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
转眼间,飞地决战过去三个月,三个月时间里,游戏里发生了一些事。
第一件事:倭人海上骚扰和截杀升级。
倭人刚开始只敢对零散船只下手,接着胆子越来越大,没水师护航的运输船都可能成为攻击目标,再到后来,有护航的船队也不敢说高枕无忧。倭人发现,海上袭扰打援比陆地攻防容易多了,在海上袭扰战中常有俘获,越打船只越多,尝到甜头的倭人迅速扩大投入,集结的船队规模逐渐膨胀,大有越战越强之势。
此消彼长,随着运输船队和战队陆续折损,倭岛远征军不仅兵力减少,后勤方面也出了问题。倭岛作战所需部队和一应物资,全靠神州海运补给,但海战不比陆战,战败后**都难,眼看着一艘艘满载物资的船只被俘获,运送援军的船只被击沉,让远征军非常受伤。
倭人过去也时常袭扰运输线,战果并不显著,最近突然取得明显进展,固然有倭人对打击运输线更加重视的缘故,但平心而论,跟远征军自身的削弱也有直接关系。削弱的并非兵力规模,是战将。先有甘宁回归飞鱼领,接着江南领和湖州领分别召回郝昭和蛮将,导致倭岛战线一度无历史武将。
虽说曲晨到了别府,但他是骑将,没道理让一员骑将长期跟船海上飘,因此多是在陆地活动。飞地决战结束后,甘宁火速传送回飞鱼领,乘快船赶往倭岛与先期出发的斩蛟营汇合,率领联合水师跟倭人水师狠干了几仗,屡有斩获,却难以挽回大局的颓势。接连吃了几次亏之后,倭人也学乖了,化整为零,见到甘宁旗号就跑,找别的目标下手,甘宁对此也很无奈。
在异族土地上作战,后勤被持续打击,后果不言而喻。
联军兵力渐渐吃紧。
别府是大汉在倭岛唯一据点,不仅逐渐有出产,必要时还可就地征兵,但别府城人口不足,漫说征兵,连产出都差得远,目前处于休养生息阶段。每个人都知道,别府是汉军征战倭岛的根据地,即便当前倭人的袭扰战术让远征军损失惨重,兵力出现一定程度短缺,也没人要求别府征兵,毕竟别府城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倭岛战事的未来。
倭岛战线情势危殆,好好不得不大声疾呼,请求广大玩家增援。
倭岛远征军由玩家自发组织,参与基本没收益,反而会持续出现折损,按理说这种模式很难持久,大家伙热乎劲一过,远征行动也就该划上句号。倭岛远征军折腾了近一*,部队和物资消耗是天文数字,早应该偃旗息鼓,各回各家,可令人吃惊的是,远征军到现在仍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凝聚力。
盟主发声请求增援,玩家世界热烈响应。
领主们纷纷认捐,大批部队或物资向青徐扬沿海地带集结,等待联盟组织起一支强大护航水师,送往倭岛。另一方面,自由玩家以军团为单位,组织人手到倭岛作战,以确保在领地大举增援赶到前,倭岛战局不至崩坏。
玩家对用兵倭岛如此执着,让NPC世界难以理解。
始终关注倭岛战情的徐庶,忍不住找鱼不智解惑。
“1、远征倭岛是玩家第一次独立策划并执行的行动,而且是用兵域外,就个人观感而言,我认为大家有很高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愿意继续付出;2、因某些原因,玩家普遍对那个岛有特殊恶感;3、盟主好好相当有能力,他知道玩家大多三分钟热度,便在大家热情最高涨的时候,拒绝全军压上,有意识地采取轮替策略,不竭泽而渔,让联盟保持了后劲;4、跟我们有关,逐鹿领打下了别府,而且是二级都城,开通了与神州驿站传送,既方便了玩家进出倭岛,也让大家看到以别府为据点,蚕食倭岛的希望,不肯言弃。”
徐庶恍然大悟,但鱼不智其实并**把话全部讲透。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某些人挑动下,倭岛俨然成了解决**的道具。
两个玩家(或军团)互看不顺眼,怎么办?
