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怡母子虽然三人睡下,但是村里人家大多都是会守岁的。家家户户的窗纸透出温暖的灯光,遥遥和天上的群星相对。南天猎户星座几颗排列成三角和竖线形状的恒星显得尤为明亮,南天之下,千里之外的王家大宅内,也是灯火通明。
因着分家的原因,王家大宅被院墙隔开,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几个院落,也不知几家欢乐几家愁。
王家长房老夫人此时斜卧在榻上,以手抚额,眉头紧锁。房内摆设一如往日,看不出一丝新年的喜庆,外房显眼处佛像前的两个牌位下几柱点燃的香火飘散出阵阵清香,早已浸透了香火的房间似乎已不是起居之处,凄清一如佛堂。
老夫人腿边,跪着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妇人,轻轻地帮她敲小腿解乏,此时走近一个四十多岁的婆子,步履匆匆却毫无声响,入猫儿一般悄悄来到老夫人跟前,垂手站立。
“都走了?”老夫人疲倦的声音响起。
那婆子点头:“是。大年夜他们也不安生,真该打将出去。”
“哼!”
“奴婢自作主张,去前院叫了二爷。二爷虽没过来,却派人传了话,让他们不得打扰老夫人休息,有什么事只管去寻他,他们才散了。”
老夫人听到“二爷”两字,压着额头的手指猛然用力,肉皮松散的手背上显出一条条青筋。
“都这时候,他还假惺惺地作态,果真是滴水不露!”
婆子垂头不语,无论说什么都无法安慰老夫人。
老夫人胸口的喘息慢慢平复,睁开双眸望着窗口:“我那孙儿也三岁了,此时该会跑会跳了吧。”
“少爷面向大富大贵,又有老夫人您天天在佛前替少爷祈福,他定平安无事的。老夫人您要保重身体,说不定过些日子少爷就回来了。”
这样的言语自然安慰不了老夫人,她眼光散漫,陷入回忆之中,不再言语。
佛像排位之前几柱清香燃尽,烟灰慢慢弯曲,静悄悄的落在香炉内,激不起一丝灰烬。猛然,室外传来一阵阵爆竹声,老夫人眼神重新凝聚,望着闪烁的窗纸喃喃说道:“今年的鞭炮声,怎得听着这般吵人呢,子时刚过去,五更天就到了。”
去年此时,她这里儿孙绕膝,今年却是光景旋消惆怅在,一生落得是凄凉。
这新年五更天的鞭炮声接连不断的响起,整个大周都被鞭炮声惊动,沉沉夜色也无法阻挡人们对新年的期盼。
无论如何,新的一年到了。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年初一的早晨天还没亮,窗外的声声爆竹将母子三人吵醒,蓝怡听李氏说起这里的人家起来后饺子要下锅时就会放爆竹,看来大伙是要吃饭了。
李氏也叮嘱过她,林山去世三年之内他们母子不用起五更,村里人也不会给她去拜年,他们只需要寻常作息,天亮后让两个孩子出来拜年就好。
所以他们没有起来下饺子放爆竹开门,只又窝在温暖的被窝里接着睡觉。宝宝本就睡的迷迷糊糊的,他钻到娘亲怀里,毛茸茸的小脑袋窝靠在娘亲的肩胛窝上,又睡的十分香甜。蓝怡摸摸他热乎的小脸,又抬头摸摸旁边被窝里的宇儿,见他也没有踢被子,便又放心的睡了。
天色渐亮,蓝怡起身先给火炕添了些添火,将炕烧的暖和,又看看两个熟睡的孩子,才去厨房烧水准备大年初一的早饭——煮饺子。
宇儿和宝宝起床后,蓝怡给他们换了新衣服新鞋子,穿戴整齐。蓝怡自己并没有换,只是把洗干净的旧衣服换上。
她坐在炕上让孩子给自己磕头拜年,之后一人给了十文钱的红包。
对于跪地磕头这一规矩蓝怡虽不喜欢,但是你不照着做会让人觉得你没规矩,失计礼数,她也只能让孩子们按规矩来。
子时之后又下了大雪,整个世界再次被银白色覆盖,她也没有时间清扫积雪,只是扫出来一条小路。
蓝怡让宇儿点了爆竹,她把白菜猪肉馅和韭菜鸡蛋馅两种饺子下锅煮好,用小碗装了三碗放在堂屋的年画下边,点上香炉请祖先先吃。然后才带着两个孩子吃早餐。
早饭后打开院门,蓝怡让宇儿领着宝宝去二叔家和王林远家拜年,叮嘱他们应该说的吉祥话。今日是大年初一,村里人相互串门拜年,还没有时间清扫积雪,蓝怡也只能看着两个孩子手拉着手在门前被人踩出来的雪路里走着,她不能出门去百年,因为她是新寡的寡妇。
宇儿两个回来后又得了几个红包,高兴地给蓝怡看。
蓝怡让他们自己收起来。自从年集后,蓝怡征询了宇儿的意见,把他和宝宝的零用钱分开了,宝宝现在也有了自己的钱罐子。宝宝现在也能分清哪个是哥哥的,哪个是他的钱罐子,每次得了铜板都高兴的放进自己的钱罐子里放好,等着娘亲给他买柿子饼吃。
“娘,宝宝就交给你啦。我还得出去接着拜年呢。”
宝宝按着规矩,只要给二爷爷、二叔三叔三家拜年就好。至于其他人家,他还太小,去不去的都成。宇儿大了些,村里相熟的人家还是要去走走的,比如牛蛋家、赵里正家,八婆二嫂家等。
“去吧,不许讨要压岁钱。”蓝怡给他在小挎包里装满零食,才让他出门。宇儿和宝宝的小挎包也是新做的,红色的小挎包上用白线绣了卡通版的小马驹,打络子的红线编成的肩带,今年是马年,也算应景。
蓝怡在家里等着有人过来拜年,也准备了干果点心和茶水。村里来了几拨小孩子,蓝怡都给他们装了吃食,给了两文钱的红包,太阳升起来后,众人相互之间拜年也就结束了。大伙开始清扫家里的积雪。
虽说按着规矩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是不需要做任何事情的,但是也不能任大雪压塌房顶不是?
