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新科举考试(1/1)

魏征愣了一下,随即便脱口而出道:“当然考贴经、诗赋、墨义这些内容了。魏某出身贫寒,也是熟读《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等五部大经,以及《论语》和《孟子》两部兼经,并经县试、郡试和殿试之后,才入朝为官的!如果不是参加科举,魏某现在只怕还在家务农呢!”

宇文明摇了摇头道:“魏大人你误解我的意思了。我并不是将科举制度全盘否决。象科举规定,任何人皆可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是相当好的制度。让魏大人这样为代表的贫苦书生也有机会为官。可是本王却以为,这科举考试的内容,却未免太不合适宜了一些。其他暂且不说,就以魏大人当年所考的内容来说。您在实际为官过程中,又有多少时间,多少事务会用到考试中的那些内容?”

魏征顿时一下子被问住了。他是从最底层的官员做起,又经历了在军中的文职工作。自然对官场中的大小官职,平时所从事的工作十分清楚。

可要说这当中有几次能用到诗赋、经义的,那还真没几次。要展现他吟诗作画,舞风弄月的才华时,多半都是在青楼勾栏等场所,与一***打情骂俏。用这些诗词来打动那些卖艺不卖身的清倌人。

而官场中的事务,大多都是统计、报告、计算、审判,以及处理一些突发的如救灾、抢险、济民、收税、安置等工作。《诗经》、《周礼》、《论语》之中虽然也有一些处事原则的内容,但都是大而空的理论知识,想要用这些经书来治理地方,所谓的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完全是无稽之谈。

魏征一张老脸顿时涨得通红,思索了半天才强辩道:“诗赋考验的是文采,经义考验的是为人的道德准则,有了这些,才谈得上治国安邦,人若连这些基本礼义廉耻都不知道,一篇文章和诗词都写不出来,又如何为官呢?”

他虽然仍在据理礼争,但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都听得出来他的已经理屈词穷。

宇文明这时也蓦然醒觉,知道要完全推行新科举制度的改革,阻力甚大,这魏征算是自己的嫡系官员,是自己将他从宇文家行将放弃的幕僚中选拔出来的。他对自己应该算是比较感激涕零的了。可连他都反对,可想而知其他官员会如何对待新科举考试了。

想了一会后,宇文明方说道:“既是如此,那便可将科举考试多设一些科目。不光是考诗词经义,同时也要考算术、外语、武功、武器制造等内容。以为朝廷选拔出不同的人才……”

“比如军队的参军和军师,就要懂战争策划、排兵布阵的人员才能担任,否则如何制定对敌作战计划?而军队的将领,则需要武功高强、善于临场指挥作战的勇士;接待外国使节的官员,便需要选拔懂外语的人才。而工部,因主要从事武器制造,以及建桥造房方面的工作,自然就得选拔在建筑、制作有杰出天赋的人员。这些考试完全可以列入科举之中,成为其中一科目,让考生自己选择报名!”

宇文明这一番话,犹如石破天惊一般。武将倒还好说,在杨广当皇帝时期,他也搞了武举的,有人还为此中过武状元。但在以往,工匠都是被划为“匠户”一类,是上不得大雅之堂的。可听宇文明的意思,这些工匠、通译竟然也可以堂堂正正地参加科举,并担任正式官职。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了。

杜如晦和房玄龄对视了一眼,也不禁大为惊奇,感觉这样一来,科举就搞成了一锅大杂烩了,什么人都能来考。懂算术的,以那些商人掌柜为最多,武功嘛,不用说了,那些军中勇士、江湖好汉都是武功高强之人……然后匠户、通译都来参加了……堂堂文人竟然和这些斗升小民,粗鲁武夫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可不光这两人,就是魏征都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因为这些人才的确是朝廷急需的,特别是武器研发上,一名熟练的武器制造工匠,朝廷开出的俸禄都堪比一个郡守了。还专门派出护卫对其家人进行保护。难道自古以来的“士、农、工、商”排名,竟然要就此颠覆了吗?

宇文明见众人皆不再反对,便连忙说道:“既然大家都不反对,那便先按我的意思办吧!你们可以先草拟出一个计划来,然后交由本王过目,如果没什么问题,就公布施行吧,此事宜早不宜迟!”

