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煎盐 晒盐(下)(1/1)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发财?咱们发的财还少吗?"耿精忠笑了笑,不可置否的说道.

"王爷,那不一样.市场上的粗盐,一般只在一两到一两二钱银子一石左右,而如果是精盐的话,则每担最少能卖到三两银子,那绝对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要是纯正的青盐,每担甚至可以卖到十两银子以上.只不过青盐产自北方内陆,运输困难,但是就这精盐的价格对比粗盐每担一两的价格,那也是大赚了.况且,盐商从盐民手中收购粗盐之时,价格根本就没超过四百文一石,这样的来说话,两者价格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咱们福建本就远离青盐产地,青盐的供应,百年来一直就是断断续续的,时有时无,市场经常缺货.而豪富之家却又是只认准青盐,其他的盐根本看不上眼.外面经常有富贵人家开出一斤三百文的高价收购,可惜还是没货.而我们这边基本上也都是产自大海的粗盐,精盐很是难得,要是我们能提供大批的精盐,其利润可想而知!"姚启圣详细的给耿精忠剖析了一下市场上食盐的售卖情况,耿精忠听着也暗暗点头.

这倒也是实情,青盐的优点的确是不少,相比较于其他地方产的盐都要好.豪富之家都讲究一个面子,他们讲究生活品味,虽说有替代品,可谁用的话都觉得掉了身份.宁可抬高价钱,也要买那原产的青盐.福建各地市面上的青盐在快要进入腊月的之后,已经是涨到一两银子一斤,尤其是现在已经是年关,价格又涨了两成.就这个价格还只能是有权势的人家在相熟的货栈中才能买到.同时,几乎具有同样功效的各地精盐也是有销售,但就是卖不上价钱.

其实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是谁说过,有钱人需要一种方式来表明他们的富有,富人彼此相聚的时候,曾有人总是有人有意无意的提起.自己是用青盐漱口清洁,还故作渊博的说道:"这青盐可就是比其他的盐清新提神啊!"这话一说出来,你要不是用这青盐清洁的口腔,你都不敢张嘴了,当然真正的权贵富豪之家是不屑于如此的炫耀.可管家对采买的家人盯的很紧,一定要买青盐.

其实要说起来这东西作假也是很简单,可各家各户买着买着,都是互相盯着的,谁要是作假必然被别人抖搂出来,那时候,买盐的无脸见人,卖盐的更是砸了招牌.实际上.这市面上的青盐还剩多少,都在谁家,大家都是盘算的清清楚楚.反正早晚有用完的一天.这是一股歪风邪气,连带着福州城的药店和大夫郎中们都是把这青盐当作了提神静气的必备药物,开药时还要特意叮嘱病人"一定要用青盐啊,要是普通的盐可就没效果了".

精盐的价格如此之高,让人觉得可悲的是那些盐民们,他们煮了上百年的海盐.却是不知道用这样的办法可以将粗盐变成精盐.如果以前就知道这样的提纯办法,早就不用现在这般贫困交加.潦倒不堪了.其实这也难怪,粗盐也是盐民们辛辛苦苦才煮出来的.煮出来以后,就马上装起来,用棉布蒙的扎扎实实的,生怕弄潮湿了卖不出去.又有谁舍得将粗盐继续溶解在水里,反反复复的过滤,然后重新蒸发一遍?正是这细微的观念的差别,导致很简单的一个提纯过程,居然没有人发现.

"这倒是实情,这样的精盐就是光凭卖相也比粗盐好很多."耿精忠也捻起一点点刚提炼出来的精盐说道.耿精忠知道,就是他现在弄出来的这些,也还根本不算是纯正的食盐,后世的食盐的标准可就是纯净的氯化钠,而不含其他的杂质.但是这个时候的海盐,能有这个成色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过,以后倒是可以大力开采井盐,那个所含的杂质比海盐中的杂质要少很多,纯度较高.

"我回头会把整个提纯的流程写下来,你抽点时间组织人手学习一下.然后就在这马尾开发区内划出一片厂区进行粗盐提纯,这样也方便咱们管理.这个方法,只能是我们自己人知道.如果被别人学去,那就整个福建就都是精盐了,价钱也就卖不起了.这十倍的利润,还真的不是一笔小钱!"耿精忠摸了摸下巴笑着说道.

姚启圣对耿精忠真的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虽然耿精忠文采并不高,但是却总是能做出出人预料的事情,而且是有自己对百姓都有大利的事情."是,王爷!所有的人手我都会仔细挑选.想来,要不了多久,咱们不仅可以占领福建的精盐市场,就是周边各省乃至全国,都可以有咱们精盐的一份份额了!"姚启圣仿佛看到了一棵金光闪闪的摇钱树在对他招手,作为耿精忠麾下首席内政谋士,钱再多,他也会觉得少!

