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年轻人还摆出了一副不想再谈的架势,仿佛八千块钱的价格,已经是他的底线了.
"这……"楚琛露出一副深思的模样.
"大哥,您放心好了,东西绝对是我家里祖传下来的."年轻人拍着胸脯保证道.
楚琛并没有说话,而是装"zuo ai"不释手的不断把玩着小摊上的东西,过了半响,才开口说道:"小兄弟,这样吧,我再加一千,您看看,这只碗,还有这个盘子上面,都有一处冲口呢."
说着,楚琛分别指了指碗和盘子的一处口沿处,还别说,真的有冲口.
"大哥你的眼力真好."年轻人对着楚琛竖了个拇指,说道:"不过话说回来了,毕竟是好几百年的东西了,磕磕碰碰也难免的嘛这样吧,您如果真心要的话,咱们都退一步,这几样东西,五千五,怎么样?"
楚琛低下头,犹豫了一阵,还是从包里掏出钱,数了数,递给年轻人道:"那好吧,不过可要帮我包好啦!"
"好咧!"年轻人接过钱,仔细数了数,而后压下内心之中激动喜悦之情,麻利的用旧报纸把东西都包起来.
当他最后准备包起那把折扇时,楚琛摆了摆手道:"这把扇子就放我包里吧,不用包了."
"行!……"
等楚琛拎着袋子走了之后,年轻人情不自禁的欢呼了一声,急忙拿起手机来,给女朋友打了个电话.
"强子,什么事儿啊!我正在吃饭呢!"
"大好事啊!我把昨天你给我的那些东西,都给卖掉了,卖了五千五呢!"
"不是吧,我爸买的那些破烂居然卖了这么多?不过里面真的有什么宝贝吧?"
"得了吧,如果你爸眼力那么好,还会把你家的钱都败的差不多精光吗?"
"这到也是!好了.不说这个了,咱们既然有了这么多钱,我上次看中的那款首饰就可以买了,强子,你先到那里去等我,我一会就过来……"
楚琛哼着小曲来到之前约好的饭店,随着服务员来到包间.周文平和老五已经点了菜在等他了.
三人寒暄过后,周文平就笑着说道:"小琛,心情这么好,不会是捡漏了吧?"
楚琛嘿嘿笑道:"周哥,您猜的真准,就刚才我还真的捡了回漏."
"不是吧?"周文平和老五非常惊讶.而后他们都把目光看向了楚琛手中提的那只袋子.
"东西不在这里面,这些都是赝品,具体的还是等咱们吃过饭再说吧."楚琛笑道.
"对对对!先吃饭……"
吃饭的时候,楚琛把刚才捡漏的因果说了一遍,听的两人都啧啧称奇.
"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呀!"老五哑然失笑道:"不过我真的很好奇,小琛你到底搞到了什么宝贝啊?"
楚琛神秘一笑道:"还是等咱们酒足饭饱再说吧,我相信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那好.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吃完饭,等服务员把桌子收拾干净,给每个人泡了杯茶之后,楚琛在桌子上铺了张报纸后,就把那把折扇从包里拿出来放到了上面.
"咦!折扇!"
"看上去应该是紫花蜡底!"
折扇,想必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它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也是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的最爱.用时须撒开.成半圆形,聚头散尾.又名撒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等等.
折扇的起源众说纷纭,不过以个人以为,源于南齐还是比较靠谱的.
《蕉窗话扇》中有:"折叠扇通称折扇,古名聚头扇,又有称为聚骨扇者,始于北宋.其滥觞则远在南齐.《南齐书》:"褚渊以腰扇鄣日",《通鉴注》云:"腰扇即折叠扇".不过那时还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
不过不管折扇的起源如何,统一的观点是折扇由原本某种扇形逐渐改进和革新,并赋予了新的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一种器物,发现到现在,其中可谓包含着我国特有的文化内涵.
