取暖的几只鸡什么样,这几个人便是什么样。

李元婴瑟缩在柴棚里,寻思着自己是不是让雪莲这娘儿们给诳了。

他让手底下人往身边挤一挤,又腾出点地方、再放进来两个手下,大家挤在一起,慢慢的,李元婴身上就有点暖和了。

不知睡到什么时候,他们便让什么动静给弄醒了。

几个人揉着眼睛爬出来一看,太阳初升,山沟外已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地站了好些大内的金甲禁卫。

不远处,献陵的方向正演奏着庄严的豫和乐,那是皇帝祭奠先皇、天神的乐曲,以黄钟为宫,很容易听得清楚。

但他们马上就被控制起来了,李元婴跳着脚说他是亲王也不行。

如此盛大的活动,从离着献陵这么近的山沟里、揪出二十几个鼻涕拉虾、头上、身上沾满了干树叶的人来,还都带着随身的家伙。

马上飞报禁军头目!

今天是冬至,阳气回升,历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天子不听政,在这天要接受群臣朝贺,举行祭天、祭祖大典。他专门从翠微宫赶到长安来,寅时(凌晨三点)即起,沐浴更衣,到献陵时太阳方升。

福王李元婴被带到皇帝面前,皇帝骑马而来,问他,“听说你东市斗犬、子午峪射箭,玩得可好么?”

李元婴在他皇兄面前一点脾气也不敢有,答道,“陛下,臣弟是有些放荡了,为赶上今日之会,提前抵达长安,无诏未敢惊拢陛下,但日间也真是无趣的很,因而……”

皇帝哼了一声道,“你还知道无诏!”

李元婴抽了一下鼻涕,回道,“陛下,臣弟为了不晚,是在昨夜里便赶过来的……”

这句话起了作用,也绝非有假。

皇帝的脸上总算有了些和蔼之意,“尚书令也说福王是连夜出城的,朕很欣慰你孝心可嘉,入班吧。”

李元婴偷眼往队伍里看去,果然在大臣行列里找到了尚书令的仪卫,正中间有个不足三十的英俊官员,剑眉朗目,也不看自己。

他暗自吃惊道,“幸好听了他的话连夜出来,不然等早上再出城,可就不好说清了!”

……

大典结束后,銮驾回城。

冬至,除了奏报祥瑞,诸州一般不会上表说什么公事。

太乐令设乐于朝殿之上,先有两队宫伎翩翩舞入,立于正南、朝向御座。尚舍局在大殿上摆设所有够级别上殿的众官座位。

文官三品以上座位摆在御座东南,面向西;武官在御座西南,面向东。

而有诏入京的都督、刺史三等以上,座位在后面、又高又窄,人靠在那里像是站立着,象征着外官心系边疆公务,坐也坐不安稳。

太官令负责摆置升殿众官员的酒樽于东、西两厢,通事舍人将要负责引领着没有资格上殿的官员,进入殿下次位。

而皇帝此时已改服通天冠、绛纱袍,由西门挑帘出来,在御座就坐。太子出东门就坐。

有一名典仪站在东阶上,待皇帝在御座坐稳后跪奏,“奏请诸公、王等升殿。”

又有侍中朗声奏道,“不违制!”

皇帝点头后,侍中在东阶面向西,高声道,“按制请诸公、诸王升殿!”

典仪官原话往下传,阶下赞者又往下传,在升殿诣者的引领下,三品以上王公大臣们举步进入东、西阶就坐。

光禄卿在阶下跪奏:“臣,光禄卿陈孝军,奏请陛下,赐群臣上祝!”

侍中高声道,“不违制!”

光禄卿退下,尚食局的一名正七品的直长,把斟满的一樽酒捧给赵国公长孙无忌,他是一品上公,由他引祝。

长孙无忌上前接了酒樽,往御座方向进前三步,将酒樽授予殿中监,殿中监接酒樽,步至御案前放好。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