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号:   默认

第两千四百一十一章逻些城之围(下)(1/1)

世上没有美丽的故事,只有残酷的现实,赵祯坚信吐蕃人会向大宋投降,就像他们饥肠辘辘时面对食物的诱惑一样,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人总是趋吉避凶的,明知在逻些城中可能饿死,谁还会待在那里?

宋军在逻些城外架起了高高的望楼,从望楼上可用千里镜瞧见城中的模样,赵祯在看过一次后便下令在逻些城外设置一些高大的帐篷,这些帐篷一律没有大门,只是一个宽敞的顶棚罢了,但在逻些城面前却尤为显眼。

棚子中别无他物,从内到外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吃食,这些都是宋军带来的粮食,为的就是向逻些城展示大宋的仁慈,同时这些棚子还会用来接纳从逻些城中逃出来的人。

只要归顺大宋,就会有地方住,有粮食吃,青稞的饼子绝对是管够的,还有牦牛肉以及香浓的肉汤,有几个饥饿的人能抗拒得了这样的诱惑?

不光是平民百姓,即便是吐蕃的士兵,只要向宋军投降便能获得同样的待遇,赵祯还下令军中制作传单,就藏在易碎的箭杆之中,而这些巨大的箭枝都由八牛弩射入逻些城中。

虽然有了火炮但八牛弩依旧是大宋的制式装备,虽然配比的数量要少了许多,但并不是没有,没日没夜的轮班向逻些城投放檄文。

舆论战和心理战是战场上必要的存在,也是在悄无声息中化解敌人斗志的最好武器,赵祯对吐蕃人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已经被宋军围堵的逻些城本就动荡不安,人心惶惶之下在看到了宋军投射进来的檄文以及安民告示后开始更加的摇摆不定了。

谁都知道在逻些城中坚守是一个错误,吐蕃最大的好处便是土地广阔地形崎岖,在这样的环境中周旋要比在逻些城这样的城池好许多,最少不用担心被困。

角厮罗之前当然也已经想到,但大宋军队的速度相当诡异,时快时慢,尤其是这次对逻些城的进攻,之前奏报南路宋军才刚刚占下匹播城,待过了两人便突然出现在了逻些城下。

不是角厮罗不想走,而是走不掉,逻些城中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吐蕃火药弹,而这些火药弹用来防守最适合不过。

角厮罗自己贪心了,他当然知道广阔的高原适合与宋军周旋,但同样的城池也有城池的好处,逻些城的好处就在于城高墙坚。

占据了城池的优势对宋军的进攻进行防御,必定会让宋军产生大量的折损,但他没想到的是,宋军根本就不打算进攻,这是他唯一失策的地方。

逻些城的城墙是坚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宋军的火炮同样威力巨大,经过不断轰击的城墙当然承受不起,虽然有些地方轰然倒塌,但并非是全部。

出现缺口的逻些城,人心思动,大宋的心理战已经初见成效,这几日逃出逻些城的吐蕃百姓和士兵数量越来越多。

当然这样做同样也会激化逻些城中的矛盾冲突,里面的人可不都是希望出城归降宋军的,角厮罗为了稳固人心,用了最简单有效也是最错误的方法,暴力镇压。

逻些城的周围已经有吐蕃的军队开始镇压想要逃出城的吐蕃百姓了,赵祯在望楼上早已看到了这一切。

当一些人被定义为叛徒之后,无论做的是对是错,都将受到同类的无情惩罚,当然这种惩罚很快会引起更多的不满和反抗。

这就是一个怪圈,压制情绪,积压愤怒,再压制,再释放,逻些城中开始出现变数和动荡,这在赵祯的意料之中。

投入那么大的资本,若是没有回报,那他赵祯就是一个傻子。

围城之下,恐慌的情绪和越来越急迫的形势不光在折磨着城中的吐蕃人,同样在折磨者那些权贵,以及角厮罗。

赵祯早早就料到这一点,并且还在不断的向逻些城施压,就是要压得角厮罗喘不过气才好,这样他白便会用最强硬的手段去镇压逻些城中的人。

短短三天时间,大量的吐蕃军民从逻些城中逃出,开始还是一个俩个,接着便是三五成群,角厮罗的镇压越强硬,逃出人便越多。

而在接下来更长的时间里,逻些城一直出现逃脱的人,有些甚至是在城墙附近驻扎的吐蕃军。

当军队都开始小规模溃逃的时候,逻些城距离正真的动荡不远了。

大量的逃兵是在半个月后出现的,这是一次成建制的溃逃,在角厮罗准备派兵追击围剿的时候,杨怀玉率领背嵬铁骑前往迎接。

谁也想不到战场上居然会出现这样诡异的一幕,吐蕃人追杀自己人,而宋军出现掩护这些吐蕃人。

这大概是最大的笑话,但背后却是逻些城崩溃的开始,军队都成建制的溃逃了,百姓更加惶恐,对逻些城也更加的没有信心。

宋军把这些逃出逻些城的人集中了起来,给了他们食物和居住的帐篷,同时清点人数,缴获他们的武器。

最关键的是做出承诺,答应放他们离开,这在吐蕃人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他们并不知道,赵祯只不过是不想被这些“累赘”所拖累。

宋军的粮食又不是大风刮来的,暂时接济一下归降的吐蕃百姓和士兵可以,但却不能一直这么接济下去。

眼下是要拿下逻些城,拿下整个吐蕃,又不能大开杀戒制造矛盾,于是乎让他们回到自家的家乡便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若是家乡就在逻些城也无所谓,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谋生,待逻些城被宋军彻底占领之后,这里还需要大量的劳力,回来一样能找到养活自己的活计。

赵祯可以说是把一切都安排好了,而这些归降的吐蕃人所享受的待遇也会出现在大宋的安民告示中,同时把他们的名字也列举出来以让城中之人相信。

逻些城中最为忙碌的人便算是贤觉和冈波任了,他们要站出来不断的为“辟谣”但谣言止于智者,这时候的逻些城所有人都在为粮食和未来担心,怎么可能相信他们的辟谣?

人心就像沙硕,一旦散了就再也没有办法聚集起来。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