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李岩脱口而出道:“佐摩银山!”
施凤来抚须笑道:“不错,正是佐摩银山,这般好东西留给倭国,简直是暴殄天物。依着咱们那位皇帝陛下的性子,不握到自己手里怎么可能甘心?
退一步讲,就算是没有这佐摩银子,只怕陛下也会先取倭国而后南洋诸藩或者西方的那些个蛮子们。”
李岩迟疑道:“倒也不见得吧?”
施凤来好奇的道:“说说看?”
理了理思绪,李岩回道:“所谓的佐摩银山,已经日渐枯竭,现在已经没有多少银子产出,便是倭国,也要陷入缺银子的状况,否则那德川幕府又何至于闭关锁国?
由此可见,攻下倭国,反而不如先行攻下南洋诸国为上,毕竟南洋诸国产粮,大明这几年天灾极多,打下南洋也可用于储备粮食。”
施凤来笑道:“你说的倒也没错。不过依着为师得到的消息来看,自万历三十年间起,这佐摩银山的产量虽然一年更比一年少,可是里面铜的产量却又多了些。”
施凤来说出了铜多了些之后,李岩基本上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
大明缺不缺银子?
表面上看来,肯定是缺银子的,但是实际上,大明从来就不存在缺银子的情况。
只是这些银子没在国库里面,反面存在于民间豪商的手里面。
如果不是强汉之时给这些豪商们的教训太过于深刻,只怕早就有人琢磨着放高利贷给朝廷了。
而崇祯皇帝在正大光明的收起了商税之后,区区的银子对于朝廷来说自然不再是什么问题。
就像是户部尚书郭允厚,虽然成天喊着国库空的能跑老鼠,但是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这话就是喊给皇帝听的,以防皇帝陛下一拍袋再搞出什么事情来。
真实的情况就是,国库里的银子不说堆积如山,起码像辽东这种规模的战争再玩上几回都很轻松,根本不像是天启年间那样儿是真的空到能跑老鼠。
在这种情况下,倭国有没有什么银矿,对于大明来说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在全世界的银子都不停的涌向大明的时候,银子这玩意还是什么稀罕物不成?
但是铜就不一样了。
银子不稀罕的后果是铜开始稀罕了,不提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铜这种好东西,光是民间对于铜钱的缺口都已经足以让任何人感到头疼了。
至于说崇祯皇帝在崇祯元年就喊出来的制造纸币代替金银的口号,到目前为止也只是看到了一点点儿的曙光,距离真正的完全取代,估计还得有个十年二十年才行。
甚至于又是一个有生之年系列。
毕竟宋有交子,大明也有宝钞,可是宝钞这玩意儿,它的信用度不行啊。
自行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立国以来,大明就始终面临着一个问题——缺铜。
缺铜是个很大的问题,比缺银子还让人头疼。
朱元璋一合计不对啊,老赵家和老铁家同样缺铜,他们却玩出了交子和中统交钞这些个好东西,自己没道理不能这么玩啊。
于是宝钞这种好东西就应运而生,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
洪武二十二年,大明朝廷又发行小钞五种,即拾文、贰拾文、叁拾文、肆拾文、伍拾文,票面幅面较小。
等到朱老四上台之后,一看这玩意有搞头,拿些纸就能把金银铜等等的好东西都换回来,所以干脆禁止民间用黄金、白银买卖交易,只能用宝钞和铜钱。
这么玩的后果是当时确实爽了,尤其是刚刚立国的时候,朝廷在百姓间的信誉还是杠杠的,所以这玩意还能得到百姓的认可。
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朱重八跟朱老四这爷俩儿属于马上皇帝,在经济学这方面是相当的不靠谱,宝钞的滥印滥发也就成了可以预料的事情。
到了正统九年的时候,米价涨到宝钞一百贯,连官员们都不愿意接受的宝钞已经基本上可以宣告拿来擦屁股了。
等到了正德年间,宝钞就已经废止,不再发行。
宝钞废掉的结果就是民间再一次的缺铜,不光是民间缺铜,官方更缺少这玩意。
如今突然间发现倭国有这么个好地方产铜,那崇祯皇帝能放过倭国不要?
