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号:   默认

第两千五百一十二章帝王的“演讲”(1/1)

今天乾宇殿之前的广场上站着许多官员,他们整齐的排列在两边,有些座衙官本是无需参加早朝的,他们只需要在晨朝时点卯即可,但今日大朝会对于他们来说必须参与。

没办法,满朝遍野都在传闻官家近期可能退位,内禅太子的传闻,并且还是来自于礼部的消息,如此一来准确性就更加的高了。

礼部是什么地方?下辖的鸿胪寺便是主持各种大典大祭司的地方,即便是外朝使节也在礼部的管辖之内。

从礼部流传出来的消息不会有错,因为礼部接到了礼部尚书欧阳修以及宰执相公范仲淹两人的钧旨,还有各自的印信,要求礼部官员准备大典所需的器物。

不光要祭祀天地,还要祭祀列祖列宗,这也许是大宋大胜而归的信号,但在礼部尚书和宰执相公的钧旨中还夹着一道官家的旨意,要求按照太子的身型准备帝王朝服,衮服,常服,这就是大大的问题了。

太子别说是制作帝王之服,便是穿着都是极大的僭越,但这是出自官家的旨意,礼部的官员即便是在糊涂也不会不清楚官家的旨意意味着什么。

官家这是要传位太子了!消息不胫而走,而礼部的官员第一时间向赵祯上疏,请求旨意的真实性,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礼部炸了锅。

同时各部也都收到了消息,大家同朝为官,不少人虽然不在一个官衙,但私下的关系还是有很好的,于是乎消息就这样传遍了整个朝堂。

动荡是可定肯定出现动荡的,大多数的官员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许多人的想法和蔡伯俙等人一样,在他们看来官家春秋鼎盛,根本就没有必要传位太子。

只需要扶持太子,稳固太子的地位,待官家身体不豫时,再行传位之举便是。

眼下太子已经总揽大政,这又有什么不好?官家想做什么都可以去做,没有任何关系啊!何必要执念于传位太子?

这个观点是朝臣们最为支持的,同时还有人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官家传位太子,太子便是皇帝,官家这位太上皇如此丰功伟绩,到底是听从官家这位太上皇的,还是听从刚刚极为的皇帝的?

并且皇帝的身份应该是尊贵的,但在礼法之中,太上皇的身份要远远高于皇帝,这关乎于孝,关乎于大宋的治天下的本!

那就应该太上皇是大宋的最高领袖和君王,皇帝的地位就如同太子了,那既然如此还这么着急传位太子干嘛?眼下不就是这种关系吗?

当然,还有人心中想的是赵祯怎样的无双君王能够给他们带来丰功伟绩,成就一番事业,在丹青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年轻的太子赵旭继承皇位之后,有没有这个能力?

毕竟有人是为了自己前途着想的,万一太子继位之后,把自己培植起来的人重用起来,别的人岂不是没有了机会?

传位太子看似简单,但背后涉及的改变和利益转变实在太多太多。

于是乾宇殿的广场上便排列了整整齐齐准备参与这次大朝会的官员,只不过他们心中所想的,赵祯都知道。

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赵祯难道连这种事情都看不出来?

他是平衡利益的老手,对于赵祯来说眼下的事情就是要让朝臣们知道自己现在传位赵旭的好处,并且让他们知道此事不会对他们的利益产生影响。

虽然这话比较难听,可赵祯也知道这就是事实,没人能够改变的事实,所谓的利益也不一定都是坏的,也有好的利益参杂在其中。

人都是有私欲的,这些私欲中有些是好的能够为朝廷所用,有些则相反,赵祯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摒弃人的私欲,这是不人道也是不理智的行为,最好的办法就让人的私欲变成有益的事情,为国朝所用。

赵祯其实一直在统合这个王朝,平衡这个王朝中所有人的利益,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到公平对待,但是每个群体都在改变,或是被削弱,或是被覆灭,或是被眷顾崛起。

团结大多数,这是赵祯的固有想法,他在给大宋的百姓争取更多的利益,当然也是在给大宋的士大夫阶级增加全新的血液。

改变大宋的百姓,就是在改变大宋的士大夫阶级,改变大宋的权力结构。

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事情,眼下的朝堂上便是如此,来自寒门之家的官员和来自士大夫之家的官员旗鼓相当。

天空中的太阳光芒照射在高大的日晷上,阴影落在了辰时上,乾宇殿的大门轰然打开,阳光照射在宫殿的厅堂中,立柱的阴影投射在地板上。

百官就这样进入了大宋规格最高的朝堂之中,赵祯一身华贵的衮冕出行在了高高的御座之上,这里是专属皇帝的宝座,即便是身为太子的赵旭总揽大政的时候,也无法坐上乾宇殿的御座之上。

朝臣们看到了赵祯身上的华贵衮冕心绪再次激动起来,官家是无双的帝王啊!文武双全的帝王,开创大宋盛世的帝王,怎么能传位太子呢?

但赵祯却不打算拖延,在朝臣们准备请奏的时候,大声道:“瞧瞧朕看见的都是一群什么人?我大宋的朝臣?肱骨之臣?可笑!朕看到的是一群懦弱的人!只懂得在朕的庇护下捞取功绩的人!”

朝臣们顿时被整蒙了,什么情况?他们本是来请奏官家不要传位的,怎么能否定自己的能力?

赵祯看着一群被他镇住了的人,笑道:“朕知道你们心中出现了恐惧,恐惧朕的退位之后自己不能取得成就,担心自己不能延续大宋的辉煌和强盛!”

朝臣中有人开口道:“官家,我等并非是担心自己,而是担心大宋的后继之君难以维系官家定下的规矩!这样的规矩会被大宋造成很大的变动!”

终于有人开口了,赵祯在早朝之前就定下,任何人都可以在百官的队伍中不出班而开口,这样一来免得鼓起的勇气因为担心而丧失。

赵祯从御座上站起,“这难道就不是恐惧?朕听闻来自西方智者的一句话“战胜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

这一次朕传位太子意义非凡,同时也是为大宋开启了传位的先河!难道诸位臣公不想和朕共渡难关?共襄盛举?!”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