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号:   默认

第166章 乾隆粉彩橄榄瓶(1/1)

高伟和李明一听孙中原没推,很是高兴。这年头儿,谁还差一顿饭,知道你的来意还去,就是很给面子了。

这两人,生意上少有合作,不过却是多年一起玩儿的藏友,只是因为认识圈里的高手太少,水平一直不上不下。而且,真正的高手一般也不会轻易帮人掌眼,更不要说点拨了。

对于普通的古玩爱好者和收藏者来说,要想眼力提升,最关键的就是高手点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古玩行里,真是太贴切了。

初次请孙中原吃饭(掌眼),两人都没好意思拿太多东西,每人只拿了一件。

而且吃饭之前,也没好意思请教孙中原,吃饭的当间儿,就更不好意思了,两人都早早吃完,在一边闲聊着。

孙中原一看,也赶紧收了尾儿。

两人让服务员清了桌子,又单点了一壶好茶,关门喝了几口,孙中原先提出来了,“要是带了好东西,就一起欣赏欣赏吧!”

高伟和李明一听,一起说道,“让孙老师见笑了。”

孙中原点了一支烟,“不管好坏,我实话实话,二位能兜住就行。”

两人好像早就商量好了,高伟先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粉彩橄榄瓶,放到了桌上。

橄榄瓶很好理解,形如橄榄。老器型,宋代就创烧了。

而粉彩,虽然是康熙晚期才出现,却是瓷器普及量最大的两个品种之一。

在没有粉彩之前,数量最多的瓷器,当然是青花了,即便在斗彩、五彩、珐琅彩这些釉上彩出现之后,再带上黄红蓝绿这些各种各样的颜色釉,也没有撼动青花瓷的市场主力地位。

直到粉彩出现。

从此,粉彩和青花并驾齐驱,甚至占据过上风。

只不过,粉彩的历史相对较短,实在是没法和青花相比,所以对圈外人来说,还是知道青花瓷的多。

即便是对于青花瓷,普通人的认识误区也还是不少的。比如那首《青花瓷》,谁见过天青色的青花?谁见过青花器的底款是汉隶?

而粉彩和其他彩瓷的区分,普通人估计也是一头雾水。其实,只要记住名字里的一点,那就是一个“粉”字!

粉彩的颜色里,是加了“粉”的(一种叫做玻璃白的物质),有浓淡的过度,表现力绝佳,有这种效果的,就是粉彩。这种效果,软而细腻。

五彩又被称为硬彩,珐琅彩又被称为洋彩,粉彩又被称为软彩。

高伟的这个橄榄瓶,高二十多厘米,上面是枝叶寿桃,褐色的枝,绿色的叶,粉红的寿桃,一共九个。

孙中原没有先看底,大体看了看釉色和彩色,“乾隆的款儿?”

“对!”高伟点头,“孙先生真是好眼力!”

孙中原接口道,“别高兴太早,雍八乾九,真的是这样,仿的也得照这个来!”

所谓雍八乾九,说的是在绘有寿桃图案的粉彩瓷器中,雍正朝的,一般都是画八个,乾隆朝的,一般画九个。

寿桃是很吉祥的纹饰,加上连枝带叶,寓意特别好。而因为粉彩的特征,能把枝叶的浓淡,寿桃的色彩感觉,都表现得很好,所以,雍正和乾隆年间,带有粉彩寿桃纹饰的瓷器特别多。

孙中原说得不客气,高伟和李明却都是明白人,这才是真正帮你掌眼的态度,不含糊。

孙中原这才看了看底,六字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这粉彩橄榄瓶,是件高仿。”孙中原干脆点明了。

这件粉彩橄榄瓶上没有任何宝光,而且即便不凭借宝光,孙中原也能看个八九不离十。

“孙老师能不能详细说说?”

“这件橄榄瓶,胎釉很讲究,画工也不错,写底款的也是个老手。而且,用皮子去了釉面的贼光,算是一件水平很高的仿品。最大的问题是,彩料还是不够精细,导致彩上的火气去得不均匀。这个是技术上的。其实,不仔细看这个,也能看出是一件高仿。”

“噢?”两人一听,嘴里不由都出了动静。孙中原喝了口茶,压压手继续说:

“两位记住一句话,艺术品,永远能找到政治上的反映。康熙晚期才出现粉彩,东西特别少,咱就不多说了。雍正朝的粉彩,要显得淡雅一些,乾隆朝的粉彩,华丽热烈,这和他们的统治背景有关系。”

“这件橄榄瓶,落了乾隆的款儿。但是你们看看,纹饰上透出什么?舒朗,雅致,含蓄。这个画工,可能也想表达一种富丽堂皇,但是他的功力达不到,只能尽力画得繁缛一些,但是风格上却依然没有达到乾隆官窑粉彩的那种感觉!”

这好像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他们看着枝叶寿桃,便忽然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乾隆时期的瓷器,确实有华丽热烈的特征,即便不是粉彩,颜色上也往往不甘平淡。

乾隆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粉彩瓷器,叫做“百花不露地”,瓷器上密不透风,画满了纹饰,找不到一点儿留白的地方。这种瓷器,画得精细,需要极高的水准和极大的耐心,也反映了一种盛世的政治气息。

清晚期乃至民国,也出现了不少“百花不露地”的仿品,但是精细程度就差远了。

孙中原见两人听得认真,便也没有藏私,又详细讲了讲胎釉彩的一些细微特征。毕竟,艺术风格和感觉上的东西,要形而上一些。

这两人都算是中年人了,但是面对孙中原一个小年轻,认真聆听,毕恭毕敬。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以孙中原的水平,当他俩的老师,那还真是绰绰有余。

“唉,吃药了!”听完一个段落,高伟苦笑一声。

“没花多少钱吧?”孙中原问道。

“这橄榄瓶,我花了二十万,还以为是捡了一个漏儿。”高伟应道。

“乾隆的官窑瓷器,还是立件,二十万就卖给你,要么是个棒槌,要么是把你当棒槌了。”

“是啊,我这才明白,我这是被人做了局了。”高伟喝了口茶,倒也没避讳,把事情前后经过说了下。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