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号:   默认

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大到让自己恐惧(1/1)

大宋的疆域有多大能使赵祯放弃辛辛苦苦打下的城池?能使得他收起一个人贪婪的野心?

实在太大了,大的让赵祯有些害怕,当年元朝的崩溃是多么的惊人,一个挥兵剑指多瑙河的帝国居然不到百年便消失了……

可见庞大的疆域根本就没有给那个帝国带来无尽的资源,相反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麻烦,因为许多土地都不是蒙古人能直接控制的。

而现在大宋的疆域呢?赵祯之前观看过完整的《皇宋乾坤舆图》,大宋的疆域已经远超盛唐,陆地上的面积向北,东北,拓展了数百甚至是上千里,而海外的土地更是超越了唐时的无数倍。

遥远的澳洲土地上都有汉家百姓的耕种,贝加尔湖上全是汉家百姓的渔船,连日本海上都是飘扬着宋字大旗的商船!

前段时间蒲甘国,越朝已经向大宋提出归附,成为大宋的藩属,为了避免兵灾,甚至两国国王亲自上疏赵祯,要求大宋驻军,理由居然是惯匪太多…………

琉球群岛上的琉球国已经派遣使者向鸿胪寺正式的提出认祖归宗,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汉家百姓,应该回到华夏的行列之中。

至于倭国富士山下最大的行宫已经变成了赵祯的御用行宫,倭国人在得知良子提出赵祯有可能会去富士山看雪的后便开始修建这座皇宫了。

赵祯是不会住在那里,毕竟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谁知道它什么时候再次喷发?

这样辽阔的疆域赵祯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满足了,他的胃口也只有这么大,再大就会把大宋的肚皮城破,在大宋的通讯技术产生质的飞跃之前,大宋是不会,也不能再度再度进行扩张的。

贪婪的人最后的结果便是一无所得,这一点赵祯很清楚,而眼下大宋从未停下的事情就是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赵祯来“自基建狂魔”的时代,发达的交通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他太清楚不过,一旦大宋基建完成度达到他的预期,火车纵横全国各地。

到那个时候,旱灾,洪灾,蝗灾,等一系列的天灾都不用担心,粮食会沿着钢铁的“血管”流淌到大宋的各地,同样的各种货物和物资也会流通的极为便利,政令,诏令,公文同样能及时传达。

最重要的是,大宋的士兵也能从全国的各地抵达前线或是战场上,地方上的叛乱根本就不再可能发生,即便是叛变的成本也会大幅增加。

在没有外力的干涉下,想要颠覆赵氏的统治和皇权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同样的,腐朽也会逐步出现,人的文明程度会越来越高,国家对思想的控制也会越来越困难,至于走向民主,走向共和…………

赵祯稍稍的打了个寒颤,虽然自己不一定能看到,但赵祯肯定,自己的子孙会看到那一天,一定会看到那一天…………

原本赵祯想要亲手毁灭自己对大宋做出的改革,但随即打消了这个想法,自己的目的很简单是要让华夏领先于这个世界,而且永远保持领先。

而不是让老赵家永远的无敌下去,即便是要毁灭,也要毁灭在华夏人自己的身上,“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当民智开启的时候,封建主义终究会走不下去,这个世界也会越来越公平,这是历史的衮衮大势,自己可以把通过外力的挤压稍稍提前一些,但却无法改变。

既然是无法改变的事情,那自己为什么要去毁灭来之不易的改变呢?

时代终究要前进,人类终究要走向更高的文明,那就让自己作为华夏的先驱,早早的买下这个跳板,待到时机成熟,助华夏这条巨龙腾飞…………

眼下大宋的疆域已经足够大,而接下来就是需要让塞尔柱人服软,让图格鲁克把重心放在防备西方上去。

大宋和塞尔柱的战争一定要赢,只有胜利者的“仁慈”才能让图格鲁克放心把军事力量部署到西方,去对抗不断崛起的西方世界。

说来可笑,大宋的发展不但帮助了塞尔柱帝国,同样也帮助了欧洲,这么多年来大宋一直在东正西战,一直在向西方提供货物。

这导致了全球性的贸易活跃,塞尔柱人发财了,国力迅速增强,欧洲人也富裕起来了,贸易也给他们带来了红利,世界上不缺乏聪明人,不是只有大宋的商贾才会赚钱。

就连天竺人都在大宋的大规模贸易之下开始膨胀,大宋的战争让赵祯无暇他顾,谁让华夏正处于一个混乱的时代?也让其他势力蒙头发财。

赵祯对塞尔柱的进攻事实上有一种警告的意味在其中,他要让塞尔柱人知道,大宋有能力轻松的打垮他,只是不愿这么做。

同时也让西方世界知道,大宋的强大不是他们能够挑战的,他们的敌人不是大宋,而是近在眼前的塞尔柱人。

让西方世界和阿拉伯世界发生冲突,发生战争,发生混乱,然后大宋在后面坐收渔翁之利,这才是最有利的格局。

战争是和平的手段,之前赵祯不太理解这句话,曾经还是理想主义的他认为战争就是战争,会引发更多的战争,报复等等问题,后世不也是如此?即便是以米国的强大依旧能受到小小组织的威胁?

现在他理解了,那是因为米国还不够强大,在这个时代大宋的强大完全凌驾于后世的米国,超越这个时代的科技,文化,智慧等等诸多领先的因素杂糅之下的大宋已经是类似于更为高等的文明存在。

现在的大宋可以碾压任何一个文明,而十年后的大宋,二十年后的大宋会更加强大,所以和平这东西却是能从绝对强权总诞生。

赵祯尽量的不去再想的更远,在角楼上这种安静的环境中他却总是会产生遥远的想象,边上的三才和范仲淹已经不敢说话,静静的看着眼前这位自信的快要飞起来的君王。

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赵祯,不准确的说三才曾经在皇宫的阙楼上见过一次,但却没有这次来的震撼。

靠在椅背上的赵祯犹如神人,浑身上下透露出一股常人不敢靠近的气息,这种气息他说不上来,但却能真实的感受到。

而范仲淹却知道,这种感觉就像是自己站在一个神的面前,卑微,无比的卑微,自己仿佛一个可怜而又无知的小小蝼蚁,在面对苍穹一般的浩渺,那种无限的广大让他心生恐惧!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