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一九章 桥头堡(1/1)

“笑话,真是天大的笑话。”左都御史陈新甲大声道:“忠贞侯刚刚剿灭了巨匪李自成,如此功勋却要被你们革职,公理何在?朝廷的颜面何在?”

范景文也道:“陈大人所言极是,忠贞侯立下如此大功,朝廷所行的封赏本就菲薄,怎能再行革职之举?”

黄士俊瞪着眼睛道:“那也不能再让忠贞侯再任五省总督之职。”

接着他向崇祯道:“皇上,臣提议,由孙传庭出任三边总督,节制陕西、甘肃等地军务,参与围剿献匪。”

“臣等附议!”田唯嘉等人应和道。

崇祯的本意也是想着朝廷独自完成剿匪,黄士俊等人的提议正中下怀。

“那就应卿所请,启用孙传庭为三边总督!”崇祯立刻拍板道。

此时的孙传庭已经在天牢里关了一年多,再次被朝廷启用,他不但毫无怨言,而是立刻起身赶往陕西就任。

前任三边总督汪乔年在襄阳围剿张献忠时战死,三边总督就此空缺,所以孙传庭所接的其实是已经是一个烂摊子。

陕西兵,也就是秦军,一部分被洪承畴带走驻扎在宁锦地区。另一部分的主力正是贺人龙部,其他的陕西兵已是一盘散沙,孙传庭能够指挥的兵马其实寥寥无几。

同历史上一样,孙传庭到达西安后,首先要做的是休整和积蓄力量,而不是立刻剿匪。

此时的中原格局,已与历史上同一时期大为不同。

李自成已经覆灭,张献忠成了最大的一股流寇,襄阳之战的胜利使张献忠的实力大大增强。

闻听天策军在河南大破闯军,李自成完蛋了,张献忠部吓坏了,立刻挥师南下奔湖广而去。

而官军的总体实力却远高于历史同期,如果关宁军、新军以及边军全部大举南下,按说张献忠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

但是因为天策军的存在,朝廷的心理作用,却形成了牵制,这些军队却没法儿动。

真正用于剿匪的军队,依然是历史上那些人,而且还比历史上削弱了。

保定军和山东军已被天策军消化,原江南的南京军也要坐镇江南,朝廷手里的只有左良玉的湖广兵,秦明翼、孔贞会的四川兵,陈永福、虎大威的河南兵,以及援剿总兵杨德政、方国安等总兵的兵马。

李自成是灭亡了,而各路明军主将们却没有欣喜若狂,他们的心理其实是矛盾的。

因为有了流寇,武将的地位也在不断攀升,如果天下真的海清河靖了,武将们的地位很可能又要跌回原点。

正是因为如此,朝廷的剿匪事业好似永远也难以完成。

“事实正如司令判断的那样,朝廷对我们的防备丝毫没有松懈呀!”

接收完朝廷发来的圣旨,李子雄道。

王越笑了笑道:“无妨,让他们忙活去吧。”

以退为进,王越的本意是天策军跟着张献忠的脚步南下湖广、四川,让起点城的影响力传播的更远,可是因为崇祯皇帝的自信,天策军的脚步只能暂时留在河南。

王越不相信张献忠是那么好灭的,治标不治本,流寇的根源是老百姓的日子太苦了,活不下去了才起来造反,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根治流寇。

历史上张献忠死后,其余部仍然与上升期的满清周旋了二十年,可见有多么难缠。

一**一年九月初,天策军陆续撤出洛阳,大批的俘虏开始向东转运,而天策军前线司令部和起点管理委员会的诸多成员,却来到了洛阳东面一百多公里外的郑州。

郑州在本时空下辖荥阳、荥泽、河阴、汜水等四县,乃属州,级别为县,归开封府管辖,知州正五品,小于知府。

天策军暂时不能撤出河南,这是朝廷的一致意见,以防流寇北窜。王越提议,经与朝廷协商,天策军在河南的驻地放在了郑州和归德两地。

而郑州是王越极力争取的一个长期驻地,如果这一点无法妥协,天策军只有撤军。

天策军是不能撤的,而且在朝廷眼里,郑州这样一个县级州确实无关紧要,所以这里将是天策军在河南的一个长期据点。

驻军不得驻扎城内,这是惯例,所以城外**的土地将归天策军所有。

遭逢战乱和天灾,河南全境到处都是焚毁的村庄和荒芜的农田,赤地千里也不过如此,因此天策军的**工作基本为零。

郑州知州和一干属官早已经几乎全部不知去向,经王越提名,谢宝清等人朝中运作,在归德之战有功的原商丘知县梁以樟连升四级,被任命为郑州知州。

“多谢侯爷的提携之恩,以樟必会铭感五内。”刚刚坐了火箭的梁以樟,首先前来拜访王越道。

“梁大人,郑州百废待兴,你要多费心了。”王越道。

“侯爷有何吩咐,请尽管说。”梁以樟明白着呢,自己与王越交情日浅,这样的大力栽培,肯定另有目的。

“嗯。”王越嗯了一声道:“梁大人是聪明人,你要知道,现在郑州是我天策军在河南的驻地,本侯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来管理郑州。”

“多谢侯爷的信任。”梁以樟恭维道。

王越又道:“我起点城将在郑州城外大兴土木,另建新城,会用到大量的民夫和青壮,这对郑州的经济恢复将大有益处。

但是梁大人要记住,无论新城内的民夫青壮还是我起点城的人,都不归郑州管辖,而是自治,明白了吗?”

“这个...?”梁以樟有些傻眼了。

王越的脸一沉道:“梁大人,有意见尽管说。”

“没意见,没意见,下官就当他们归属驻军的雇工。”梁以樟赶紧道。

王越笑道:“聪明!”

王越得这番操作,一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二是为吸纳大明内部的能吏做准备,算做对梁以樟这个人的一个考验。

起点城所行的制度与大明差别巨大,新旧交替,必须要有个过渡,大明内部的一些精英分子是有必要吸纳的,同时也需要他们逐步了解起点城制度。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