以前很简单,玩游戏要的就是恩仇,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两个月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司隶两军团因故要开战,某军团长劝架,说这么打没意思,有种各自组织一百人去倭岛,限定十天,看谁杀倭人多,谁杀得多算谁赢,算是实际行动支持远征军的正义事业,就看你们敢不敢?要开战的两军团长觉得有道理,无非多花点传送费,解决私怨还能做公益,很有意义嘛!再说劝架的那厮最后丢了句“敢不敢”,谁有脸皮说“不敢”?于是两边约定,论坛各发檄文,赴倭岛打群架,行君子之争。
此事迅速成为游戏中的热点新闻,获得大家一致赞赏。
自那次以后,玩家间的私怨便有了另一条解决途径,去倭岛成为流行。不仅军团可以去,自由玩家也能呼朋引伴接任务,领主们也可以派遣部队,在倭岛战线来个另类比拼。
**多少人知道,这次流行是有心人带动。
司隶两军团约架那次,劝架的军团长是星雷天军。
以星雷天军的性情,提那种建议实在太合适不过,星雷天军是受到某人胁迫,因参战**欺骗了某人,不得不找了两个友好军团配合演了场戏,当然各出百人参战并非诳言,做戏做全套。星雷天军认为鱼不智心机太深,居然想出这么卑鄙的法子引诱玩家奔赴倭岛,殊不知鱼不智也是替人背锅,真正的策划者是贾诩。贾诩到倭岛后发现别府暂时不宜征兵,远征军激情有消退趋势,为确保倭岛有兵可用,便出了这一策。
那次军团赌战被炒得那么火,自然是有人幕后推动,先是天下和傲视,好好在某人暗示下,发现那赌战模式流行对远征倭岛有利,对他实现与女王谈心的目标更是助力,于是果断发动联盟成员摇旗鼓噪,当免费水军......
截至目前,倭岛远征军后勤补给线的安全,仍不容乐观。
第二件事:蚂蚁商队升商会。
一个月前,蚂蚁商队达成所有必要条件,顺利变身为商会,实现了从行商到坐贾的华丽转身。考虑到蚂蚁创建短短数*,这么快便晋级为商会,在商人势力中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苏三成为商场公认的希望之星。
第三件事:上郡胡市建立。
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筹(扯)备(皮),上郡胡市顺利开市。
根据规划,上郡胡市每月开两次,分别在月初和月中,每次持续三天。首次开市,河套各部羌胡纷至沓来,用游牧民族盛产的皮毛、牛羊和马匹,换取中原的茶、盐、铁器等生活物资,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因首次开市稍显仓促,而且河套阔远,有些部落来得迟了,待三个交易日结束时,应广大商户和部落代表要求,又延后了两日,足见上郡胡市交易之火爆。
首次开市,便一炮而红。
入驻商户守着摊,便能收进大量羌胡特产,并高价卖出中原常见之物,心满意足;羌胡部落虽说要走远路,但胡市各种物资种类齐伍,货物充足,价格也比在河套行走的商队便宜很多,同样数量的部落出产,能换到更多的汉人货物,跑些路又算得了什么?两边都对胡市感到满意,皆大欢喜。
有人欢喜,也有人忧。
四大商家之一陈留吴家,因为**地估计了自身能量,又没看清形势,令人惊讶地被排除在上郡胡市之外。实际上,龙领暴露后吴家便知道坏了,因为飞地的事情,鱼不智跟吴懿彻底**,很可能在上郡胡市搞些小动作,负责谈判的吴懿族叔及时调整了姿态,试图挽回颓势。只可惜他调头稍晚,前面姿态又太高,转向转得不够决绝,抑或潜意识里还认罪缺了老子不行,最终还是没能逆天改命,被直接封杀出局。
遭此重创,吴家咽不下这口气,况且刘焉也希望吴家在胡市有所作为,吴懿在刘焉面前夸过海口,结果连门都没资格进,怎么着也得再想想办法。或许是自知把鱼不智得罪狠了,来软的多半没用,吴家准备拼个鱼死网破。
具体作法:赶在正式开市前,利用吴家在商场的影响力,联合那些与吴家有亲密合作的商家罢市。
你家不是办喜事吗?老子就派人在你家门家披麻戴孝,看谁恶心!