楚琛点头道:"对!这确实是一把湘妃竹紫花蜡底的一把折扇,我认为制作的时间应该是明末清初时候."
"湘妃竹"永远是最吸折扇骨藏家的字眼,不仅藏家们都以有一把品相上等的湘妃竹折扇为荣,而且藏有湘妃竹折扇的藏家往往喜欢暗地里比较一番,看谁的湘妃竹扇更美,品相更好.
为何这种材质的折扇有如此高的吸引力?
说起这个,还要先说一段关于湘妃竹的一个古老传说:传说,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面对苍梧山哭吊舜帝,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
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上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湘妃竹扇收藏之所以不断升温,除了这个古老凄婉的传说外,更多是因为它美丽的花纹和稀少的数量,毕竟它的生长期只有两个月.
据说在古代,上好的湘妃竹核算其价值时,要在天平称上称,有一寸湘妃三两金之说.而湘妃竹扇骨中以清中期之前的"紫花蜡底"为极品,取料以红紫色圆形花斑和蜡黄竹地为基础,反差效果明显,是高官贵族所把玩上品,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拥有.
而且"紫花蜡底"扇骨由于材料的贵重,其扇骨做工极其考究,多为当时制扇高手所为."紫花蜡底"自明代始风靡至今,但由于气候变化等各方面原因,材料基本到清中期后处于濒危品种,清晚期就已经取材乏术,因此在收藏界,一把上品的紫花蜡底折扇,可谓是折扇藏家梦寐以求的宝贝.
见此,周文平和老五都有些跃跃欲试,两人对视了一眼,老五笑道:"周哥,还是你先看吧!"
"那我就却之不恭了."周文平呵呵一笑,也没有扭捏,小心的拿起折扇就仔细观察起来.
周文平拿起折扇也不撒开,先是仔细地打量了一番扇骨,并且还拿出放大镜仔细的观察扇头的包浆,过了半响,他点头道:"不错,这确实应该是明末清初的紫花蜡底."
接着,周文平撒开折扇,仔细观察扇面,不过当他看到扇画,特别是落款钤印时,他顿时就愣住了.
"八还?!"
"什么?真的是八还?"听到"八还"两字,老五也坐不住了,瞬间站起身来,冲到了周文平的身边,凑上去看了起来.
不要说周文平和老五,之前楚琛看到"八还"这个钤印时,也比他俩好不了多少."八还"这个别号可能知名度不是很高,不过此人的另外一个别外"八大山人",想必大家应该并不陌生.
八大山人,即朱耷,本名统,别号个山,人屋等,明宁王朱权后裔.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顺治五年削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康熙十四年六十岁署款八大山人直到卒年,署款四字连草起来,似"哭之","笑之".
八大山人擅画山水,花鸟,竹木.花鸟学沈周,陈淳,徐渭,于静悟中自成一格.山水取法黄公望,颇受董其昌影响.对清代花鸟画影响极大,与原济,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画时曾赞:"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简洁","飘逸","孤寂","空灵"的意象,是八大绘画的主要基调,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虚静","玄远","淡泊","幽深"之境.
楚琛的这把折扇上的扇画,正是八大山人最擅长的花鸟《荷石栖禽图》.
扇面中荷花造型洗练,一枝柔弱的荷杆,把花叶连接在一起,几片墨点,萧条淡泊,闲和严静.
单足立于危石之上的无名小鸟,静中有动,危中求静,翘尾鼓腹,巍然屹立雄视下方,蔑视一切,真可谓圆眼传神,颇具情态,惟妙惟肖,颇为生动.
画中所画之石亦有反常态,上大下小,岌岌可危,险绝之势油然而生.
画中荷花,无名小鸟以及危石,可谓是完全从作者的精神状态中走出,完全表现出了作者那倔强傲岸的性格,由此可知八大山人名满天下,并不是偶然.(未完待续.,欢迎您来起点(qn)投推荐票,月票,.手机用户请到m.qn阅读.)9认准我们的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