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独角戏(1/1)

第五百七十七章 独角戏

从洪武皇帝朱元璋大规模营建南京城开始,就决定了这座城市的基本格局:外、内、皇、宫四层,构成一个同心圆,就好像摊开的大煎饼一样。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口的逐渐增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其中最主要的扩张就来自于外城。

现如今的外城,早已不是局限于城墙之内,观音门之北、聚宝门之南都已成为人口密集区域。

每逢战争到来,那些居住在城外的数量庞大的人口就会蜂拥而入躲避战乱。

但是这次大战,却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形。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外敌入侵,更不是打着“清君侧”旗号的内战,仅仅只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

为了争权,长平公主带着大军打回来了。

公主殿下在事实上执掌江南这么多年,就算是把这南京国都说成是她的也不算很夸张,殿下怎么舍得把这座城市打烂了呢。

所谓的战争就是长平公主在向太后示威,战争的规模一定会得到很有效的控制,说不准明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战争就已经结束了呢。

更何况,公主是带着李大帅的兵打回来的,那就更加的不用担心了。

这座虎踞龙盘之城之所以能够存在,完全就是拜李大帅所赐。当年的大旗军为了保住南京,杀的惊天动地打的气壮山河,就算是全天下都舍得,李大帅也肯定舍不得让这南都宁城遭受战火的蹂躏。

大旗军的军纪不必多言,据说那些学生兵更加的纪律严明,不存在骚扰地方虐待百姓的事情。事实上,就算是在交战的情况下,学生们也没有进行任何封锁,民众依旧可以自由往来……

所谓的战争,其实就是两个女人在吵架而已,那是皇家的家务事,和老百姓无关。

这就是底层民众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无所谓。

和民间平和的态度相比,朝堂之上则恰恰相反。

当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确实把文武百官吓的够呛,最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李吴山反了!

这李吴山要是造反的话,这大明朝的天就真的要塌下来了。几乎所有的大臣都是考虑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若是李吴山真的打进城来,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呢?

指着李吴山的鼻子破口大骂,历数他“枉顾成皇帝信赖之恩”“私废烈皇帝托付之效”的罪行,然后被恼羞成怒的李吴山一刀砍了脑袋,这样的做一定可以挣个“死节之臣”的好名声,但却肯定会丢掉性命。

在李吴山大军进城的那一刻,就把脸一抹主动投靠过去,然后上一份劝进表,说不得会捞一个“从龙拥立”之功,这一身的富贵荣华也就顺理成章的保住了,只是名声不怎么好,毕竟大家都是大明朝的臣子,主动投靠了李吴山必然会留下骂名。

随着更多消息传来,人们渐渐知道了战争的“真相”,以上这两个让人为难的选择顿时就失去了意义,为数众多的文武大臣根本就不必做出艰难的选择:因为李吴山根本就没有反。

虽然李吴山的兵把王师杀的凄凄惨惨,但是这事吧……真的和李吴山关系不大,至少李吴山没有反叛大明朝的意思。

因为那些学生兵是长平公主带过来的。

长平公主为什么会攻打大明朝的中枢核心呢?

当然是因为太后一连串的夺权举动彻底激怒了她,这才让公主殿下做出了破釜沉舟的举动:借李吴山的兵弄出了一场“兵谏”之事。

在这些官僚的心目当中,太后和公主反目成仇是早已注定的事情,彻底爆发出来也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这确实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但太后太过于操之过急,而且她做事的手法实在太糙了。

虽说太后和公主主政的基本格局是永王时代就已经定下的章程,而且长平公主在事实上掌控局面,但这必然无法长久。只要太后继续隐忍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则五年多则十年,兴武小皇帝的年纪渐长之后,肯定会亲政。到时候太后主动退出,把权利全都归还给万岁,不仅可以表现出很好的姿态,占据道德和道义上的制高点,而且还能落下一个很好的名声。

连皇帝的亲妈都退出政坛了,作为皇帝姑姑的长平公主还能继续把持朝局吗?到了那个时候,仅仅只是利用舆论压力就能逼着长平公主主动退出了。

足够的耐心,是一个政治家必须基本的能力,太后显然严重缺乏这样的能力,她太心急了。

欲速则不达,终于激起了公主的强力反弹。

长平公主也是那么好招惹的么?

从复隆朝开始,长平公主就已经在事实上掌权了,中间又经历了整个永王时代,满朝文武当中尤其是最近这十年才蹿升起来的官员,有一多半是长平公主提拔的。太后才刚刚掌权一年多,就想把长平公主一脚踢开,实在是太天真了。

靖南公黄得功固然是一大助力,而且肯定会对太后鼎力支持,有了军方的支持就可以肆无忌惮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能说明太后的幼稚。

黄得功是太后的娘家人,但太平公主也不是单打独斗,她的身后还有一个永王和一个李吴山呢。

永王的态度不用说,肯定是比较倾向于长平公主的。至于说李吴山嘛……

从长平公主还是一个黄毛丫头的时代算起,就已经和李吴山和大旗军相熟了。大旗军效忠的是崇祯皇帝而不是新朝,会倾向于谁这还用说吗?

虽说这是天家的家务事,李吴山不好直接插手,但是长平公主亲自带着兵杀回来,那就是另外一码子事情了。

李吴山还老老实实的待在北边呢,杀回来的是长平公主,怎么也说不上是造反了吧?

至于说清君侧,那就更加的谈不上了:长平公主本身就是实际掌权的人物,至少也算是半个君上了,哪怕她打出“平定内廷”“铲除外戚”的旗号,都能勉强说的过去。

虽说太后代表着皇帝本人,但是总永王时代开始,皇帝就已经成了一个象征意义上的东西,早已不是当年那种言出法随的九五至尊了。

太后的脸色本就白皙,现在更是白的吓人,但她的调门依旧很高,就好像是在尖叫一般:“冯固冯大人,当此朝廷为难之际,你就不想说点什么了吗?”

