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自力更生(1/1)

“胡将军,您的部队,每天都是这么开餐吗?”一名记者忍不住好奇的问道。

胡迭点了点头,但又说道:“也不是每天都一样,菜色经常也会换一换的,毕竟老吃同样的东西,容易腻味,也不利于营养的均衡充补。”

愣了一下,记者感觉自己的脑子有些发晕:肉吃多了怕腻味?还不利于营养的均衡?这是在说笑吗?在这个全国绝大多数国民连肚子都填不饱的时代,居然会有这样一支军队,已经连吃肉都能吃到腻味了?还得不断的变着花样来考虑营养的均衡?他们这真的是来当兵的

吗?

“不是,我的意思是,你们部队,每天都吃得这么好吗?这得花多少钱啊?”

回过神来,这记者没忍住,又出言问道。胡迭淡淡说道:“当兵打仗,最重要的就是体力,没有充足的体力,连训练都无法完成,还谈什么杀敌报国?这伙食的标准是有点高,但也是没办法,他们原来的底子太薄

,不吃好点,什么时候才补得回来。”

这时,那名也不知是中统还是军统派来的记者,也突然插言问道。“胡将军,根据我刚才的观察,您这部队如果每天都照这样的标准开餐,那您这每天至少都要消耗五头以上的生猪,数十只鸡鸭。一两天还好说,长时间这么供应,就凭这

附近的民力,怕是难以负担吧?”

这话,可谓是说到了众人的心里。

虽说这猪和鸡鸭都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但在这战乱的年月里,连人都没得吃,一般的村里,又有几户人家能有那闲心和余力来养这些家畜的?所以,别说是农村,这肉价在城里也是居高不下,就算他们这样的记者,按说收入也算是不错了,也不是天天能吃得起肉的,偶尔称上一点,那也只能是沾沾油水,根本

不可能像这些当兵的一样放开了吃。

看了这人一眼,胡迭当然知道这是对方在摸他的底,不过,对于这点,他却是早有准备,笑了笑,说道:“我估计,你们这次过来,应该还没有去周边的村里看过吧?”

听到这话,记者们不由一愣,下意识的点了点头:他们此行,就是为采访老秦军和胡迭这位抗战英雄而来,谁会没事往村里跑?

见此情形,胡迭说道:“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等吃过饭,我们一起去这附近的村里转转,到时,相信你们就会明白了。”听这话,虽有些不解,但记者们也都没有反对,随即,也就安下心来开开心心的享用这顿美餐:炊事员的手艺不算太好,大锅饭,也肯定谈不上多美味,但好在油水够厚

,吃起来自然格外的香。

这样的饭菜,在这样的年月里,还真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得到的。

用过饭后,稍微休息了一下,胡迭将部队里训练的事务安排好,便领着这群记者向附近的村子走去。

来到村里,根本不需要他多作介绍,记者们很快就发现了这座村子的与众不同,那就是每家每户,竟然都养着成群的鸡鸭,少的有十几只,多的,三四十只怕是也有的。

“养这么多鸡鸭,他们哪来的这么多余粮?”

一名记者显然也是懂农家事务的,见此情形,不由惊讶的问道。养鸡鸭的好处,人人都知道,但鸡鸭也是要吃粮食的,在这个人都吃不饱饭的时代,一般人家,有谁能喂养这么多鸡鸭?这一天下来,怕不是就得吃掉一两个人的口粮了

吧?

这时,也刚好看到有几户人家在给鸡鸭喂食,记者们好奇的围过去,看清那鸡食之后,就更是惊讶了,因为村民们给这些鸡鸭喂投的,竟然都是蚯蚓和蝗虫。

虽然看着挺麻人的,但懂行的人却都知道,这绝对是上好的饲料,因为吃这些虫子长大的鸡,甚至能比吃谷子长大的鸡还更肥,更有营养,味道也更为鲜美。

可是,这些村民哪来的这么多蚯蚓和蝗虫?尤其是蚯蚓还好说,这蝗虫……也没听说附近有闹蝗灾啊?

如果真闹了蝗灾,那这些村民早该逃荒去了,哪有可能还如此悠闲的在家里养鸡养鸭?这个疑问,很快就得到了解答,因为顺着村民的指引,记者们没走多远,就看到了一排排的窝篷,里面用粗大的木架为框,细密的渔网为面,搭建着一个个体积不小的箱

子,远远的,就能看到里面乱飞的蝗虫。

看着村民们将一筐筐割来的青草倒在笼子里,任由这些蝗虫啃食,所有记者都只觉得自己的三观好像被粉碎了。

这些村民在干啥?如果没看错的话,他们竟然在养蝗虫?蝗虫那是什么?那可是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最可怕的天灾啊!这些可怕的虫子一旦形成规模,那就是铺天盖地,会把沿途一切能吃的东西吃光,所到之处,堪称是赤地

千里。

可是,什么时候,这东西竟然也能被人当成饲料来养殖了?这些村民难道就不怕这些蝗虫一旦跑出来,就会瞬间吃光他们的粮食?当然,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出现意外的机率应该还是不大的,因为在这窝篷附近,竟然还驻扎着整整一个排的八路军战士,有这么多人看着,这里就算想出问题恐怕都难

。细心的记者还发现,在这窝篷附近的空地上,同时还堆放着好几大堆的柴堆,旁边还备有油壶,这应该也是为防止万一而准备的:以蝗虫的趋光性,就算这些蝗虫逃出去

,只要引燃火堆,应该也是能及时将这些虫患扑灭的。

但即便如此,眼前的这一幕,也依然让记者们难以置信,不过想想:利用采来的野草树叶喂养蝗虫,然后再用这些蝗虫来养活鸡鸭,这似乎还真是一条可行的方案?

看起来似乎也不难,可为什么千百年来,就从没有人想过要这么干?精明的人,回过神来,已经敏感的意识到,这分明就是一个大新闻:别的不说,光是这全新概念的养殖技术,如果真能普及,将能让多少的国人受益?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