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录 !至于项民心如何募捐,也许靠他在城中积累的人脉关系,也许是威逼恐吓又或者打感情牌:若不是城外兵马及时来援,鞑子破城之后尔等后果如何当可知,如今人家来讨点吃的……
不管他怎么做,常宇不关心也不会去干涉,而且他相信项民心一定会尽心尽力去做,对他来说这才是将功赎罪的机会。
而且小太监还有一件比较为难的事情要处理,这五万兵马留在天津卫就只是吃喝玩乐干等着?
自然不可能!
要知道这五万大军除了不足万余的黄得功部外,余下四万都是京营和亲卫的菜鸟,这些菜鸟数日前临阵磨刀跟着后边摇旗助威倒还可以,一旦上了战场仅凭一腔热血是左右不了战局的。
所以要练兵,苦练!
可要想让这些菜鸟短时间改头换面必须要一个有着丰富沙场经验的将领来当教头,心中想着常宇的目光就不由自主的看向黄得功。
“你瞅啥”黄得功几乎潜意识的就脱口而出,后又觉得不妥:“厂督干嘛这么看俺,不行!卑职绝对不会留下来的,周总兵自太原辗转千里一定很累了,留他下来”。
黄得功抬手一指周遇吉。
“末将不从,打死不从……”周遇吉的态度很坚定。
常宇顿时头大如鼓,他啥都还没说呢,麾下两员大将就开始撕逼了,其实他也知道周黄俩人心思,一来两人忠勇的确有杀敌之心,若是其他将领恨不得留下呢,二来,两人也有私心,那就是跟着小太监追敌虽免不了恶战也正是建功之时,几乎在这短短数月间很多人都看出了个门道:小太监战无不胜,但凡跟着他参战的无一不建功!
话说他两人前些日子跟随小太监在保定府真定府和贼军苦战终于将李自成击退,却被高杰和刘泽清捡了便宜,一路追到黄河对岸建了追贼大功,两人内心极度的不服!
试想一下黄得功从庐州府千里北上,周遇吉从太原东进辗转千里,两人浴血奋战结果大半功劳却被几个地痞给捡漏了,搁谁谁心里舒坦。
即便自己不计较,麾下数万将士的心气也难平啊。
所以二人铁了心要趁围剿多尔衮建功立业也好给手底下那些拼命的兄弟有个交代,此时正是当急之时岂能躲在后边练毛个兵。
何不留李岩?
黄得功和周遇吉撕逼半响,谁也说服不了谁,又见小太监一直苦笑不语突然想到了李岩。
李岩善谋又善练兵,前日受伤正好留后方养伤练兵一举两得。
“不可!”常宇终于开口了,断然拒绝两人提议。
一来他知道李岩也绝对不会同意的,否则当时在香河就留下养伤了,二来他需要李岩在身侧。
虽说常宇善谋,但以己之力对付多尔衮尚可喜那么多老油条就隐隐寡不敌众之感,虽然李慕仙也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他补漏,却没有经验丰富的李岩可以给他更多的建议。
毕竟李岩是职业的军师,李慕仙不过是个业余的,还缺少实战历练,遇到突发事件李岩能提出多个应对之策,而李慕仙只能常宇应对时候出现漏洞时提出补救办法,这便是两人之间的差距,却都极为重要。
论武将常宇麾下可谓猛将如云,但谋士……一开始都是仗着自己穿越过来熟知历史这么点优势绞尽脑汁独力硬抗,可随着历史轨迹出现变动后他也变得被动起来经常出了差错,这时候谋士就显得无比重要了,这也是为何他得知李岩遇险时反应那么大,这也是李慕仙一个游方道人却被他这么看中的原因。
归根结底,他需要有人帮助他一起运筹帷幄。
眼见撕逼不成,提议李岩又被小太监断然拒绝,黄得功和周遇吉索性摊手,你爱咋咋地吧,反正俺俩是不会留下的。
当然常宇要是以军令强压二人自是领命,只是也知会寒了两人一腔热血,加上周黄两人都是历经沙场经验丰富的老将,敢打敢拼是极其重要的得力助手,围剿多尔衮这等大魔头有两人坐镇心里有底把握也多几分。
大佬动不得,那就各留其麾下部将一人在此练兵不就成了。当局者迷,最终还是游方道人李慕仙一言破局。
常宇顿时尴尬不已,怎么竟也钻了牛角尖,周黄二人麾下皆是随其南征北战的悍将,不管是行军还是打仗都是经验老练,留下练兵绰绰有余。
于是略一商议,周遇吉留下部将牛勇,黄得功留部将张杰在天津卫负责练兵组建防线,以待清军返回北上时迎头痛击。
晌午过后,安置事毕,常宇率骑兵主力拔营渡河南下追敌,并将所有粮草全部带走,毕竟过了天津后,京城的后勤已是鞭长莫及,再往南则要自己解决了。
至于如何解决常宇心里已有了打算,手头粮草尚够三五日,差不多能挨到山东境内,那时候又得要讨饭了,不过他已经想好了要故技重施像在大同和太原那样挑凯子下手了。
目标济南的德王!
