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名扬(1/1)

与文学系这边热火朝天地研究《听雪之夜》相比,哲学系这边的氛围,就显得有些沉寂了。

只是因为,哲学系的这帮学生,根本没有意料到,他们觉得会大大丢脸的王德孚,竟然凭借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学桴》文艺板块主编朱墨彻的如此赞赏,他几乎将王德孚的这篇散文吹上了天!

而偏偏他所吹的内容,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哲学系的班长曹荣卿便陷入了震惊之中,都怀疑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直到他身边的同学感叹道:“王德孚这家伙果然藏得太深了啊,明明这样有才,却到现在才展现出来!”

“果然还是王德孚的好友郑元秀了解他啊,也不见郑元秀多担心王德孚,显然是因为早就知道王德孚能行!”

“可笑我们之前还以为他要丢脸,要去向他提供帮助,结果现在来看,我们找来的文章,还不如他自己写的呢……”

“王德孚不愧是我们哲学系的排面,人长得帅,又这么有才,等到下一年我们大学招收女子入学,岂不是那些学妹们,都要被他迷住?一想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我现在嘴上肯定说着羡慕,心里其实更加羡慕啊!”

“根本不需要等到下一年吧,我们学校得校刊《学桴》,在本地不少女子大学、高中,都有流传,如果王德孚再在上面发点文章,不知道会有多少女学生崇拜他,他长得可比黄大炮帅多了。”

……

曹荣卿听到身边同学们的议论,不由想起了自己当时去找王德孚时,对方那沉静淡然的样子,仿佛没有任何事情能让他动容,现在想想,对方确实有稳坐钓鱼台的资本。

曹荣卿都从来没有想过王德孚会去找人代笔,这就是对王德孚品德的完全信任,甚至他觉得,哪怕王德孚并没有才华,投的稿子不被采纳,也绝不会搞那些歪门邪道。

与王德孚这样的人交往,总不用担心自己被坑,就特别安心。

曹荣卿觉得,王德孚在文学上的才华,应该要给更多的人知晓,不能就这样因为对方的低调而被埋没,他收好这一期的《学桴》,决定向他家中的一位长辈,推荐王德孚。

而凭借王德孚的这一篇《听雪之夜》,哲学系与文学系的纷争,仿佛在一夜之间消弭于无形之中,毕竟连黄侃黄大炮都对哲学系王德孚的作品说“妙啊”了,其他文学系的学生,哪还有敢挑刺的。

而王德孚的同班同学们,当然是与有荣焉,他们像是重新认识了王德孚一样,并鼓励王德孚继续向《学桴》投稿,只要能够保持之前的文章水准,那他肯定能够迅速在整个苏州众多学校中的文艺圈出名。

王德孚知道自己的散文在校刊《学桴》上发表,并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应时,已经在两天之后了,因为他确实没有很关心《听雪之夜》的后续发展,主要这篇文就是他的自嗨之作,文青、自我到了极点,不被校刊采纳,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是他自己都没有意料到,《学桴》文艺版块的主编朱墨彻会如此欣赏这篇美文,仿佛像是对上了这篇作品的电波,给予了它极高的评价,使得王德孚一文成名!

王德孚在这两天之内,就是专注于长篇小说《情与性》和杂文《女性的屈从地位》的创作,前者创作起来比较轻松,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完整的大纲和人设,还因为删改了许多媚俗内容,写起来更加流畅顺手,如今已经完成了近十万字的内容,还有一半,便能完结这部作品。

而《女性的屈从地位》,写起来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容易,他需要寻找更多的资料、真实的事例来支撑他杂文的说服力,总不能像黄侃《妇女论》那样,说女人天生弱智、下贱、合该被男人奴役就完事了。

黄侃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可以将女人天生弱智这种事情,写得特文雅,极有文采,可见对方在国学上的造诣,确实不俗,竟然还能因此让部分女人崇拜他的才情,这部分女人难道真的是弱智吗?

可能哪个时代都有脑残粉吧……

等以后黄侃大学毕业,当上教授都不是难事,说不定还能美滋滋地混个“国学大师”的名头,到时候玩弄起女学生来,就更加方便了,他是真心将女人当作玩物。

同样也在这两天之内,新一期的《学桴》,终于流传到了苏州本地的诸多女子学校之中,比如上次王德孚所认识的丁梅所上的苏州女子师范大学,还有离女子师范大学不远的苏州第一女子高中。

苏州第一女子高中,是整个苏州最好的贵族女子学校,许多苏州本地的大家小姐、名门千金,都在里面就读,就连下面县城、乡镇的有钱人家,都愿意将千金们,送进这所高中。

这些大族的目的,显然不是说让这些千金小姐们去掌握多么高的文化知识,而是他们敏锐地发现,现在的越来越多被新观念影响的青年才俊,开始更加喜欢读过书的女孩子了,为了增加自家小姐在婚姻上的竞争力,他们当然要将其送去上学。

而苏州第一女子高中所教的课程,也让人比较满意,像什么厨艺课、家政课都是必修的内容,而文化课方面,则很宽松,学不学随你,最可怕的是,竟然还有一门思想教育课,专门教导女子如何保持极高的觉悟,获得男人的宠爱,占据婚姻中的有利地位……

这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这苏州第一女子高中,连下面乡镇上的大族,都愿意将千金们送进来了,这分明既可以让自家千金拥有“女学生”的光环,增加婚姻竞争力,又能让她们保持某些传统的东西。

而这所高中的存在,分明也印证了王德孚正在写的那篇杂文《女性的屈从地位》。

新一期的《学桴》,便流传进了这苏州第一女子高中。

此时一位容貌极为清丽、气质淡雅如菊的少女,正手捧《学桴》,注意力全放在东吴大学的校内新闻上,她最关注这所大学明年招收女子入学的消息。

少女来自平望镇,今年高三,年芳十七。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