没想到刚开始串连。逐鹿领那边便收到风。
徐庶主动约见了吴懿族叔,表示因为吴家在先前谈判中架子端得太大,不仅得罪了苏三,还激怒了朱儁。朱儁与袁本初和曹孟德通过气,上郡胡市封杀吴家已成定局,如果吴家仍不识好歹,在上郡胡市筹备期搞小动作,蚂蚁商会将联合甄家和卫家,对吴家中原各地生意发起全面打压和报复。
吴懿族叔当场倒毛,痛斥蚂蚁不自量力,但眸中的惊恐却是显而易见。
徐庶随即给了吴家一个台阶,告诉吴懿族叔:胡市你们肯定进不去了,但主公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刚好北营晋级传奇兵种,领地反复探讨后决定,为北营打造甲骑具装。听闻吴家有相关产业,主公愿将这笔生意交给吴家,冰释前嫌,并当场提出了具装技术要求,以及逐鹿领愿提供的单价。
吴懿族叔一看,精神大振。
商人没地位,不小心得罪了朱儁,朱儁跟袁绍和曹操吹风要封杀吴家,即便**甄家和卫家帮忙,吴家也只能躺平任宰割的份。吴懿族叔**琢磨得罪朱儁是真是假,没什么意义,哪怕是假的,以鱼不智和朱儁的关系,分分钟也能变成真的,所以胡市进不去已经没得挣扎,不认也得认。
而徐庶给吴家的台阶,也着实有份量。
骑兵甲具对材料、工艺要求极高,价格昂贵。
隋文帝一统天下时,隋国库之丰足超历代前朝,可即便是大隋之富强,倾全国之力,也只打造了五千甲骑,可见具装之昂贵。北营目前仅数百骑,但逐鹿领开出的具装单价高达十*金,没错,单价十*金!几百骑算下来,总共几千*的生意,且但凡技术含量高的买卖,利润多半丰厚,吴懿族叔当时粗略算了一下,幸福得疑在梦中。
兹事体大,赶紧回报。
吴懿闻讯,也激动得不要不要的,即便进不了胡市,这笔买卖做下来,也能在刘焉面前有个交代。毕竟打进胡市是为赚钱,做什么生意不是赚钱?而且这个生意可能做长线,因为北营肯定会扩充,还能赚更多。
但有个问题:逐鹿领要求的具装**非常严苛,吴家没把握达到。
找来匠人一问,吴懿大怒。
匠人信誓旦旦表示:以当前技术水平,那些装备**根本没人能达到!
耍我?
族叔回:徐庶说了,这生意是为补偿吴家,质量过得去就行,好商量。徐庶还说,北营装备验收得过他这关,只要具装数据不低于要求标准七成,徐庶愿以人格保证,自己验收时保证不会为难,请吴家尽管放心。
益州府与逐鹿领长期不睦,对逐鹿领的情况向来上心,徐庶作为鱼不智心腹,逐鹿军统帅,益州府收集到的相关情报一大堆。所有情况都显示:徐庶有君子之风,他的保证是有信用的。反之,如果是鱼不智来担保,吴懿肯定不会信。不过吴懿对鱼不智仍不放心,唯恐这是逐鹿领缓兵之计,以避免吴家捣蛋胡市,遂传讯:要求先打两成定金。
首批三百套具装,总价三千*金。
徐庶二话没说,只是提醒吴家要按时交货,爽快答应给付六百*定金!
吴懿再无疑虑,干了!
签协议!
约定相关细项,协议刚签完,逐鹿领便立即足额支付定金。
吴家接受了无法进入上郡胡市的事实,开始风风火火打造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