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节 历史的惯性(1/1)

“教导指挥已经被打散,有四百余人分布在全军的虞侯和都头岗位上,三娘子,你尽可依靠他们。”呼延庚又向折月岚交待了一番,两人细细商议了各种局面的应对,气氛慢慢缓和过来。

折月岚叹了口气:“我已对安抚许婚,绝不会反悔,只是眼下的局面……安抚还要把心思放在大事上。”

呼延庚抓起折月岚的手,握了一握,两人告别了。

这次急着回到汴梁,呼延庚从来时的原路返回:从府州下代州,再向东南出井陉。到了邢州,留守在邢州龙岗的庞山诺闻讯来迎接背嵬军。

“山诺,在此可有什么难处?”

“没什么难处。金贼贪图安逸,只驻扎在各个县城当中,兵力也不多,我藏在各村打探消息,金贼全然不觉。”

“那就好。”

“有一条消息,不知对将主是否有用?”

“什么消息?”

“完颜蒲鲁虎率军远征大漠,被合不勒击败,割让三十六帐部民给合不勒,加封合不勒为‘蒙兀国王’。”

室韦、室兀、鲜卑蒙兀、蒙兀、蒙古,都是同一个鲜卑部落名的不同读音。合不勒则铁木真的曾祖父。前年歩鹿孤乐平纵马大漠,提起过与合不勒结盟的事情。

上次因为是歩鹿孤乐平主导,呼延庚没有在意合不勒,但这一次,合不勒居然正面击破了完颜蒲鲁虎,还让金国割让部民,这就不能小视。

铁木真名头虽大,但他的曾祖父的事迹,呼延庚穿越以前一点也不知道。这一次合不勒称“蒙兀国王”,虽然在另一个时空也发生过,却让呼延庚有些担忧:蒙兀人就在那里,第三次游牧民族对欧亚大陆的横扫还有八十年就要开始了。

但担忧也只是能在头脑里想想,难道和金兵去建立统一战线吗?而且合不勒、俺巴孩,也速该到铁木真,俺巴孩是到金国朝贡的时候被钉死在木驴上,也速该连部落头领都没当上,只是个副手。蒙兀人还要经历草原上的七个主要部落的争霸的考验。

而在自己有生之年,大约也就到俺巴孩主政蒙兀,尊重历史的钉死他,再超越历史解除后患就是了。

呼延庚这么愣愣的想了一会,庞山诺也不敢打断他,直到呼延庚又问:“南下的道路可通畅?”

“虏酋完颜讹里朵率领援军南下,增援完颜兀术。沿着太行东麓一直到洛阳,金贼都没有大军驻守,唯一可虑,就是虎牢关不好过。另一条路,则是从大名府附近往东走,在白马津渡河,大名府留守的金贼也不多,都被完颜讹里朵带走了。”

呼延庚全无路途轻松的欣喜,却对庞山诺话语中的另一条信息感到震惊:“完颜讹里朵全军南下了?”

按照呼延庚对金兵的了解,完颜讹里朵、完颜兀术这两个重兵集团,都有四万人的骨干,加上签军,两部加起来说不定有二十万人,这下全都到了淮南?

“陛下,大王,非是臣贪生怕死,但二十万金兵,末将手上才八千人,实在是挡不住啊。”辛企宗跪在赵谌和赵构面前,磕头请罪。

“胡说,王殿帅手中,有八万军马,又不是要你一个人去挡。你丢下军队,一个人跑回来,还有什么脸面。”赵谌训斥道,“将他绑了,送回天水,交王殿帅发落。”

汪伯彦上前一步:“陛下,大王,辛家累世为将,辛兴宗、辛永宗、辛康宗、辛彦宗均为国捐躯,念在他这几位兄弟的份上,陛下将他贬官罚俸,也就够了,治罪太重,恐寒了将士之心。”

赵谌眼睛一瞪,正要反驳,赵构突然插嘴说:“左丞说得是,如何处罚,就请宰执议定吧。”

“谢大王饶命。”

待辛企宗被押下去,韩肖胄上奏:“淮南张俊戚方两部已经退回扬州,变成了步军司和马军司。他们和王殿帅生了芥蒂,断不会再返回殿帅麾下,眼下辛企宗又败,金贼势力猖獗,以微臣看来,王殿帅也支持不了多久了,还请陛下和大王早做示下。”

“韩相公,你有何高见?”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请陛下将行在撤往杭州。”

“还要跑?”

“若是行在设在扬州,金贼一个包抄,就断了王殿帅的后路,以陛下之抱负,也不愿如此吧。”

赵谌低头思考,被摄政王架空以后,他已经对下面的一干大臣都不再信任,总觉得他们有什么阴谋。

赵构道:“到杭州去,隔着两条大江,的确稳妥一些,就这样定了吧。黄彦节,给官家好生收拾收拾,尽快定下出发的日子。”

黄彦节接旨。童穆被打伤,赵谌也没说对童穆最后的处理,于是童穆不明不白的退出了赵谌的视线,黄彦节成为皇帝身边第一内侍。

“朝廷要走,汪左丞,你可要把扬州守好了。”

“微臣自当随驾前往杭州。臣举荐一人……”

汪伯彦还未说完,赵谌就大吼一声:“不用你举荐,朕有意以杜充为扬州留守。”杜充是被罪之人,赵谌提出他来,是个汪伯彦出个难题。

谁知道汪伯彦一躬身:“臣也有意推荐此人,没想到杜公美简在帝心。”

君无戏言,皇帝自己的建议,宰执也不阻拦,断没有收回去的道理。杜充留守扬州,就这么定下了。

赵谌“哼”的一声站起来:“朕乏了,退朝。”他转身就走,但堂下的群臣都不动。

待赵谌已经走了,韩肖胄躬身道:“大王,退往杭州只是权宜之计,王禀在淮南以寡敌众,粮草不续,断无胜理。为今之计,只有与金人讲和了。”

“金贼掳走本王父兄,本王与金贼不共戴天。只是……”赵构露出沉痛的神色,“干戈扰攘,生灵涂炭,本王愿暂息兵戈,与金人讲和。只怕金人不愿和呀。”

“大王勿忧,讲和讲和,和是讲出来的,无非一个漫天要价,一个坐地还钱,大王只需派一个使臣,到淮南去见见金人三太子,四太子。”

此章加到书签