而且就算是不考虑铜的问题,假设明军可以从天下的各地替他们心中伟大圣明的皇帝陛下抢到足够多的铜,那海洋这个因素也由不得崇祯皇帝不考虑。
陆地上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危险到大明的势力了,最强的建奴已经被怼的北迁奴尔干以北了,剩下的就该考虑一下海洋的问题了。
毕竟澎湖还有大琉球都被红毛夷人占据过,而红毛夷人的装备看起来也挺先进,大明还跟他们买过一些回来“研究”。
再加上这些年锦衣卫也不消停,四处把一些能说人话的红毛夷人给弄回大明然后就莫名其妙的消失不见,这些原因加一起,也足够施凤来判断出崇祯皇帝的目标是打算搞那些西夷了。
而要搞西夷,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桥头堡——不能因为倭国靠北而忽视他的地理位置。
倭国、琉球、大琉球、南洋诸岛加起来,这就是最好的前置基地,能够把战火拒之于大明的国门之外,这种地理位置不好好研究一下,那只能说五军都督府的那些人都是废物。
显然,五军都督府的那些家伙们现在被军功给刺激的欲仙欲死,天天都在琢磨着上哪儿搞事情,怎么可能放过倭国这么好的位置。
至于说原本规划的莫卧儿那边,施凤来倒是没怎么放在心上。
原本大明往建奴卖福寿膏这事儿虽说是处于保密状态,可是施凤来身为原来的大明内阁次辅,再加上目前正在倭国大肆的贩卖,所以对辽东那边的情况可也是清楚的。
眼下建奴被逼着北迁,而原本卖到建奴的福寿膏却没有分配到倭国来,那么到哪儿去了?
很明显,不是卖给那些红毛西夷,就是卖到了莫卧儿那边。
至于说路子,施凤来显然不认为连倭国的佐摩银山的情况都能摸清楚的锦衣卫会没有路子把这些东西卖出去。
等到莫卧儿上上下下跟建奴一样都迷恋上福寿膏这种好东西,再想要怼死他们,付出的代价会小到让人不敢相信。
再结合倭国的佐摩银山现在正在大量产铜的情况,施凤来有足够大的把握断定崇祯皇帝会把目标放在倭国。
就算不是,自己这一次回京述职,也可以再劝一劝皇帝陛下把目光投向倭国不是?
想到回京述职这事儿,施凤来又黑着个脸对李岩道:“说起来,这一次倒是你亏了,被派到爪哇那地方,可不如留在倭国。”
李岩倒是看的很开:“想必是陛下有什么其他的安排吧?”
施凤来道:“估计是英国公的死带给陛下的触动太大,想要让为师能回去颐养天年,还有温体仁估计也是一样儿。以后的路子啊,倒是要看你和那个叫沈颢的小家伙了。”
远在大明京城的崇祯皇帝确实如施凤来所料,正在合计着是不是向倭国下手。
原因也如同施凤来所预料的一样,第一岛链这是个好东西,必须得控制在自己手里,还有就是倭国的石见银山,现在被称之为佐摩银山,这么个产铜的好地方。
崇祯皇帝合计的是怎么样儿把宝钞这玩意的信誉给重新提起来,或者说重新发行的纸币怎么样儿才能够保证信用。
新发行的纸币最好的保证信用的方法就是国库有多少的金银就发多少的币纸,然后再用劣币驱逐良币的手段把银子和铜钱给赶出市场。
但是前边儿有老赵家玩过的交子,铁木真家玩过的中统交钞和中统元宝宝钞,大明玩过的大明宝钞,早就把纸币的信用给败的一干二净了。
都搞不懂那些个大佬们为什么一穿越回去就想着玩纸币,这玩意是那么好玩的?
