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机会(1/1)

第五百零四章 机会

因着颖王查出当年给先储君定罪的人证物证都有问题,值得商榷。

如此一来,当年的铁证如山便开始动摇,让人开始怀疑当年先储君一案根本就是有人蓄意诬陷,而目的自然就是那个储君之位。

颖王便上了折子,请求重审当年云寰一案。

颖王先站了出来,朝中便也有附和之声。

既是有不少人都跟着上折子,自然皇上即便心里不乐意,也是一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到底是关乎一国储君之死,并非小事。若当真是冤案,哪里能置之不理。

倘若贵为储君都能被人诬陷而死,何况寻常百姓乎?

就在皇上还在犹豫之时,宫外却忽然有许多学子跪求皇上重审云寰一案。

众口一词的自然就是,尊贵的储君尚且会冤死,又让无权无势的百姓情何以堪?

与其说那些学子是在关心当年云寰一案,不如说是在质疑当今吏治,质疑各地衙门不能为民做主,导致许多冤假错案,使得百姓没有公道可言。

苏琬给云炫送茶去书房的时候,便同云炫和沈冀在议论此事。

“说来奇怪,这背后一定有人在推波助澜。”沈冀皱眉。

他觉得一切都顺利的出乎他的预料,好像一直以来就有人在背后推着事情在走。

信王忽然被皇上关押,再之后潞王和信王过去的很多事都一下子就被翻了出来。

似乎是有人早就准备好了一切,就等这样一个机会,彻底的将信王和潞王拉入深渊。

对于他们而言,这当然算不得坏事,可心里却还是觉得怪怪的,唯恐事情最终波及到他们的身上,将他们一道扯入深渊。

如今牵扯出先储君一案,外面却一下子就传开了,似乎传开的太快,太诡异了。

虽说眼下此事在朝中不是秘密,可这些朝臣出了宫是不会乱说的。

那些学子到底是谁安排的。

“就算是有人推波助澜也不奇怪啊!想要信王和潞王彻底落败的人,总不会少吧!”苏琬说着便给两人倒上了茶。

别说潞王和信王这么多年必然是得罪过人的,就算不和人结仇,总还有政敌吧!

皇子皇孙那么多,等着两人彻底败亡的总是有的。多少人盯着储君之位,自然背地里也一定做了很多的准备。

“话是这么说,不过说来可笑,信王一直很得文人的支持,如今,却是这些人要让他入深渊了。”沈冀笑了笑。

信王一直在文人墨客中的名声很好,自然也就一直很得那些文人骚客的支持。

如今,却是那些文人一个翻脸,一旦查实是信王和潞王当年诬陷了云寰,信王这一次是再无翻身的可能,或许还要丢了性命。

皇上再是不认识杀这两个儿子,必然也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的。

谋害储君可是重罪,若不严惩,如何令天下人信服?

不管皇上对云寰一案是什么心思,只要答应重审,便要足够公正。毕竟盯着的人太多了,皇上是不会想留下千古骂名的。

就算当年云寰的死是皇上默认的,信王也必然要被拽出来背锅。

“这就更不奇怪了。”苏琬笑起来。这就像是明星的人设崩毁吧!既然要立人设,人设立好了,的确是很吸粉。

不过若是这个人设并非真实的自己,那么是很容易被人一番爆料,然后人设崩塌的。

一旦人设崩了,以前的一些粉丝很可能就变成了黑粉,调转枪头针对以前的偶像。

以前信王营销的好,自然人设立的很成功,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站在信王那一边。

可眼下,以前信王做过的很多恶事都被人翻了出来,血淋淋的摆在眼前。一看清楚了信王是那边嘴脸,自然这前后的落差感让人很难接受,首先要站出来讨伐信王的就会是这些人。

这种时候,若是还始终站在信王那边的文人,只怕是要有损自己的名声。

文人墨客大多爱惜羽毛,自然不肯为旁人损伤声誉。既是如此,为了尽早将自己摘出来,自然对付信王之事上还要首当其冲,先站出来说一说信王的罪状。

人性啊!往往便是如此。

“不过在我看来,其实这也是一桩好事。”苏琬忽然说道。“此事之后,若是想要改革吏治,动一动律法,或许也是可行的。”

要改革吏治,修改律法,这着实是大事。若是寻常提出来,只怕皇上会不允。

因为这其中自然会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应该是说很多权贵的利益。

既然动了权贵的利益,便会迎来很大的反弹。谁首当其冲,便是要先承受权贵的攻击,很有可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故而皇上权衡利弊,很有可能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皇上年老了,只怕最盼着的是在位之年不要再出什么大的动荡和变更。

因为所有的变革都有可能失败,可能有损名声。皇上做了那么多年天子,自然不想到了最后还要让史官浓墨重彩的写上一笔不好。

好不容易维持了多年的名声,终归是不想晚年失节。

可若是借由重审云寰一案来肃清吏治,自然也显得事出有因,或许要更顺畅一些。

“这话倒是真的。”云炫点着头,“我也是这样想,或许是到了时机了。”

越是在民间待过,他便越是觉得吏治混乱,实在有太多的问题了。

寻常百姓哪里敢轻易踏足衙门,即便是有理,也都往往是对衙门避之如蛇蝎。

难怪民间有说法,“官字两张口,有理没钱别进来”,甚至还有人说“有钱者生,没钱者死”。

衙门本该是主持公道的地方,如今却成什么地方了?

就像是当初陈珊给晏儿下毒,差点要了晏儿的命。可若是没有他在衙门打过招呼,只怕是当时吃亏的就会是阿琬和晏儿。

那衙门里,何曾有过公道。

甚至于后来知县收了陈家的银子,竟是没多少日子就将陈珊给放了。

那只是他碰见的,可辰国那样大,同样的事他没看见的还不知凡几。

还有阿琬的伯父一家,就因为有对手和衙门官员盯上了苏义一家的家业,便害的人家破人亡,还让人连个伸冤的地方都没有。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