"除了这个事情,还有盐场里我想还有一项技术可以改进一下.这报告上记载的盐场晒盐的方法我也看了,基本上和《天工开物》里面记载的一个样,我感觉效率还是太低了!最明显的,盐池里面大规模晒盐的时候,温度不够,蒸发的速度太慢,那就得拖很长的时间.我降了一下,想出了一些改进的办法,但是我还不确定是否可行,若是成功的话,海盐的产量翻番不是问题.过两天我去海边找一块地方试验一下,若是可行,再在盐场中推.[,!]行!"耿精忠还不等姚启圣的激动劲过去,又丢下一颗炸弹,震得姚启圣有胸不过神来.

"产量翻番?"姚启圣真的是震惊了,若是能产量翻番,就凭他们现在刚掌控的两座盐场,就完全可以供应整个福建的食盐消费了.甚至还有多余.那样的话,也就是意味着原本的利润也将会翻番.

"不用这么看着我,我还得亲自实验一下才行.最近事情有些多,吕宋岛那边的事情还得你配合.这件事情一做完,我就会去一趟吕宋.到时候这个家就要交给你来守着了!"耿精忠继续说道.

什么情况.惊喜以及惊讶怎么一个接着一个!"王爷还准备去吕宋?"姚启圣睁大眼睛问道,这有些太突然了,先前耿精忠根本就没有任何的预兆.

"是啊,吕宋岛已经尽在掌控,我总得亲自去视察一下新的领地.再说,春节过后.骑兵的招募与训练也要在吕宋岛进行,我不放心,也得亲自去看看才行!"耿精忠如是说道.

"嗯!"姚启圣点点头,这个理由倒也是充分.新的领地,大小堪比福建.若是完全纳入掌控利用起来,对马尾集团的影响极为巨大.

"要去也是年后的事情了,来,搭把手,将这剩下的粗盐全部都给溶了,过滤之后换大锅煮,我要把这些全都提纯出来,看看大批量的熬制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说完.自己便拿过一个木桶,装上水,再将粗盐铲进去.姚启圣开始卷起袖子搅拌起来.两个人配合无间,倒是蛮像工坊里的普通工人.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说道:海水本身就具有盐分这种咸质.海滨地势高的地方叫做潮墩,地势低的地方叫做草荡,这些地方都能出产盐.同样是用海盐,但制取海盐所用的方法却各不相同.

一种方法是在海潮不能浸漫的岸边高地上取盐,各户都有自己的地段和界线.互不侵占.估计第二天会天晴,于是就在当天将一寸多厚的稻,麦稿灰及芦苇,茅草灰遍地撒上,压紧并使其平匀.第二天早上.地下湿气和露气都很重,灰下已经结满了盐茅.等到雾散天晴.过了中午就可以将灰和盐一起扫起来,拿去淋洗和煎炼.

另一种方法是,在潮水浅浅的地方,不用撒灰,只等潮水过后,如果第二天天晴,半天就能晒出盐霜来,然后赶快扫起来,加以煎炼.还有一种方法是在能被海潮淹没的地方预先挖掘一个深坑,上面横架竹或木棒,竹木上铺苇席,苇席上铺沙.当海潮盖顶淹过深坑时,卤气便通过沙子渗入坑内,将沙子和苇席撤去,用灯向坑里照一照,当卤气能把灯冲灭的时候,就可以取卤水出来煎炼了.

总之,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天晴,如果阴雨连绵多日,盐被迫停产,这就叫做"盐荒".在江苏淮扬一带的盐场,人们靠日光把海水晒干,这种经过日晒而自然凝结的盐霜好像马牙似的,就叫做"大晒盐",不需要再次煎炼,扫起来就可以食用了.此外,利用海水中顺风漂来的海草,人们捞起来熬炼而制出的盐叫做"蓬盐".

盐的淋洗和煎炼的方法是挖一浅一深两个坑.浅的坑深约一尺左右,上面架上竹或木,在上面铺芦席,将扫起来的盐料(不论是有灰的还是无灰的,淋洗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铺在席子上面,四周堆得高些,做成堤坝形,中间用海水淋灌,盐卤水便可以渗到浅坑之中;深的坑约七到八尺深,接受浅坑淋灌下的盐水,然后倒入锅里煎炼.

