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曾国藩回家(1/1)

石达开在安庆自立门户,但他很快现,离开了天国和天王洪秀全,他的号召力大不如从前了。

天京确是有一些天国的官员、兵将佩服石达开的为人和军事指挥能力,跑到安庆志愿跟他开辟新天地。但这种人在天国高级将领中却不多。有姓有名的高官,仅是夏官丞相蔡次贤一人而已;天京内讧已死了成千上万的将士,谁愿意冒背叛天国的危险投入石达开的怀抱?天王洪秀全连天父东王杨秀清和天兄北王韦昌辉的家人都能屠杀,一个不留,还会对谁心慈手软?所以就连安庆周边许多太平军将士也不敢去投奔石达开。

当时李秀成驻军淮南,联合捻军在六安、舒城一带作战;陈玉成正挺进鄂东黄梅、蕲州对抗湘军东犯,九江守将林启容、湖口守将黄文金都分别与兵临城下的湘军主力鏖战,剑拔弩张,寸步难行。他们当然不可能有暇前往安庆投奔石达开,更不会放弃阵地,脱身随石达开出走。

就连安庆守将张朝爵、陈得才也选择坚守岗位,没有随石达开行动。石达开有点失望,虽然他纠集了四五万人的队伍,但他的主力部队只有两支:一支是原先屯扎在天京上游,由石氏家族控制的部队,如石镇吉、石镇常、石镇仑等带领的太平军。另一支屯扎在江西各府县,也是他的亲友、同乡挂帅的,如他的丈人、名为翼贵丈的黄玉昆、剃头匠傅忠信等。石达开的既定目标,是先攻下江西。

但当时曾国藩趁太平天国的内乱,在曾纪泽的建议下,猛攻太平军,在1856年他们已经率湘军攻下瑞州,包围临江、吉安和九江等地。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湖北和江西的战局迅朝有利于的湘军的方向展。天京城里忙着屠杀的当年年底,韦昌辉的弟弟韦俊率兵投降清朝,胡林翼率湘军攻下了武昌;就在石达开率军出走的当月月底,杨岳斌与彭玉麟内外夹攻湖口,使得原被隔于鄱阳湖的内湖水师与外江水师汇合,攻陷湖口,又趁胜夺取小孤山、彭泽、望江、铜陵等地。

石达开组织指挥了几次援救战役,都因缺乏统一的战略部署,加上太平军人心散了,挡不住湘军两栖部队的阻击,失败了,连他的丈人黄玉昆在战死,他只得转攻为守,在江西和安徽等地与湘军对峙。

但曾国藩的处境,也不好过。天京城生内讧,朝廷上下一篇欢欣鼓舞,以为灭了太平天国指日可待。咸丰皇帝多次下旨催曾国藩率湘军配合天京附近的绿营去拿下天京。但是曾国藩知道,一旦湘军解除对林启荣等太平军的包围,去攻打天京,就会腹背受敌。而且从江西到南京,千里迢迢,在没有内湖水师相助的情况下,失败的几率很大。退一步说,即便拿下天京,功劳也是绿营的。曾国藩的战略是稳扎稳打,先拿下九江,再攻安庆,顺江而下取天京。

曾纪泽也不建议曾国藩率军去援攻天京,他知道,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人的部众并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

曾国藩接到咸丰皇帝的圣旨,用拖的方法解决,按兵不动。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猜忌更重了,更加不肯给曾国藩督抚实职,还下旨严厉斥责曾国藩。

接替陈启迈任江西巡抚的文俊见朝廷对曾国藩的态度变了,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对朝廷的忠心,虽然不像前任那样明目张胆反对曾国藩,但江西官员在他的率领下,还是不时给湘勇下绊子设障碍。

曾国藩的寒心和委屈可想而知。他无时不想挂冠而去,但时势之危与圣人之教又不容许,只好百计隐忍,甘受煎熬,长年寸心如焚,头都花白了。

石达开出走天京后,咸丰皇帝再次给曾国藩下旨,催他进攻天京。但曾国藩果断拒绝了,他奏折回复咸丰皇帝说:“石逆逃离天京,比率众谋取江西,江西的战事会比以前更加急迫。如若臣这时离去,江西必乱,落入长毛之手。当今为皇上计,以臣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决不能以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济筹饷。臣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才,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请皇上同意臣在籍终制。”

咸丰皇帝在圆明园看了曾国藩的奏折,十分生气,对身边的慈禧说:“这个曾国藩,真是胆大妄为,厚颜无耻,不仅不听君命,还要督抚实权,朕要将他杀头!”

