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改名换姓(1/1)

沿着四大国公府的粥厂,按品级高低,次第下去是侯府、伯府的粥铺。

这些勋贵享受百姓供养,此时到了该付出的时候,倒无一家推脱。有些败落的勋贵之家,便几家凑在一起,也不能不出力。

从北边的长夏门入城,是极热闹的同福大街,因紧邻南市,街边大大小小的店铺鳞次栉比,各种各样的招牌布幡在空中飘荡。

商人们便选了同福大街与永安街相交的路口处,呈十字形摆开了粥铺,徐家的粥铺也在其中,

一间临时搭起来的棚子,只得一丈半宽,三丈深。门口搭了灶火熬着粥,但要想蒸馒头却是没这个地方。徐家的仆妇,轮流在此值守。

此时当班的是田兴的儿媳万氏,远远看见前面两个护院开着道,冯兴家的抬来了馒头,便迎了出去,将馒头放在案上。

冯兴家的抹了一把汗,道:“就快饭点了,也不知道这些馒头够不够。”

摆了这几天,刚开始还发不完。但眼看着,人越来越多了,就只好先到的先得。

万氏心善,道:“我们藏半屉起来,那些孩子挤不过来,等人散了我们再悄悄塞给他们。”她家中的幼子才两岁,正是讨人喜欢的时候,她最是见不得孩子受苦。

冯兴家的点点头,拿出一个食盒,道:“给你带的晚饭,趁现在人不多,你先去里头吃了。忙起来就顾不上,你年纪轻要注意身子。”

万氏感激的笑笑,她们这几个从苏州就跟过来的管事媳妇,私底下关系不错。

……

徐婉真到荣辉堂给徐老夫人请安,陪着她用过晚饭,两人到院中散步消食。

年纪虽然长了一岁,但徐老夫人的精神头比旧年在苏州好上许多。她如今没有什么可烦心的事,徐家眼下算得上事事如意。

徐昌宗父子出了狱,家业振兴有望。唯一让她操心的徐婉真亲事,也由太后赐了婚,还受封五品宜人。后宅之事,有徐婉真主理,徐老夫人是万事不愁。

闲暇下来,她便跟着练习“两禽戏”,觉得身子骨倒是硬朗不少。在院中散步,走上好几圈也不觉得累。

“你小舅舅那里,可有什么消息送回来?”

徐婉真扶着她慢慢走着,点头道:“这几日都留在太医院。昨儿才送回来消息,说赵院使愿意先将法子在棣州施行,若效果上佳,便奏请太后娘娘全面推行。”

这也是稳妥之计,就像现代有了什么改革的举动,先找一个试验田,是一样的道理。只是,时疫不比得别样,就怕这时间耗费不起。

看出她的忧虑,徐老夫人道:“真儿,你还年轻。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便会明白,什么叫尽人事听天命。有些事情,强求不来。”

徐婉真点点头,是啊,强求不来。能争取到一州之地,已经算是极大的成就。想当初,郢州是等时疫快结束了之际,才开始采用这套方略。

……

深夜,太子府中灯火通明。明日就要启程了,好些事情需要安排落实。

一顶黑色小轿,悄悄地从侧门抬入,进了书房后面的小院。

院中一应灯火俱无,借着外面的灯光和天上的月光,景物影影绰绰。太子长身玉立,两手负在身后,显然是在等着什么人。暗淡的光芒映在他如玉的面颊之上,衬得他的脸色明灭不定。

黑色小轿进了小院,抬轿的脚夫轻轻放下轿子,便退了出去,关上了院门。

太子往前走了两步,从轿中前后脚下来两名男子。

一人身形微丰,肤色白净、双下巴,年约四十许,面色恭敬谦和。

另一人蓄着短须,头上裹了一条粗麻葛巾,五官隐在头巾中不甚清晰。下轿瞧见太子,他激动得两脚发颤,快走了几步,扑倒在太子脚下。

“殿下,属下以为,再也见不到您了……”他的声音,略略有些哽咽。

太子微微弯腰,伸出双手将他扶起,唇边勾起一丝浅笑:“杜师爷一片忠心,本殿怎会辜负于你?”

从他受封为太子那天,杜师爷就在他的身边出谋划策。他如果眼睁睁的看着他被流放,试问还如何收服人心?

“你且随我去赈灾,那边无人认识你,等回来就是秋天了。届时你的容貌已变,再改名换姓深居简出,谁知道你在留在我身边?”太子温言道。

杜师爷感激涕零,拱手作揖:“属下就算肝脑涂地,也要保太子登上大位!”

等两人说完话,那名白净的男子拱手道:“田子丰,见过太子。”

“田子丰,”太子瞳孔微缩,“泗州田家?”

田子丰洒然道:“正是在下本家。”语气谦和有礼,但隐隐带着一丝傲然。

他确实有值得骄傲的理由。

泗州田家,是师爷世家,已经传承了两百年。哪怕朝代更迭,也不会影响田家的传承。不管是哪朝哪代,都需要官员来治理天下。而官员,就需要师爷辅佐。

小小师爷看着不起眼,也不入流,却是官员的左右手,心腹幕僚。

而田家,正是将此行当做到了极致。在族中,有一整套培养师爷的法子。田家的男丁,四岁开始启蒙,六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只为考个秀才傍身。

秀才到手,便开始转修师爷课程。有刑名、名法、钱粮、号件、账房、知客、书启等等课程,若能全部精通,习得一声好本领,自然就有人上门相求。

走马上任之时,若能请得一名田家师爷相随,就能安心无比。

而这田子丰,正是田家“子”字辈里最优秀的师爷。他四岁启蒙,第一次下场就考中了秀才。之后花了五年时间,将门门课程学到精通。还未出师之时,就有人踏破了门槛前来想请。

先后辅佐过的三名地方大员,都晋升入京。

五年前,他突然销声匿迹,原来早已入了关景焕的府上。

他拱手作揖,道:“关大人嘱咐在下,太子此去千里迢迢,当竭力辅佐。”等于关景焕将他暂且借给太子使用,但东翁还是关景焕。

既然如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关景焕,地位超然,不能等同于普通幕僚看待。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