煎盐的锅这个时候叫做"牢盆",这种牢盆的周长有好几丈,直径也有一丈多,只有两种规格和形制.其中一种是用铁做的,把铁锤打成叶片,再用铁钉铆合,盆的底部像盂那样平,盆深约一尺二寸,接口处经过卤汁结晶后堵塞住,就不会再漏了.牢盆下面砌灶烧柴,灶眼多的能有十二三个,灶眼少的也有七八个,用柴火同时烧煮一个锅.福建这边还有另外一种制法,那是用竹篾编成一个锅围的,锅围的直径约一丈,深约一尺.在锅围上糊上蛤蜊灰并衔接在锅的边上.锅下烧火到使卤水沸腾,一直到逐渐结成盐.这种盆也叫做"盐盆",但总的来说不如用铁片做成的锅那样方便省事.煎炼盐卤汁的时候.如果没有即时凝结,可以将皂角舂碎掺和小米糠一起投入沸腾的卤水里搅拌均匀,盐分便会很快地结晶成盐粒.加入皂角而使盐凝结,就好像做豆腐时使用石膏一样.

江苏淮扬一带出产的盐,又重又黑.其他地方出产的盐则是又轻又白.从重量上比较,淮扬盐场的盐,一升重约十两,而广东,浙江,长芦盐场的盐就只有六七两重.蓬草盐的来源不太可靠,蓬草有时好几年来一次,也有时一个月就来好几次.因此不能经常指望它.盐遇到水后就会溶解,遇到风后就会流盐卤,碰上火却愈发坚硬.储藏盐不必用仓库.盐的特性是怕风吹但不怕地湿,只要在地上铺三寸来厚的稻草秆,任凭地势低湿也没有什么妨害的.如果周围再用砖砌上.缝隙用泥封堵上,上面盖上一.[,!]尺多厚的茅草,这样即使放置一百年也不会发生变质.

福州这边也有盐场,就在长乐县海边,距离猴屿港开发区也不过七八公里远而已.不过这个盐场规模较小,比不上漳州的两处盐场,但是产盐也算可观,福州府境内吃的烟基本上都是这里产的.耿精忠想要改进盐场的作业方式.光凭报告上记载的明显不够,既然盐场也并不远,还不如自己亲自过去看一遍.同时也好选定一个地方,来进行自己的实验.

在一边视察的过程中,耿精忠便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关于食盐的记载翻出来看了看,果然里面记载的很详细.对比了一下眼前的长乐盐场,作业方式的确基本符合,后来改进的地方一个也没有.毕竟宋应星也才死了不久.他记载的东西,也就是通过自己观察总结得来的.当耿精忠看到后面池盐,井盐,土盐,崖盐等部分的时候.耿精忠又是一笑,真的是自己少见多怪了.内陆很多地区的确不像海边这样容易产盐,但是并不代表人家那地方就不能产盐.

像吴三桂的云南,贵州以及四川三地,既不靠海,也没有青海那般巨大的天然盐田盆地,但是这些地方的井矿盐的储量却非常丰富,在后世经过探测,随随便便一个盐矿的储量就几亿吨几十亿吨,让全国百姓吃个几百年都不成问题.不止是这几个省份,湖北,湖南,陕西,江苏,河南,江西这些地方都是大产区,但是关键的是,这个时代还没有后世的那般技术,可以大规模的开采出这些井矿盐.

在四川离河不远的石山上,大多都可以凿井取盐.现在的盐井,圆周不过几寸,盐井的上口用一个小盂便能盖上,而盐井的深度必须要达到十丈(三十多米深)以上,才能到盐卤水层,因此凿井的代价非常大,要花费很长时间,也很艰难.凿井的工具,使用的是铁锥,铁锥的形状很像碓嘴,要把铁锥的尖端做得非常坚固锋利,才能用它在石头上冲凿成孔.

铁锥的锥身是用破开两半的竹片夹住,再用绳缠紧做成的.每凿进数尺深,就要用竹竿子把它接上以增加它的身长.起初的这一丈多深,可以用脚踏碓梢,就像舂米那样.再深一些就用两手将铁锥举高然后再用力夯下去,这可能把石头舂得粉碎,随后把长竹接在一起再捆上铁勺,把碎石挖出来.打一眼深井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而打一眼浅井一个多月就能够成功了.如果井眼凿的过大,卤气就会游散,以致不能凝结成盐.当盐井凿到卤水层能打出水后,挑选一根长约一丈的好竹子,将竹内的节都凿穿,只保留最底下的一节,并在竹节的下端安一个吸水的单向阀门以便汲取盐水入筒.

用长绳拴上这根竹筒,将它沉到井底之下,竹筒内就会汲满了盐水.井上安装桔槔或辘轳等提水工具,操作方法是套上牛,用牛拉动转盘而带动辘轳绞绳把盐水汲上来.然后将卤水倒进锅里煎炼(只用中等大小的锅,而不用牢盆),很快就能凝结成雪白的盐了.因此,四川,云南两省的盐井,很容易逃避官税,难以追查.吴三桂这些年也在积极的煮盐.但是效果并不大,规模根本就上不来.

