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我活捉了刘虞那老狗。”公孙计兴高采烈的跑到公孙瓒的面前,显呗的将刘虞推倒在了公孙瓒的面前。
结果公孙瓒上去就是一脚——直接将公孙计踹翻在地。
“谁让你活捉了刘虞的,你这不是给我一个烫手的馍馍吗?”
看着灰头土脸的刘虞,想着他战死的公孙瓒真的是一筹莫展了。
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以下犯上是最大的忌讳,自己可以打败上司,但绝对不能杀了上司,还要显示自己的大度,礼送上司的,这是士大夫的最基本礼仪。如果自己真的杀了上司,那么在这个大汉天下,便成为千夫所指,万人的公敌!但是现在刘虞还必须得除掉,否则这个家伙在幽州,在大汉天下的名声太不好了,早晚会将自己踩在脚下。结果,这个傻弟弟就在刘虞即将自杀的时候,竟然活捉了他,这不是彻底的给自己添乱吗。
“你怎么就没有战死呢,你怎么就不能硬气的自杀呢。”公孙瓒就恨铁不成钢的对倒在地上的刘虞怒吼。
结果,原本有必死之心的刘虞,这时候反倒不想死了,仰天大笑道:“我就准备苟延残喘在这个世界里,就准备看着你是如何被天下群雄耻笑。”
这可真的要命,这可真的是要了亲命了。
现在公孙瓒都想将公孙计碎尸万段,你手欠,他都要自杀了,你还救他做什么啊。
正在公孙瓒面对刘虞无处下手的时候,一个探马飞报道:“启禀将军,幽州传来消息,幽州校尉吕鹏,趁着我们两方厮杀征战的时候,抢占了幽州。”
当时公孙瓒的脑袋嗡的一声。
什么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最真实的写照,刘虞为了能够做一个真正的幽州牧,不惜和自己这个想做幽州牧的人大打出手,结果这回好了,刘虞兵败被俘,自己弄了一个烫手山芋,而两个人都想坐的那个位子,却被第三者吕鹏给坐了,这怎么不让公孙瓒暴跳如雷?
“全军听令,大军休整五日,准备充足之后,立刻兵发幽州,歼灭吕鹏那个抢男霸女的小子。”
这时候,灰头土脸的公孙计上来讪讪的问到:“那刘虞这个老东西该怎么办?现在我就杀了他。”
结果公孙瓒再是一脚:“你个猪脑袋,现在杀刘虞还有用吗?”现在,公孙瓒都快被公孙计这个蠢才猪头气疯了。
这时候从事别驾田楷却站出来,拉着公孙瓒的手,来到刘虞的眼前,恭恭敬敬的给他施礼:“州牧大人受惊了,我家主公这里给你赔罪了。前几天的事情,都是别有用心的人挑拨,现在误会已去,还请州牧大人见谅。”
被当作木偶的公孙瓒当时就不乐意了,你什么意思?我们这刚刚打生打死,你却让我给这个老家伙恭敬施礼,你到底是哪一伙的?
田楷不去理会公孙瓒的怒意,继续对刘虞道:“氏族叛乱,本官无力剪除,今特委派护军中郎将公孙瓒统合幽州各郡兵事,稳定幽州。”然后也不等刘虞回答,直接在他腰间的印信袋子里,拽出州牧大印,就在当街之上,拿过笔墨,扯下公孙瓒的白袍,就在这一块白布上写下了一段讨伐吕鹏的檄文,然后在上面直接盖上了印记,交给身边的一个同僚:“请老兄骑快马,将这个州牧大人发出的讨伐吕鹏的檄文,传递给各地。”
这时候公孙瓒才明白田楷的目的用意,感情是用刘虞做傀儡,行令全部幽州臣民之举,这和现在的董卓的辖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事做法如同一辙。
当下哈哈大笑着,一把拉起满面怒气的刘虞:“州牧大人累了,还请到我军中休息,等我带着大军休整几日,定然尊奉大人的命令,出兵平定各地。”
不由分说,直接命令十几个亲兵,将刘虞押了下去。然后恭恭敬敬的给田楷施礼:“先生好计策啊。”
田楷赶紧回礼:“为主公大业,定然如此也。”
正在两个人在这里互相恭贺的时候,一架马车停在了居庸关外,从车上下来的,竟然是吕鹏的第一谋臣许杰,这让公孙瓒很是吃惊,但不管怎么说,人家吕鹏派来一个文士,自己绝对不能动他,于是就不冷不淡的,将许杰让到了居庸关的守备大堂。
居庸关的守备大堂地上,尸体虽然已经没有了,但斑斑血迹犹在,许杰就一脸悲天悯人的咋舌摇头:“为一己之私,天下百姓何辜,天下贤士何辜?”
公孙瓒就猛的一敲桌子:“你少在那里给我装大蒜,说,你过来到底是什么目的?”
许杰就笑着在怀里拿出了吕鹏的书信,摊在了公孙瓒的桌上:“您的贤婿,我家主公,现在的幽州校尉,未来的幽州州牧,有书信给大汉中郎将,岳丈老泰山公孙将军。”
听到什么贤婿,什么岳丈老泰山的称呼,公孙瓒简直恶心的要死。当时勃然大怒,直接掀翻了桌子:“你给我滚出去,我没有那个混蛋女婿,噢,对了,告诉那个混蛋,把幽州还给我。”
对于公孙瓒的暴怒,许杰连脚心都没往里去,依旧施施然对公孙瓒道:“其实,幽州很大,所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你们翁婿之间再争斗下去,只能便宜了外人,更何况在您现在占领的半个幽州的西面,还有一个软弱的菜鸟韩馥,这个翼州牧韩馥是董卓派来的,本来就得来名不正言不顺,如果将军能在天下皆反韩馥的时候,您兴起义旗,以剪除董卓党羽的大义名份攻打韩馥,收取翼州岂不手到擒来?”
看看暴怒的公孙瓒开始坐下来喘气,却不再打断自己的话,于是许杰就更加殷勤的说到:“如果你我两家,真的争斗起来,凭借我家主公的实力,战争一定牵连日久,那么,并州的丁原,翼州的韩馥,还有渤海的袁绍岂能坐视?到时候就是一个仇者快亲者痛的结局,还望将军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