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号:   默认

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把事情闹大(1/1)

石介的奏疏无论是谁看到都会被如刀的言语带动情绪,通过激烈语言描绘出来的场景犹如一副人间地狱一般。

连了解血汗工厂场景的赵祯都觉得浑身发冷,更别说身为女子的王语嫣了。

赵祯没有说话,王语嫣也没有,只不过她的双手却在不断的颤抖,白皙的玉颈上青筋扭曲。

赵祯没有说话,而是望着王语嫣,静静的望着,他了解自己的女人,这种事情定然是不知道的,也应该是无辜的,她虽然在经商上很有天分,碧雅轩也被她经营的很好,但自始自终她都是经销,而非制造。

原来是从朝廷的工厂中拿货,现在是从王家拿货,对她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从王家拿货可能更便宜,更新颖而已。

谁能知道幕后的这一切?晶莹剔透的玻璃居然是用鲜血打磨出来,而香浓的咖啡也是用苦泪浇灌…………

在心中赵祯是不怪王语嫣的,她虽贵为皇后,但却是个女人,在王朝之中扮演的角色便是贤内助的模样,政治上她基本不碰任何东西,因为她知道自己讨厌后宫干政。

皇后是什么人?是皇帝的正妻!

皇后便是帝国最高统治者皇帝正配的称号。

“后”与“後”,古已有之。“后”字原指君主,以前的夏启就称作夏启后,后引申指君主的妻妾,这是一个位份、称谓,而不仅仅是指代皇帝后面的女人。

《诗经》上载:“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郑玄各项笺曰:“后,君也。”

大禹的儿子启称为“夏后氏”,还有传说中射日的后羿。

后是一种地位,一种权利,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嫔妃之主,是天下女子之标准,世人之母仪也!

也是王朝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和其他辅助皇帝的人不同,她随时随刻影响着帝王,甚至是吹“枕头风”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但无论帝后都是凡人,王语嫣虽身为皇后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赵祯身为皇帝也不无法做到把她摘除在外,在赵祯看来这是王语嫣娘家的人做的事,她自然也应该有责任。

圣阅殿中的安静和快被打破,王语嫣看完奏疏后轻轻的叠好,上前道:“官家,此事还请交由臣妾去办!必定给官家一个交代,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看着王语嫣坚定的眼神,赵祯思虑许久之后还是同意了,他看到的了王语嫣的决心,内心之中的挣扎和愤怒。

微微点头道:“朕希望圣人能把这事处理好,勿要让朕再失望!”

赵祯的话看似没有严厉斥责,但却让王语嫣心如刀绞,因为自从两人相知相爱后,就从未有过如此正式的交涉,形同陌路之感让感性的女人更为痛心。

凤屐踩着地砖传来一阵哒哒的脚步声,渐渐远去之后三才出现在殿中,看着赵祯小声道:“官家,奴婢已经查明,此事和皇后并无牵连!”

三才已经知道了消息,在离开圣阅殿后便从皇城司的口中得知,也在第一时间派人去查清楚和皇后有没有关系,果然如他所料,一切都是王家瞒着皇后所为。

赵祯瞥了一眼三才:“朕当然知道,一个女子若是知道自己的家族的所作,定然是早已忍耐不住,何况是皇后这般的性子?朕不好亲自出面,但她却能做好!”

三才点了点头道:“官家,毕竟王家是外戚,若是闹大皇后和您的脸上都不好看,有损君威…………”

“你错了,朕就是要闹大,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王家的嘴脸和下场,朕为何让皇后去?当然是让天下人看到皇后的担当和责任,同时也让天下人自己把皇后与王家划分开。”

说完后赵祯的声音微微低沉,有些内疚的开口道:“如此一来皇后便成为天下人眼中大义灭亲的圣后,至于朕早已在皇后接手此事后从中摘得干净!所有人都会盯着皇后而不是朕,若是有圣后,自然会有圣君…………”

三才干咽了一下口水不再说话,他没想到官家早已经掌握了局势,事情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么说来官家是连皇后都利用上了……

事实上赵祯在看到石介的奏疏后便考虑到了这件事对天家带来的危害,与其自己亲自出面去解决,还不如让皇后,女人处理这种事情首先站在了弱势的地位。

百姓们首先会自动的把这件事和皇后之间的关系撇开,一个女子,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怎么能干出这种事情来?!

这就是身为女人的优势,再加上王语嫣一直以贤后的形象出现,从东京城开始到现在的神都城,她都经历的做好慈善,而不是选秀的走一遍过场。

福田院,养孤所,资助贫寒家境的读书人等等,从来没有懈怠,在百姓心中她的形象就是母仪天下四字,就是大宋的国母。

即便是这件丑闻发生在外戚的王家,人们也会把她看作是受害者…………

至于王语嫣本人那里,她也是自始自终被蒙在鼓里,现在才知道这一消息显然是晴天霹雳,在赵祯看来,她心中的愤怒和委屈怕是早已把她淹没,处理起来也绝不会手下留情。

虽然有挑拨的嫌疑,但与其让别人处理这事,还不如交给皇后更加合适,也更加有说服力。

消息是从石介的专奏中得到的,虽然看似没有什么人知道,但在民间却不同了,毕竟王家也招募了寻常百姓,也给了工钱,他们是有自有的。

王家工厂中的种种阴暗能瞒得过外人却瞒不过整日在这里劳作的工人,人都是有人性的,看到如此凄惨的人自然心中升起悲悯。

再加上王家压榨工人,本就不满的工人一定会把事情捅出去,虽不能说是天下皆知,可神都城中的百姓肯定是有不少是知道的。

至于台谏院的御史为何没有上奏,很可能是他们只听见传闻却没有亲眼所见,台谏院可以风闻言事,但却要有一定的证据。

台谏院的御史虽然没有行动但不代表他们不关心,说不定已经在收集证据准备参奏了。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