后晌,陈氏和刘氏带着两个妞妞到蓝依家来拜年闲聊。蓝怡照例给两个孩子拿了红包,又取了在县城里买的小银镯子给她们套上,妯娌三个则坐在炕上聊天。
三人聊着这一年的打算,听到蓝怡想将宇儿送进学堂,陈氏和刘氏先是奇怪,随后明白过来,便忍不住乐了。
陈氏想着这小大嫂平日里看着十分精明,但在这些小事上总是犯些糊涂。也难怪她,大嫂回来一年,却不喜打听事情,对村里的很多规矩都是不懂的。
“大嫂,咱们北沟村的义学是村里每家出银钱集资建造的,你也瞧见了,就在村子正中的那棵老槐后,周家祠堂旁边。现在私塾里有好几个夫子,其中的雷夫子是游学过来的,大家都说他很有学问,孩子们也喜欢他。但这义学只收八岁以上的学生,咱们宇儿今年才六岁,还得等上两年呢。我家大福今年七岁,也不能去的。”
蓝怡听了汗颜,常识不足啊,她对古代的教育制度一直搞不清楚,科举制度也是只知一二,过来之后也从未在这上边费过心思。
这之后她花了一些功夫,通过多方了解才知道,大周的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私学形式灵活多样,主要也分为两类:蒙学和精舍。
蒙学有常年开课的私塾(夫子在自己家中设学授徒),义学(或义塾,地方上或官员、地主出钱聘请塾师在家乡开办学校,教育本族及乡里子弟),家塾(不少官宦世家为教育其家族的子弟,聘师设塾于家内)等。也有季节性的村塾、冬学。
北沟村里的义学每年开春招收学生,取一年之计在于春之意。村里孩子不多,义学里也就有三四个夫子,每人负责一个年级。这村里的孩子上三四年学认得字后,学的好的、家里又有钱的才会送孩子去县里读书,考科举。其他的孩子也就从义学毕业后开始帮家里做农活了。
蓝怡让宇儿入学的想法落空了,那孩子很憧憬着入学的,这下蓝怡还得想着怎么安慰他才好。
大年初二,蓝怡在家祭财神,把买来的纸钱给财神爷烧上,还摆上鱼肉和羊肉请他老人家多吃些,财神可是现在她最喜欢的神仙,哄得财神高兴了她才有好日子过啊。
初二中午,她中午又按照习俗吃馄饨,这里俗称为“元宝汤”,取吉祥寓意。这边初一至初七人日之前,每日吃什么都是规定好的,不能算做,否则怕神仙怪罪。
蓝怡觉得自己自小到大过了这二十几个春节,今年的春节是最繁琐,也是最有年味的,难怪这里的小孩子个个都数着盼着过年,这吃食日日都不带重样的。
大年初四,蓝怡牵着毛驴,带着宝宝在村口等到赵里正家的花氏带着一家子到花家村拜年。她瞧着人群里,并未见到她的大儿媳吴氏,除此之外,蓝怡也是第一次瞧见赵里正的小儿子赵良才。
赵良才平日里都是在县学读书,很少回到村内。他此时头戴青色唐巾,身穿同色棉袍,儒雅的面容略带微笑,比起他大哥确实多了几分文人气质。
他见着蓝怡只是点头略微示意,便随着娘亲上了马车,赵里正的大儿子赵良秀赶着牛车,蓝怡骑着毛驴跟在车后,众人赶往花家村。
花家村看起来与北沟村并无什么差异,家家户户门上贴着大红崭新的对联和福字,来回跑闹的总角小儿,此起彼伏响亮的狗吠,这些蓝怡都是见惯了、听惯了,并不觉得新鲜。
王林山的表弟花常东站在村口,见着蓝怡母子骑驴过来赶紧迎上去,将她们请回家中。
王林山的三舅去外地做生意不在家,外嫁的姨母今日也没有回来。王林山的姥娘看到蓝怡母子眼泪不断,一直哭她那苦命的女儿和外孙,拉着蓝怡叙说着回忆往事。
不知为何,蓝怡瞧着她老人家这样,自己却激不起一丝伤感,只抱着宝宝低头默默陪着。虽然姥娘和几位舅舅、舅母以及表兄弟姐妹们待蓝怡母子都很客气,但她总觉得少了一丝亲情味道,更像是在走过场,而且蓝怡觉得姥娘望着宝宝的昏暗眼神里带着一股子探究的味道。
姥娘哭了片刻,又留蓝怡和宝宝吃饭后,推说自己年纪老迈要休息,便让花常业的媳妇何氏带蓝怡到她那里与众小辈相认。
花常业虽待蓝怡母子亲热些,但何氏却并不如此。她只面上带着浅笑,与众人一般给宝宝两文压岁钱后便与蓝怡不近不远地闲聊着。蓝怡跟这一屋子人在一起总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她们说说笑笑的十分热闹,她却融不进去,便带着宝宝自娱自乐,逗他说话,好容易熬到后晌十分,蓝怡便告辞出来,骑驴赶回北沟村。
回来时一路沿着花溪便能走到村内,她并不怕迷路,只是一路上未融的白雪压住了千般景色,显得乏味得紧。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