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变革(1/1)

徐谦微微一笑,再问:“那么本官再问,那些商贾还有寻常百姓,可愿意有人破坏新政吗?”

众人连想都不必想,纷纷摇头。

新政有好处,有钱赚,所以想让大家回到过,那是不可能的。

这就如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让人尝到了甜头,想要再合上,那就是休想,想要回的人,往往都是书呆子,唯有书呆子才会意淫粉饰,然后各种幻想三皇五帝时如何夜不闭户、如何路不拾遗,就恨不得朝天大吼,奴隶社会好,奴隶社会男女爬到树上那啥那啥了。

既然大家都回不了,那么只能跟着徐某人摸着石头过河,大家现在都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三皇五帝是没有的,路不拾遗更是笑话,那时候的人多半还在光着屁股捡石头,捡了石头你敢交给警察叔叔吗,警察叔叔定然代表燧人、伏羲、神农啥的消灭了你。

徐谦笑起来:“既然如此,诸位还担忧什么,圣旨说了,咱们好好办咱们的新政,至于其他的人,若是肯和咱们做朋友,咱们也不是土豪,自然也是无妨和他们手拉手,可要是有人为敌,哪里来的石头就踢回哪里,无论他是赵钱孙李王,还是什么总督、巡按。”

徐谦不做政委实在可惜了,他的政治工作还是很有效的,深入浅出,一番道理下来,众人又都士气昂然,斗志爆表,众人纷纷表示,一定以徐抚台马首是瞻,努力团结在徐抚台周围云云。

对这个总督,徐谦带着几分不确定,不知这家伙想玩什么花样。不过既然是杨廷和举荐的总督,多半这老家伙是来找茬的,自然要留些心思,若是安份还好。不安份,只能准备战斗了。

徐谦的优势来自于宫里和地上支持,而这总督的优势则是朝廷,官职也比徐谦大一些。双方差不多是半斤八两,不过徐谦也没有过份担心,他真正的心思,都放在了宁波。新政若是做好,便是杨廷和发难他都不怕,可要是做得不好。就算无人来找麻烦。怕他徐某人的前途也有限了。只是徐谦并不后悔,从和新政拴在一根绳上的那一天到现在,徐谦一直认为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只是到底是对是错,还需现实检验,明日,就是真正检验的时候。

一夜无话,第二日清早。检查观光团便出发启程,巡抚徐谦打了头,随后便是布政使司、提刑司、学政等衙门的官员,再有士绅人等,还有一些凑来的大商贾,明报一些编撰,浩浩荡荡,在千余皇家校尉的拱卫下,在杭州城内的码头登船。

由于河道的清理和拓宽,从前因为淤泥堵塞河道还有吃水不深或是河道狭隘的缘故,从前往来杭州码头的船只,多是一些乌蓬的小船,而如今,河道宽了,吃水深了,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水道连接,这即意味着,整个浙江都将连成网,从杭州无论是青田,又或者是嘉兴、宁波,都可一路畅通,不但一般的客船可以随便出入,便是那性水较深的货船,亦可畅通无阻。

当然,想要全数贯通,却还要花费不少的功夫,眼下贯通的地方并不多,只是大家一开始,虽然都晓得水路带来的便利性,可毕竟除了漕河之外,朝廷和官府没有这个精力也没有这个财力做这种事,现在真正许多地方联通,大家才突然意识到,这水路实在是便利到了极点,和以往翻山越岭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现在已经有不少客商开始利用货船运货,官府已经制定了统一的货船规格,大量平底船只的需求也开始增大,甚至有人预计,一旦水路网全数联通,怕是将来的船只需求至少数以万计,若是再加上将来旧船购换新船,每年对船只的需求也在数千上万艘以上,如此一来,许多造船的工坊已是热火朝天,杭州这边,已有不少大商贾开始投资这门生意,造船的工匠,薪金节节攀高,甚至于高达一年百两银子,以至于一叙朗机、大食的工匠慕名而来,这些人在街上闲逛,倒也让人驻足围观了好一阵子。