耿精忠发现,这盐场晒盐的盐池就分为蒸发池和结晶池.盐工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转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但是在收盐之时,由于盐池的原因,收取的盐都参杂了不少的杂质,例如沙子粘泥土之类的.

要说这个时代的海水还是很干净的.没有后世的那些污水的排放污染,若只是将海水放在锅中煮卤,那得到的就只会是寻常的粗盐,而不会有傻子泥土之类不可溶的物质.虽然粗盐的颜色并不是那么纯白,而是淡褐色与褐色.但是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后世的盐场,耿精忠记得在一个纪实的短片中看到过,那里面的盐池,地步都是铺上了一层放水布的,那也许就是厚塑料纸,亦或者是其他材质,但是却将海水和下面的泥土分割了开来,遮掩更使得产出的食盐减少了很多的杂质.

耿精忠转了一周.想到的办法也很简单,这个时代可没有塑料纸,也找不到那么大块的隔水材料.那么那大片的盐场可以用砖头水泥将之砌起来.一个盐场占地面积不小,就拿长乐盐场来说,长宽各有两公里,海边占地四千多亩,若是全部用方砖砌起来,那也算个不小的工程.但是现在耿精忠不缺钱也不确认.若是改造盐场的话,那也要不了多少时间.

用方砖将盐池给砌起来.上面再抹上一层水泥,这样的话有几个好处;一来就是减少了泥沙等杂质的污染.另一个,水泥铺底,可以使得池中水温比寻常状态高上许多.记得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前,夏天的时候就冒出了一项新运动:"户外地上煎鸡蛋".也许只是为了验证地面温度高得吓人,或者仅仅是好奇图个乐,那时候不知有多少鸡蛋被摊到了水泥地面或是沥青路面上.

而那个时候经过气象台做的实验,在观测场上测到的气温是三十六度,而阳光直射下草地地表温度是四十三度,水泥地面温度是五十二度,柏油路面温度是五十三度.虽然最热的是柏油路面,与气温温差超过十七度,但是水泥地面也.[,!]没差什么,十六度的温差就使得人们清晰的感觉到烫人了.就是在后世小区中的游泳池中,经过太阳暴晒,池中的水温也是比较高的.

若是可以的话,想想办法,在抹水泥的时候,在水泥中参入些黑色颜料,使得地面变成一片漆黑,那样的话,在阳光照射下,温度绝度会在提升几度.只要温度高,那么海水蒸发的速度也就会大大加快,海水不断快速蒸发浓缩,迅速达到饱和,食盐也就会很快的结晶出来.这种方法在化学上称为蒸发结晶,耿精忠熟悉他就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说干就干,本来他就是在寻找地方的,除了这大规模的长乐盐场,福州沿海很多地方都可以开辟出一小块盐场,只不过官府对盐场有控制并不准许普通人私制私藏盐货而已.不过耿精忠却是没准备另寻地方,这长乐盐场就不错,反正要不了多久,这里也会在他的掌控之下.从其中选出一块占地十亩的地势较低的草荡,上百工人在耿精忠的指挥下快速建好了一座座蒸发池和结晶池,

一些盐场专用的工具也都准备妥当,同时还找来了十几个会晒盐的盐工.大小耙可以捞盐,杠子,抬筐用来抬盐还有木质独轮小推车可以推盐运至滩坨,再用木锨,小耙人工堆垛.当然这在后世都是早已经淘汰了的,但是这个时代又没有后世先进的收盐机,运盐车,堆坨机等联合作业工具来进行收盐,运盐和堆垛.一切都需要人工来解决,就比如现在正准备开始的引海水工作.

运来大批方砖与水泥,那几百泥瓦匠只一天便将盐池砌好了,但是还得让盐池干上两三天之后才能引入海水.时间过的也快,天气大好的情况下,只两天时间,盐池便可以使用了.引海水倒不是太难,毕竟这里是地势较低的草荡.不过在引水之前,还开挖了储水沟和很多的沟道,这些沟道也都是方砖砌好了的,但是却没有用抹水泥,毕竟不是蒸发池也不是结晶池,保证没有泥沙进入就是了.

这些天,耿精忠一直留在马尾军营内和姚启圣一同处理军政要事,但是每个三天,他就会去盐场查看一次,观察一下新盐池内海水蒸发的进度.还真别说,黑黑的蒸发池被引入海水才两个星期,半米深的池水便少了一半,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叫做卤液了.虽然这农历十二月的气温并不高,白天也就十六七度的样子,但是好在连续多日都没有雨.池中的水温度也保持在三十五六度的样子,这比不远处普通的池子可要强多了.想来再过两天就可以将蒸发池内的卤液转到结晶池内,随之继续引入海水到蒸发池.(未完待续)

ps:六千六百字大章,兄弟们一口气将他看完吧!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