几名军师闻言之后,都只能苦笑着点了点头。在这几人中,魏征是对新科举考试抵触情绪最大的,斛斯政是最无所谓的,而如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则是觉得应该看新科举考试实行后的效果,如果真的反应良好,选拔出的官员可以很好地胜任工作,为朝廷选拔出了急需的优秀人才,效果好于前隋的科举制度,那便也可以继续执行下去。

四人又征求了一些朝中官员的意见之后,最终决定在三月一日举行大周新科举考试。而考试分为县试、郡试和殿试三级,在河东、河北、山东、辽东四地同时进行。不过是先开始县试,再进行郡试,最后举行殿试。

考试分为文学、行政、兵法、农学、匠艺、武器研发、车船制造、算数、天文、生物等十多个科目进行。参考者为年满十四岁以上的大周民众,不限定出身和财产,男女皆可报名参加。

在本县县试中的前十名,可参加郡试。

在本郡郡试中的前十名,将可以到北平府参加殿试。

县试由县丞来主持命题,郡试由长史来主持考试。而殿试则不用说了,自然由宇文明来亲自面试。

按照朝廷公布的新科举考试方案,县试在三到五月举行,郡试在六到八月举行,殿试则在九月进行。大周的各部,都将派出人手参加科举考试的筹备和举行。

而此消息公布之后,河东、河北、辽东、山东等地的寒门弟子则欢呼雀跃,因为他们终于有了正当的作官机会。而各大门阀贵族的世家子弟,则一个个愤愤不平。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做官机会理应只能落到自己这样出身不凡的人身上。怎么能让那些平民子弟也加入进来呢?

于是,许多门阀贵族的子弟便从自己家乡出发,邀约一起到北平上书提出抗议。只不过,当他们到达北平之时,却发现周王已经不在了。宇文明率领二十万大军又远征去了。

……

二月的河南,依旧是天寒地冻,不过黄河上的结冰倒是已经融化了,虽然一路上的树枝,依旧是光秃秃的,但在一些梧桐树的枝头上,却开始浮现了一点鲜绿之色。

此刻,在黄河上鼎鼎有名的白马渡口,正云集着上千只小船正在来回摆渡。

这些小船长约八丈,宽两丈,可以坐十人。它们在艄公的摆渡下,一队队身着黑盔黑甲的士兵,正陆续渡河。

这些穿着黑甲的士兵人数极多,云集在黄河两岸,几乎一眼望不到头。而要渡河的不光是这些士兵,还有他们的战马和粮草辎重。因此虽然渡口的船只不少,但依旧忙得不可开交。

在黄河南岸的一座小山丘上,一名白衣白甲的年轻小将,则手搭凉蓬,举目向前方望去,叹息道:“终于渡过黄河了……斯政,这应该是河南的土地了吧?”

站在这员白衣小将身旁的中年文士,忙点头道:“回周王,这里已经是河南的平阳郡了。我们沿黄河向西走,便是虎牢关,眼下王世充的郑军正和李密的魏军在此激战。”

“而向南走,便是金堤关,那里现在是李密的部将祖君彦把守。过了金堤关,就可以抵达李密的老巢荥阳。”

“而向东走,便是三国时期曹操的起家之地陈留郡。从这里向东,是一望无际的黄淮平原,无险可守。李密也是才攻占这一地区没多久,驻扎的兵力也不多。”那中年文士介绍道。

不用说,大家也猜得到,这中年文士便是斛斯政,而那白袍小将,便是宇文明了。

在布置完科举任务之后,宇文明便亲率二十万大军,以斛斯政为军师,率领众将南下进攻李密,准备援救王世充。

眼下,大军已经渡过黄河,即将与李密的魏军正式交战了。

“斛先生,依你之见,现在我军应该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呢?”宇文明盯着斛斯政的眼睛问道。斛斯政微微一笑,轻抚自己颌下长须道:“其实,王世充虽然控制的地盘比李密小,兵力也比李密少。但形势却远没有他说的那样危急。我军虽然的确要和这头老狐狸合作,却是不要被王世充牵着鼻子走。”“哦?”宇文明听罢,也是面露诧异道:“斛先生可否给本王详细解说一下呢?”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