是不是真把张小花说的那句“把经济学家弄去当木匠也不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这句玩笑话给当真了?
自己从穿越之初,天启七年的时候就不惜把全国的票号什么的给干掉,为的不就是谋划这点事儿么。
如果不是自己手里有厂卫,后来又弄到了军权,这事儿带来的影响估计能让自己提前十几年挂到煤山的老歪脖子树上去。
至于现在么,自己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自然可以推动一下这个事儿了。
头疼的关键点还是在于信用两个字。
怎么保证这玩意的价值?
发行面值为一百贯,理论上来说就可以当成一百两银子使,可是这玩意的信用要是不能保证,那估计和蒋校长发行的纸币也没什么区别,到最后别搞的连津巴布韦币都不如,那才是真的搞笑。
还有就是怎么保证这玩意的流通?难道说要强制百姓使用?
除了铁木真家这么干过,剩下的还真没有谁这么干。
而且强制流通带来的第一个恶果就是会影响到这玩意的面值——无限贬值,直到最后擦屁股都嫌硬的时候,这玩意就可以再次停止流通了。
这两点,也正是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聪明人,纸币却一直没有流通起来的原因。
至于说其他的穿越者最为关心的防伪技术,崇祯皇帝反而不怎么关心——票号的防伪技术再加上自己知道的那些防伪技术,估计已经能做到难为伪造了。
而且在锦衣卫的高压之下,如果还有人敢于伪造纸币,那自己也只能送他们九族上路了。
但是这个事儿吧,把温体仁和郭允厚一起找来商量也没商量出个结果来。
名声这种东西,臭起来容易的很,好起来可就很难了,而想要臭了之后再变成好的,那就是难上加难了。
崇祯皇帝甚至于想过把从洪武年间到正德年间所有发布的宝钞全部回收兑换——原本已经停止流通的废纸都收回来兑换了,这皇家的信誉总是有了吧?
但是温体仁下一句话就把崇祯皇帝的设想给击的粉碎:“敢问陛下,自太祖高皇帝年间至正德年间,朝廷一共发行了多少宝钞?尚有多少存之于世?如何杜绝伪造的宝钞混进来兑换?”
而且温体仁提出来的问题显然不止这么点儿:“新发的宝钞就算是保证了信用,如何防止他人伪造?一旦有人铤而走险,百姓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到了假钞,又该如何处理?”
郭允厚也再一次发挥了自己老抠的本色:“启奏陛下,国库之中的存银,不足以支撑兑换这许多宝钞,便是加上未来三五年的所有赋税,也未必能兑换的起。臣请陛下三思。”
崇祯皇帝也麻爪了。
原本想着豁出去老本也要把这事儿给办成,但是光一个信用保证的问题就卡住了后面的所有路子。
但是就此放弃,回到以前玩银子和铜板的老路上去,崇祯皇帝又不愿意——打从天启七年就开始折腾如今已经遍布大明各州县的那些个所谓银行网点该怎么处理?
毕竟打从崇祯元年起,这些网点一直在户部的管理之下承担着放贷的伟大业务,如今是专门放贷还是关门大吉?
总之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让人头疼的想死。
本着不甩锅的美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这种程序猿思想,崇祯皇帝干脆问道:“两位爱卿有何看法?”
面对着崇祯皇帝甩过来的锅,温体仁想要把胡子全薅光以表示自己接了,但是没接住,郭允厚也是同样儿的想法。
但是没办法,崇祯皇帝是皇帝,所以他可以任性,可以随便甩锅,但是温体仁和郭允厚则是不得不把这个锅给接下来。
思虑了半晌之后,温体仁才道:“陛下恕罪,臣一时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不如臣回内阁之后与诸位大人一起商议?”
点了点头,崇祯皇帝道:“温爱卿回去后自与内阁和几位部堂大人商议,回头上书给朕。”
等到温体仁和郭允厚退下去之后,崇祯皇帝才把思绪从纸币上面拉了回来。
该见一见胆大妄为的李吖子那个小娘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