慈禧劝咸丰皇帝说:“当今天下,唯湘勇能跟长毛一战,皇上还是暂且忍耐。”

逞妇人之智的咸丰皇帝却和曾国藩较上了劲。适值此时天京内讧之后,太平军内部分裂,势力大衰,看起来已经指日可平,有没有曾国藩好像也没有大碍。咸丰帝便顺水推舟,开了他的兵部侍郎缺,批准曾国藩回家继续为母守制三个月。

曾国藩见到这道上谕后,冷得心里直打颤。曾国藩以为他已经把委屈和困难说得够充分了,他万没料到苦战数年竟是这样一个结果。而他的那些宿敌官员们闻听此讯却一个个喜形于色。从传统伦理上来说,曾国藩要挟皇帝都有违臣道。以前曾国藩以唯我独忠之态,居高临下,睥晲众人。而这次他们可抓住了把柄,四处大骂曾国藩假道学,假忠义。

那天,曾国藩正在书房看书。

“大哥!”曾国华哭着进了门。

“堂堂五尺大汉,什么事居然像个妇人一样哭哭啼啼?”曾国藩恼怒道。

“父亲……”曾国华有点哽咽,回答说,“父亲他老人家去世了!”

听闻父丧,曾国藩手一松,瘫倒在太师椅上,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泪水从微闭的双眼中无声地流出来。好一阵子,他才睁开眼睛,吩咐左右家仆:“拿丧服来!”

深夜,曾国藩从悲痛中苏醒过来。按照传统的制度,无论是谁,无论做了多大官,无论在干什么,父亲死了,都得赶回家尽孝!曾国藩坐在书案边,给皇上拟了一个《回籍奔父丧折》:“微臣服官以来,二十余年未得一日侍养亲闱。前此母丧未周,墨绖襄事;今兹父丧,未视含殓。而军营数载,又功寡过多,在国为一毫无补之人,在家有百身莫赎之罪。瑞州去臣家不过十日程途,即日奔丧回籍。”

吃过中饭后,曾国藩决定不待皇上批复,即封印回家。他告别前来瑞州送行的彭玉麟、杨载福和康福等湘军僚属,带着六弟国华、九弟国荃、儿子曾纪泽等人踏上回家奔丧的路途。

在回家的路上,默默地骑在马上赶路。曾国藩的心更像满天无边无际的阴云一样,沉甸甸、紧巴巴的。他望着水瘦山寒、寂寥冷落的田野和马蹄下狭窄干裂、凹凸不平的千年古道,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

曾国藩的悲哀,既是因为父亲的突然离去,也悲哀的是他自己出山以来的处境。带兵五年过去了,自己一直带着镣铐在打仗,其中的艰难辛苦、屈辱创伤之多,如长江水一样滔滔不绝。一颗忠心,满腔热血,两次投江,为了捍卫孔孟名教的尊严,却落得个朝廷猜疑,地方官员排挤,四面碰壁,八方龃龉。这几年官职依旧原地踏步,连胡林翼带勇,也从道员升到了巡抚。像陶恩培,文俊、耆龄这些人,才质又庸劣,却一个个加官晋爵,手握督抚重权。湘勇的出路在哪里?自己的前途在哪里?曾国藩无法预卜,只觉得眼前昏天又暗地,他什么也懒得想,只想要早点回到家乡,回到湘乡荷叶塘。他太累了,他想在父亲的墓旁静一静,好好反省这几年所经历的一切。

而骑马跟在曾国藩后面的曾纪泽,抬头望着辽远的天空,内心更是汹涌澎湃。他在脑海里谋划自己的未来,眼下时间已经到了1857年,离美国南北战争还有四年,日本明治维新还有八年,有曾国藩在,不远的将来,他将如何推翻满清这座大山?而且,推翻满清,是越早越好,时间越早,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越有利!但是历史,会让自己揠苗助长吗?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