冯固冯大人,是京卫指挥使司的右同知,相当于是南京卫戍区的三把手军事长官,因为一把手和二把手都已上了城墙,这防卫之事就只能找他了。

学生兵们都已经打过来了,你这样的武官怎么还可以装聋作哑一言不发呢?

“臣早就说过,不可开战。”冯固说的理直气壮:“只是太后一意要用兵马,终导致如此局面……”

早在战争打响之前,高起潜就已经和冯固有过正常的沟通,把“实兵操演”的准确区域和具体经历全都告诉了他,而且用的官方渠道,这就等于是事先知会了朝廷。

大家都知道这是展示武力的意思,却并没有太当一回事儿:李吴山兵强马壮天下无敌,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儿,根本就不用借机展示武力大家也不会招惹他。

反正高起潜已经说的和清楚了,军演就是军演,会严格限制在江北,绝对不会过江。那就让李吴山随便折腾吧,反正他也过不了江。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学生兵竟然真的过江了,而且是打过来的。

这到底是高起潜失职还是他故意欺瞒,真的说不好。不过呢,关于高起潜的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

既然学生兵已经打过来了,朝廷应该怎么办呢?

当时的太后曾经征求过这个军事长官的意见,当时冯固说的很明确:“熟视无睹即可!”

学生兵过江了,朝廷最好紧闭城门坚守不出,这种手头乌龟式的战术根本就不是出于军事角度考虑,而是完全出于政治考量,初衷还是为了太后好。

我就是不出去,你能把我怎么样?若是长平公主率兵主攻攻城,就失去了道义上的合法性。而且那又不是她的军队,而是他从李吴山处借来的,时间一长,光是舆论上的压力就扛不住。

虽然大家都知道大旗军能打,但却没有人相信这区区几千人就可以攻破天下第一雄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嘛。

但是太后却没有听从这个过于保守的意见,而是果断下达了反击的命令,结果……

只用了不到一个下午的时间,京卫司三分之一的人马就被击溃了。

直到这个时候,众人在终于知道了这些学生兵到底有多么能打,至少不必当年的多铎弱小。

如此一来,就更加验证了冯固那个保守建议的正确性:当初我就不同意开战,是太后一定要打,现如今只用了半天的时间,京卫司就不敢出城野战了,足以证明当初的我是多么正确!

太后原本是想寻求来自朝堂上的支持,结果这场朝会却变成了“问责大会”,一个一个沉默不语,无声的表达着对太后的不满态度……

到底有多少人是支持太后的……这个事儿真的说不好。

尤其是见识了学生兵那恐怖的瞬间爆发力之后,原本一些摇摆不定的人也开始选择远离太后阵营了。

事情是明摆着,这既不是什么外敌入侵又不是什么灭国之战,完全就是内廷的家务事闹腾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就算是长平公主攻破了这巍巍南京,又能如何?

大家已经在长平公主的手下当官这么多年了,很多人还是她一手提拔起来的,就算她真打进来,还不是要使用原本人马来治理天下么?

无论这场战争的最后结果是什么样子,也不管谁胜谁负,都不耽误大家伙的富贵前程,该做官还是做官,该管事的照样管事,何必要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主动出战?那不等于是把长平公主往死里得罪吗?

其实不管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是这么想的,连军中的将士也是同样的思维:甭管谁输谁赢,到了最后必然要在谈判桌上解决。就算是打输了这大明朝还是大明朝,皇帝还是那个皇帝,谁也不会傻到为了一件无所谓的事情去拼命的地步。

这根本就是你们姑嫂之间的家务事,最好还是局限在你们这两个女人之间吧,千万别把大伙都牵扯进去。文武百官和阵前将士也没有那个闲心去掺和这种破事儿,也没有人愿意给自己找这样的麻烦!

于是乎,这场战争就真的成了太后的独角戏。

别人可以撒手不管,可以隔岸观火的看热闹,但太后一定会竭力争取。

反正已经撕破脸了,索性就一竿子到底拼个你死我活好了。

“陈爱卿啊!”太后点了陈茂的名字:“你意如何啊?”

这个时候的陈茂相当的尴尬,他又能说点什么呢?

只怕是说什么都不好,只能装聋作哑一言不发,就这样还落了个里外不是人呢。

“原本是内廷之事,却弄到这般兵戎相见的局面,是非朝廷之本意。”太后尽力做出一副苦口婆心的样子:“永王在位之时就时常提起卿家之能,卿又素得殿下器重,总不能置身事外吧?”

事情已经到这种不可收拾的局面,你陈茂总不能再当无事人了吧?

永王在位的时候,就和倚重你这个人,长平公主和你的交情非常的不错,已经到了言必听之计必从之的地步,你又是李吴山的人,总应该表一下态吧?

这个时候,不管陈茂说什么都是错的,所以他只能做出一个很谦恭的态度将皮球踢到了太后的脚下:“太后若有差遣,臣必遵从之……”

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样做可以了吧?

“哀家与皇帝的意思呢,就是让陈卿出城一趟,去问问公主殿下的意思,笑话已经闹出来了,总应该有个收场才好。”

“臣遵旨。”

让陈茂出城去问问长平公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如何才能尽快结束这个让全天下人看笑话的尴尬局面,这就是太后的意思。

其实这是太后的一记虚招。

遣走了陈茂之后,太后马上又下了一道旨意:“全城死守,以待黄公!”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