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破济南,德王朱由枢被俘从此失去消息,一年后其堂弟朱由栎继位,是为大明最后一任德王。
虽说四年前清军破济南城时将德王府掠劫一空,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捐点粮草应该是没问题的,常宇心中如此认定,倒也不太担忧前途粮草问题,他相信有了前德王的阴影,朱由栎以及济南城的百姓都会尽力支持他。
清军入山东后必然纵兵四下掠劫,常宇便打算以济南为根据地与其纠缠胶战,让其无暇专注掠劫逼其不得不北上出关,中途在天津再给他来一次重击,受创之下的清军必然伤筋动骨,保证数年间难以恢复元气,自己便可趁机收拾家贼,而后在虚图之。
这便是小太监和李岩李慕仙三人合定之议,简而言之当下集中火力重点打击清军,余下繁琐暂且搁置。
骑兵主力拔营渡河,小太监车中斜躺望着路边风光,小道童在对面盯着他充满了好奇:“大官哥哥,鞑子兵是不是很厉害?”。
正出神的常宇苦笑收回车窗外的目光:“是很厉害”。
“那您更厉害了”小道童笑嘻嘻道。
“哦,我怎么厉害了?”被一个小屁孩称赞常宇略感不适应,还有点小懵。
“我听师傅和那几个大将军说鞑子厉害的很,可你都能把鞑子打的到处跑,那你不是更厉害么,还有他们说往年有个大官儿在关外打了两年的鞑子都失败了,你却在几个月间不光打了鞑子还打了贼兵,可厉害的很呢”小道童一脸的崇拜,三四岁的小孩儿语言组织能力不是特别好,但小太监已经听了个明白。
必是李慕仙和周遇吉黄得功等人私下议论自己时被和小道童听了,不过几人并不是非议,言谈间充满了对常宇的赞赏。
所谓的往年的大官儿,一定是说洪承畴率八总兵十三万最精锐的明军在关外与清军对峙两年,最终却一败涂地将大明最后的一点本钱亏的血本无归。
或许李慕仙几人对常宇的赞赏其实更多的是疑惑,为什么洪承畴那种大佬手下猛将如云,要兵有兵要粮有粮却在关外和清军拉扯两年而无功,可小太监打仗从来就是到了地头就干,干了就赢,半个月的活从来不拖到一个月,这是为什么!
他们不明白,朝堂上的人明白却不会承认:洪承畴败于朝堂撕逼,处处受制。
面对局势的判断,朝廷往往会撕逼数月才下决定,然而战局却是瞬息万变,甚至就连前线战况洪承畴都做不了主,崇祯帝派去监军的太监无脑却喜欢指手画脚,甚至都敢越权调兵胡乱瞎搞一通,再后来甚至朝廷根本不知道前线是什么状况就不停的下令你给我冲,使劲的冲。
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所有人包括皇帝都犹豫了,没人愿意下令都不愿意抗责任,互相推诿互相扯皮个没完,延误了战机。
虽说小太监无论沙场经验还是为人处世都不如洪承畴老练,可他占尽了天时地利。
他是东厂提督又是皇帝委任的督军,怎么打如何打何时他都是他说的算,出了事也自己扛责,朝廷里没人敢胡乱指手画脚,不然一句你行你上,这帮比就怂了。
兵自己调,粮草自己筹,怎么打自己决定,加上崇祯帝孤注一掷在他身上押了宝,给予了空前的自主权,使得他没有后顾之忧,也没的掣肘之烦,专心的打仗,加上后世的思维没有当世古人这么死板,处理问题时不以非常手段,甚至为达目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
有感书友疑惑,这章算是解惑吧。
感谢书友们的支持,有时偷了懒看了投票和打赏,都会立刻爬起来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