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章:不可同日而语(1/1)

逍遥江山 !( )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所有的事务都没有改变的,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选拔郡和封国的官吏:呆板而言语钝拙、忠厚的长者,就召来任命为丞相史;说话雕琢、严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斥退赶走他。

日夜喝醇厚的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到曹参不做事,来的人都想说话。来到的人,曹参就把醇厚的酒给他们喝,一有空,官员们想要有话说,曹参又让他们喝酒,喝醉以后才离开,始终不能进说,认为这是常规。相国官邸的后园靠近官员的住处,官员每天饮酒唱歌呼喊,曹参的随从侍吏厌恶他们,但不能对他们怎么样,就请曹参到园中游玩,听见官员酒醉唱歌呼喊,随从侍吏希望相国召来他们制止他们,曹参竟反而取来酒设座唱起来,也唱歌呼喊跟他们彼此呼应唱和。曹参见到别人有小过错,一心给隐藏遮盖,相府中没发生过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岑接替了萧何做了相国,却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

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

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

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

惠帝想了想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

惠帝又想了一下说:“您好像不如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自从汉惠帝对曹岑再没有怨言,而曹岑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就是史称“萧规曹随”。

此时朱瞻基有些恍惚的看了一眼李浚,迟疑的道:“孤不明白李大人此话何意?“

李浚道:“殿下以为汉王与成祖皇帝相比何如?“

朱瞻基正色道:“皇爷爷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岂非汉王可比?“

李浚道:“殿下好眼力!”顿了顿又问:“汉王实力与当年成祖相比如何?”

朱瞻基心道:“皇爷爷以藩王造反夺取了皇位,对藩王多有顾忌,登基后鉴于前朝之失,对控制藩王极为重视,或以谋反等罪名,分别削去他们的封爵、属官、护卫,取消统领驻军的权力,最初的几位势力极大的藩王,都被削得损失惨重。而边境上的藩王们,更大多被迁入了内地。比如辽东,宣府等边境地区的王爷,更几乎无一幸免,哪怕保留爵位,也要挪地方。这样的后果,一是巩固了朝廷权力,但更深远的后果,作为边境重地的辽东地区,防务大为削弱,从此都要靠当地部落镇守维护,即便是这样,皇爷爷当年还是不放心,对于存留的藩王们,更是极力削减力量,各地藩王的武装,被想方设法削减。藩王干涉军务乃至地方zhen务的现象,更是明令禁止,发现了就抓。在那以后,朝廷对藩王的禁令越发严苛,甚至藩王们不但不能与官府结交,更不许从事士农工商之类的行业。连出城郊游都要被监控。这样的王爷比起祖父当年领兵数万,自不可同日而语?“

“不能比?“朱瞻基轻声道。

李浚颔了颔首继续道:“殿下以为当今圣上比建文帝如何?“

这一下朱瞻基并没有意外,而是目光明亮了起来,想了想道:“建文帝柔仁,但不善用人,所用之人不过是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人矣,此三人皆书生,仓猝行削藩之计,不知兵事,当年皇祖爷爷单旅孤城,利于战不利于守,利于合不利于分。如果建文帝当初下令山东、河北诸将各拥众数万,凭城坚守,年深日久,皇祖爷爷实力弱小,胜一仗败两仗,又一直逡巡在河北、山西狭窄地带,熬过一阵熬不过两阵,军队人心最终会轰然瓦解,又何来四年靖难呢,如今的天下怕轮不到父王来坐了?“说到了这儿微微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父王幼年即读儒家经书,生性仁厚儒雅,沉静好文,言行识度,很早就知儒家治国之道,以聪慧仁德著称,虽是如此,但父王并不懦弱。奉命居守北平期间,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父王能文能武,单是这一点,建文帝就比不了父王。

再说,父王这一年来,所展现的政务宽仁的政务能力,先是赦免建文帝时的旧臣和皇祖爷爷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籍;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了一些大臣的官爵;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辅政;修明纲纪,废除古代的宫刑,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其次,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下令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珠宝采办,以减轻百姓负担;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

最后,崇尚儒学,褒奖忠孝,并善于纳谏。使得朝政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在科举制度上,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规定了取中比例为“南六北四”,综观这一桩桩的大事,父王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岂非那建文帝可比?“

“殿下所言甚至?”李浚由衷的赞了声,道:“当今圣上,仁厚不失柔弱,乃千古明君也?“说完看了一眼左右,压低了声音道:”汉王不比成祖,当今圣上也不是建文帝,试问殿下,汉王若效仿成祖结果如何?“

这话有些大胆了,但朱瞻基此时知道对方是想告诉自己一个态度,随即压低声音道:“必败无疑!“

李浚见朱瞻基说此话一脸的自信,暗暗点了点头,心道:“果然是好圣孙啊?“

“既如此,微臣又岂会明知是死,还有扑上去呢?“李浚同样一脸正色。

这一下朱瞻基放心了,点了点头道:“难得李大人在汉王的淫威之下,还能心系朝廷!“

李浚扫了一眼城门道:“眼下汉王多有行动,微臣已经探出,汉王近日已约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以济南为应。又分散弓兵旗,令真定诸卫所,尽夺傍郡县畜马。并设立五军都督府,看样子是有所行动?“

朱瞻基吃了一惊,心道:“想不到汉王动作这么快,山东都指挥靳荣都被他拉下了,难怪这些汉王府的护卫会如此嚣张跋扈?”心头虽惊讶,但多年的皇太子生涯,早已让他变得处事不惊,喜怒不形于色闻言只是嗯了声,道:“多谢李大人提醒?”

李浚道:“这是微臣的本分!“顿了顿道:”此地是汉王的地盘,殿下还是早些离开才是?卑职虽丁忧在家,但汉王对卑职信任有加,殿下可以跟随卑职出城?“

王振暗笑道:“可刚才?“

李浚道:“殿下放心,他们一定弄个清楚了微臣与汉王的关系,定不会为难与卑职,卑职的马车便是最安全的地方?”

^^^^^^^^^^^^^^^^^^^^^^^^^^^^^^^^^^^^^^^^^

第一更送上,请围观!

...

...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