徐谦所坐的,乃是一个大规格的花船,没错,就是花船,因为没有官船,所以为了这次行程,杭州府自然来不及赶制,而且这官船也没什么标准,怎么办?汪知府有办法,汪知府征用了一个花船,当然,那花灯笼肯定要撤掉,再在船舷上挂几个牌子,如肃静、回避,之后又有一个牌子上书: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对面船舷又一牌子写着:嘉靖二年癸未状元。

徐谦登船,甲板上有六个红头差役举起铜锣,大叫:“闲人回避,抚台起驾。”

我了个!看到这么个做派,再看这些很有几分红头阿三风范的差役,徐谦真真无言以对,哭笑不得。

连忙命人将这几个差役撤了,倒是牌子钉在船舷上,一时也撤不掉,徐谦也只能作罢。

随行的官员纷纷上船,只是这船毕竟不如海船,空间有限,除了三司和学政的官员,其余人只能坐在随行的副船上。

同时登船的,还有同仁县令,因为船只要一路东行,许多水域都要经过同仁县县境,同仁县县令王川,自然要负责引导。

这一路上,自然要介绍各处水道,同仁县的水道最先完工,因此这位王县令与有荣焉,不免详细介绍如何施工,又说起所以河床都按钱粮局的规矩采取的同一宽度标准,眉飞色舞,口若悬河。

“大人,钱粮局的标准是左右河床不可少于二十丈,大人且看,前头就是虎头滩,那儿本有一座石桥,下官左思右想,只得命人拆了,因为桥基过低,妨碍了船只的通行,这里的水流较急,为了拓宽附近的河道,本县主簿亲自带人丈量,绑着麻绳下水……”

对这种絮絮叨叨的介绍,徐谦倒是有几分兴趣,站在船舷眺望河堤,不得不说,工程超出了他的预期,不但一次性解决了水患的问题,连带着解决了交通的问题。

徐谦不由道:“同仁县修筑河堤,钱粮局所拨用费用几何?”

王川答道:“十九万两纹银。”

这个数目,足以让人咋舌,可是仔细想一想,征发上千人同时动工,还要大量购买生产工具,更需要采集、运输大量的岩石巩固河床,这醒用看上好像占了国库近一成的收入,可是仔细算下来,却也算多了。

这二十一万纹银的工程下,不知道让多少劳力手里有了余钱,也让不少商贾赚了银子,比如天津制造局的诸多铁器工坊,就在这次浙江的工程中分了一杯羹,无数银子飞入天津,换来了不知多少工具。

说到底,银子就像是水,想要徐谦的新政活络起来,就必须让这个水先流动起来,钱粮局出面,征集了数百万两银子砸下,最后这些银子,流入了商贾和劳工的口袋,劳工们消费,最终又流向更多商贾的口袋,商贾不是乡绅,绝对不会将银子藏在地窖的,于是必定扩大规模,甚至更多的银子,又重新流回浙江,或是投资钱粮局,或是投入进宁波的作坊扩大规模,这相当于,银子永远在这个圈子里流动,而结果,一个数百万甚至将来预计上千万两纹银的工程却是拔地而起,凭空出现,大量基础设施完善之后,银钱流动的速度不但不会停止,而且会更加快速,比如水网的出现,就导致无数造船的作坊兴起,作为新兴行业,只要对船只依然火热,那么单单一个造船,就将容纳进数以百万的纹银,数千上万的工匠、学徒参与其中。

如此反复,最后钱越来越多,更多的新生行业拔地而起,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在这种情况之下,繁荣必然会导致对基础设施的要求递增,假如十年二十年之后,怕是单单水网,已经船满为患,变得拥堵,钱粮局那时候若是还在,怕又要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了。

顺水而下,沿途多是农田,偶尔经过一两个县城,热闹也只是昙花一现,河道里的船只,现在并不多,可是徐谦渐渐已经感觉到,河路即将带来的繁荣,他眯着眼,一声不吭,眺望远处的群山,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十年二十年之后,那些山还会在吗?这是一个很古怪的念头,按理说,这个时代的任何人,只怕都不会思考如此幼稚的问题,山,怎么可能凭空不见。

可是徐谦却预感到,未来的某一日,那群山或许已经消失,变成了繁华的集镇,又或者茂密的工坊。未完待续);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