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之后,再次进入张磊的五个发球。
第一局过去一半,张磊场面上从被动到胶着,还没有占优过,四分的分差也无力迫近,因此后半局的第一轮发球,他憋着一口气。
张磊的球风,内心越狠,手底下越稳。从这个发球开始,他增大了稳定弧圈球的连续输出,从发球开始,不再追求传统中国发球的狠劲与刁钻,而是切合欧洲的稳定实力球输出。
孔振东的接发球变得很吃力,越是平平无奇的发球,反而越是难以强冲。一旦中规中矩的进入弧圈相持,孔振东的弱点就暴露出来。
面对张磊,孔振东几乎感觉到自己在对决佩尔森一般的难受。虽然张磊力量上远远不如,但是弧圈的持续与稳定性上,已经颇有欧洲一流选手的风范。
面对这样的张磊,孔振东内心也是佩服不已。张磊确实是相当刻苦的球员。相对孔振东在狼獾队,一人背着球队在联赛与欧冠一路逆袭的巨大压力,张磊在滑雪人队因为有瓦尔德内尔在前面顶着,他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锤炼与提高他的欧洲弧圈功底。
这五球,张磊拿下四分,带着12:13的比分,进入孔振东的发球轮。
这五球,让看台上的彭教练与李教练击节赞叹。
他们为什么来看孔振东与张磊的表现?看的就是他们欧洲弧圈球的训练成果,张磊的这五球,就是他训练成果的展示,而这也确实是张磊交出的最满意答卷。
张磊都交卷了,那么孔振东呢?
孔振东接下来的五个发球,就开始集中展现他传承本格森快弧打法的战术体系。本格森快弧打法,作为瑞典新一打法的基础,可以说是引领八九十年代瑞典王朝的打法基础,是王超的基石。
随着新一代欧洲选手对两面弧圈实力球越来越看重,缺乏良好的快攻基础,于是本格森选择了中国快攻作为基础的孔振东来传承这套打法。
与如今欧洲实力球选手,大动作,大发力,大脚步的强力拉球不同,本格森快弧,特别适合灵巧性型的孔振东。
孔振东的这五球,虽然依旧只拿下四分,但看台上的国乒教练组成员都看呆了。
这答卷比张磊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张磊的欧洲实力弧圈球确实学习的很好,也可以说模仿的具备欧洲一流好手的水准了。
可是张磊自身的打法体系与佩尔森实力球并不相同,他强行模仿,也就是丰富了一种打法体系,武器库多了一种选择而已,并不鞥全面融合提升自己的技战术。
相反,孔振东练习的本格森快弧打法,更像是武侠中筑基的内功心法,这种打法基础,可以融合进他的打法体系,全面提高他的快攻与弧圈球能力。
张磊的实力弧圈球与自己的身体天赋,打法体系不兼容,强行学会了,也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孔振东,本格森见到他打法特点与发力技巧,梦幻脚步等特点时,就已经意识到他是传承本格森快弧打法的天生苗子,这种契合度,自然让他的打法技术得到了全面提高。
这五球,将比分重新扩大到四分,接下来,分差也再没有缩小过,21:17,孔振东有惊无险的拿下第一局。
第一局,孔振东与张磊因为对彼此打法与优缺点太了解,所以不断都在改变,不断地限制对方,不断地突破对方的限制,打法的变化,对决的激烈,都让现场观众大呼过瘾,掌声充斥着整个局间休息。
看台上的米兴邦与教练组其他人对这局对决也很满意,孔振东与张磊都展现了这半年多脱胎换骨的进步。
短暂休息之后,第二局孔振东先发五球。
第一局孔振东与张磊展现了足够多的打法技巧,因此局间休息时,双方教练都没有提出新的打法,两人第二局要做的,就是发挥出自己第一局的优势球,同时限制对手的优势发挥。
这一局的局势变化也是风云变化,看的维多利亚姐妹时而欢喜时而紧张。
孔振东的台内短球依旧占据快速变化的优势,不过张磊也找到了部分破解的办法,那就是在台内短球时,抢夺主动权。一旦张磊掌握主动,他就快如雷霆的连续快速台内反手快弹,或者连续摆短。一旦被张磊打出连续性,台内球的基本功就比变化能力更加重要,孔振东反而会丢分,因此迫使孔振东再打台内短球时,不但要注意变化,也要时刻守住主动权,这对心神,精力,体能都是巨大的考验。
同时,这一局,张磊的连续正反手弧圈球的优势得以扩大。前面讲过,张磊的两面弧圈硬实力球与他自身的打法体系不兼容,可是不兼容不代表不能短时间占据优势与得分,不恰当的比喻,练了不兼容武功的西毒欧阳锋,照样无人能敌。
张磊不像欧阳锋那么疯狂,可他的欧洲弧圈球技术,不融合体系,使他全面提高,可是一局之内,几个发球轮,接发球轮的优势,还是可以确保的。
随着台内球得分能力的增强,两面弧圈技术优势的扩大,张磊21:16拿下第二局。
比赛打到这个阶段,李教练有了新的想法:“米帅,张磊的欧洲新打法虽然没有让他全面提升一个等级,可是比原来强出不少的他至少具备中国队前五的实力呀,何况他在瑞典打球,熟悉瑞典的气候与比赛场馆,这次团体赛第五个名额,我觉得可以考虑张磊。”
李教练与彭教练都知道米兴邦内心还想着孔振东打世乒赛,因此空出了世乒赛第五名额。今天看到孔振东的表现,他们也承认孔振东实力具备了国家队一线的实力,但是一线实力能否在世乒赛决赛场表现出来?没有经历世青赛,国际公开赛,亚运会,亚锦赛等洲际大赛的锤炼,怎么可能放到世界三大赛里去闯荡?
何况还是世界三大赛中,参加选手最多,竞争最激烈,竞技水平最高的世乒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